逯耀东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美国基督教会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洋饭”就是现在常说的“西餐”。这是一本很有趣的食谱,和中国传统的食谱、食经不同。
首先是《厨房条例》,特别强调做厨师的,有三件事应该留心:第一,要将各样器具、食物摆好,不可错乱;第二,要按着时刻,该做什么,就去做,不可乱做,慌忙无主意;第三,要将各样器具刷洗干净。并且说所有蛋皮、菜根、菜皮等,不准丢在院内,必须放在筐里,每日倒在大门外的僻静之处,免得家里的人受病。肉板、面板使用后即擦,不准别用,开(水)壶,只准烧水,不准煮别物。
在厨师入厨做羹汤之前,先教导厨师如何维持厨房的整洁和秩序,这是当时一般家庭和厨师所没有的观念。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有《须知单》,他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其中有“洁净须知”一条,即“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闻菜有抹布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菜”。不过,袁枚的《须知单》有配搭、调剂、火候、迟速等须知,旨在烹调技术的须知,而不在厨房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造洋饭书》除去《厨房条例》,共分汤、鱼、肉、蛋、菜、糕、杂类等共二十五章,二百六十七种品类和半成品的烹调方法。其中有“煎鱼”法:“先洗净了鱼,揩干。拿盐、辣椒撒在鱼上,将猪油放在锅内,烧滚;把鱼先浸在生鸡蛋内,后沾上苞米面,或用馒头屑,煎成黄色。”其制法与今同。
馒头屑即面包屑,《造洋饭书》书后附有英文索引,其中许多译名和现在不同,如咖啡为“磕肥”,小苏打为“ 哒”,布丁为“朴定”,巧克力为“知古辣”等。
西餐至迟在明代后期,已随传教士与洋商登岸中国了。只是不普及,也无资料可稽。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已有“西洋饼”制法的记载:“用鸡蛋清和飞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铜夹剪一把……铜合缝处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铜夹,撩稠水,一糊一夹一熯,顷刻成饼。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西洋用品,但饮食方面未见洋饭。自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欧美传教士与商人东来者众,西餐也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上海福州路的一品香,是中国最早的西餐馆。北京则在庚子后,有北京饭店的西餐部。广州最早的西餐馆,可能是太平馆。西餐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已稍加改变。
这种西餐中制,或中料西烹,是西餐传入中国后的转变。当年粤式西餐中的“金必多汤”,即奶油浓汤加火腿、胡萝卜与鲍鱼等制成,其中的胡萝卜就象征“多金”。西餐制法,初不立文字,由师傅口传心授。《造洋饭书》是中国最早的西餐食谱,其中也透露出一些中国近代东西文化交流的信息。
(莱弗特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寒夜客来——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