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莹 杨淑萍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技术、知识和能力培训,帮助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培训形式。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养。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培训支持体系,能够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培训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一是多样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农业现代化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农业市场营销、农村电商等方面。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和农民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二是实践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使农民能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培训过程中强调实地实训和学以致用,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系统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调全面培养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不仅注重农业技术的培训,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四是长效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强调培训的长期效应和持续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支持机制,为农民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五是融合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注重农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如农业与科技、农业与电商、农业与旅游等。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整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业平台。
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1]。二是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能够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培训还能够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注重培养农民的就业能力,包括农业技术操作、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在农村就业岗位或离乡就业中找到更好的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和流失。四是传承乡土文化和农业文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注重农业技术的传授,还重视传承乡土文化和农业文明。通过培训,农民能够了解和传承传统的农业文化和农耕智慧,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不同地区的推广和实施存在不平衡现象。在一些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相对较为完善,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民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存在培训机构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部分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由于缺乏对农民需求的准确调研和分析,培训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或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脱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不足以提供有效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和监督机制,导致培训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培训机构建设、培训设备购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费用,然而,目前农村培训的资金来源相对有限,筹措困难成为制约培训发展的重要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对接不足。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未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导致培训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业机会有限,难以实现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构建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政策支持体系,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要求,为培训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培训,并提供相应的财务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培训机构的方式,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体系,包括农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农民合作社等,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服务。鼓励农村合作社、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等与培训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培训工作。并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整合农业科研、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电商平台等各方资源,与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培训工作[2]。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实践平台,加强培训的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为了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还需要制定激励政策,例如,给予参加培训的农民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提供相关的培训补贴和就业创业支持,激发农民积极参与培训的热情。通过构建一个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民的技能提升和就业能力提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是设立专项贷款。设立专门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贷款项目,为培训机构和农民提供低利率的贷款支持。这可以用于培训机构的设备更新和师资培训以及农民参与培训的费用支持。二是农业保险补贴。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提供农业保险的补贴。这样可以减轻农民参与培训的风险,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三是资金扶持项目。设立资金扶持项目,为农民合作社、农业科研机构等提供资金扶持,用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可以用于培训场所建设、培训设备购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费用支持。四是融资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制,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和培训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这可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农民和培训机构的融资能力。五是农业金融创新。探索农业金融创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更灵活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开发适合农民特点的小额贷款、信用保证等金融产品,提供更加便捷和适应性强的金融支持。六是合作机制。建立农业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金融支持[3]。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和质量。七是培训成果贷款。设立培训成果贷款机制,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取得培训成果的农民给予优惠贷款支持。这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培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
一是建立培训资源库。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培训资源库,包括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通过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丰富的教材、教学案例、培训课程等。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参与农村培训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优化培训设施。改善和优化培训设施,包括建设现代化的培训中心、实验室、示范基地等。这些设施可以为农民提供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机会,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四是合作机制。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对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五是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建立在线培训平台和移动学习应用,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培训资源和学习途径[4]。这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提供随时随地的培训服务,提高培训的覆盖范围和灵活性。六是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孵化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资金等支持,帮助他们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七是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培训机构、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通过共享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培训经验等,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效果、就业创业情况、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客观反映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开展评估和监测。定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对培训机构和农民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评估和监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督机制,包括监督部门、监督措施和监督流程等。加强对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和培训活动的监督,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和不良现象,维护培训的质量和正常秩序。四是提供辅导和支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设立咨询热线、开展培训辅导等方式,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提高农民的培训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五是加强信息公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向社会公众公开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师资等相关信息。这可以增加培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促进社会监督和参与。六是建立培训质量认证体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认证体系,通过评估和认证,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培训机构进行认证,提高培训的规范性和质量。认证可以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进行,为农民选择优质培训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新型职业农民产学研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将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与农民培训机构紧密结合,通过共同开展培训项目、技术指导和科研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支持和服务。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和实施步骤:
