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减一增”背景下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2024-04-14 13:50唐立芳沈德快
种子世界 2024年3期

唐立芳 沈德快

摘 要:文章介绍了农药化肥减施增效的背景,分析农药化肥施用现状,探讨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特点。以稻茬麦区为研究对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分析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确定目标产量,选择适宜品种,做好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满足“两减一增”的要求。

关键词:“两减一增”;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均产生一定影响。为有效应对农业污染,国家提出了“两减”政策,即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稻茬麦区的生产栽培中,加强对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达到节本增效、减少污染的效果。

1农药化肥减施增效的背景

1.1农药施用现状

农药在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生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药施用量也不断增加。农药的过度施用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产量减少,残留高的农药还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降低土壤和水源的质量。国家鼓励施用生物农药,因为生物农药一方面安全性更高,另一方面还能维持生物多样性。但生物农药见效期长,施用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很少有人使用,通常使用见效较快、价格低的普通农药,而且不注意农药的用量。然而随着“两减”政策的实施,我国加大了农药管理力度,对农药进行有效管控,使越来越多的農户开始主动控制农药的用量,避免农作物受到影响。

1.2化肥施用现状

化肥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满足其对于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对农作物的丰产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的农户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化肥的施用量越来越大,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例如,有的农户不了解化肥的施用标准;不知道过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中遗留大量的金属元素,进而造成土壤逐渐酸化,土质受到严重破坏,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不知道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还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公顷施用量较高,施用总量较大。据统计,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6倍,占全世界化肥施用量的三分之一。由于化肥施用过量,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出现大面积的污染。第二,施肥量不均衡。长江下游、东部地区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该区域的施肥量较高;黄淮地区普遍施用复合肥,虽然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的用量也不断增加。第三,施肥技术不够先进。很多农户不了解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技术,没有将先进的施肥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导致肥料用量不够合理,出现施肥过量的情况。第四,施肥结构不够平衡。主要体现为三重三轻,即过于注重化肥、元素肥料、氮磷肥,忽视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及钾肥。第五,施肥方式不够科学,过于注重底肥,没有及时进行追肥,在追肥的过程中,常采用传统的条施方式,由于其挥发量大,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化肥的效用。

2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特点

对于农药减施技术来说,施用农药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以综合防治为主。在农药施用中,需要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技术,因为这些防治方法都属于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健康的环境,而且能有效预防病虫害,通过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在农药减施技术应用中,使用先进的植保机械,改小型低效药械为大中型高效药械,避免使用毒性大、残留多的农药,提倡施用毒性低、残留小、药效高的农药,鼓励施用生物农药,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污染。

对于化肥减施技术来说,该技术主要包含四个特点,分别为精准施肥、优化施肥结构、创新施肥方式、使用有机肥。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实际情况,分析土壤条件,确定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合理设置施肥限量标准,避免盲目施肥。对氮、磷、钾的配比进行优化,合理搭配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在施肥工作中应用测土配方等先进技术,有效利用有机肥,将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

3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范

3.1技术应用要点

做好前作秸秆处理。对于灌溉的田块,应及时排水、晾田,防止土壤湿度过大。提倡使用中小型机械,以免土壤结构在大型机械设备的碾压下受到破坏。收获水稻时,可以采用高留茬的方式,留茬高度在30~50cm之间[1]。

做好品种布局和种子处理。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成熟早、抗病虫害、抗寒抗旱、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同时还要预防锈病等