一是确定合作伙伴:确定与农民培训机构合作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选择与培训内容和目标相关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可以提供专业的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资源。二是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合作伙伴的责任和任务分工。例如,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创新研究,高校可以提供专业课程和师资支持,企业可以提供市场对接和实践机会等。三是共同开展培训项目: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和教材,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机会。四是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合作伙伴提供农民培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创新研究成果,高校可以提供专业教师和培训师资,企业可以提供市场导向的培训和实践经验[5]。五是开展科研合作与创新:共同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培训中的难题和问题。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农业科研课题,探索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新途径。六是建立实践基地和示范点:提供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机会。农民可以在实践基地和示范点中学习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农村合作社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培训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农民提供专业化和市场导向的培训支持。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合作伙伴提供农民培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在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市场对接和销售渠道。合作伙伴提供市场对接和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协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为了确保培训实效性,应该通过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方式,以农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机会。农民可以在合作社和企业的农田、农业园区等实践基地中学习和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此外,需要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合作的培训模式进行监督和评估。通过定期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农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的培训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市场资源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市场导向的培训支持。这种模式能够促进农民的创业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模式是指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通过培训和共同发展的方式,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在组建过程中,农民自愿组成专业合作社,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同或相关专业领域的农民进行组织。专业合作社可以涉及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通过调研和需求分析,明确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需求和优势。了解成员的技能水平、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培训内容和方式提供基础。根据专业合作社成员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和课程安排。培训计划可以包括农业技术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市场营销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为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专业导师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培训。导师可以是行业内的专家、技术人员或经验丰富的农民,帮助成员掌握专业技能和创业经验。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为成员提供实践操作和现场培训的机会。成员可以在合作社的农田、养殖场等实践基地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6]。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专业合作社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和技术,推动共同发展。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培训活动和参观交流等方式,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农村电商与互联网技术的培训模式是指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农村人员掌握电商知识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他们在农村电商领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及时开展农村电商和互联网技术的培训需求分析,了解农村人员对电商和互联网技术的了解程度和需求。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选择具有相关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培训机构,如互联网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作为培训的合作伙伴。确保培训机构能提供专业且实用的培训课程和资源,根据农村电商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教材。培训课程可以包括电商基础知识、电商平台操作、网络营销技巧等内容。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既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可以组织线下的面对面培训和实践操作。线上培训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线下培训可以提供互动和实践机会。为了提高农村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培训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电商平台的使用技巧和营销策略。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村人员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包括提供创业培训、商业计划编制、市场对接等支持。此外,还要建立培训后续跟踪和评估机制,了解培训效果和农村人员的创业发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农村电商与互联网技术的培训模式,可以提升农村人员的电商意识和互联网技能,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
政府既可以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财政资助,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也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农业发展基金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和组织不仅可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培训基金、开展募捐活动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筹集资金,还可以动员行业内的企业和个人,共同支持农民培训事业。农民既可以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为自己的培训支付部分费用,也可以通过农民个人储蓄、贷款、募集资金等方式,筹集培训所需的费用。发展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集中农民的力量和资源,共同筹集培训资金。合作社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合作社收益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培训资金;与科技企业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可以通过赞助、捐赠、合作项目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还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捐赠。
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培训师选拔机制,包括面试、资历审核和教学能力测试等环节,确保培训师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开展培训师培养计划,提供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培训,提升培训师的教学水平。为新任培训师配备专业导师,提供实践指导和反馈。导师可以是经验丰富的培训师或行业专家,通过指导和分享经验,帮助新任培训师快速成长和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多元化的培训师队伍,包括不同领域、不同背景和不同经验的师资力量。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可以满足不同培训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视角。定期组织培训师经验分享会和教学交流活动,提供平台让培训师相互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共同进步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培训师给予奖励和荣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进行培训计划之前,开展全面的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期望。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与农民直接交流,收集他们对培训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制定培训课程和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农民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结合,提供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注重培训中的实践操作和示范。通过现场演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农民亲身参与和体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操作和示范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培训内容。此外,还要为农民提供导师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导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来帮助农民克服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培训结束后,建立跟踪机制,了解培训效果和农民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定期的回访和沟通,为农民提供后续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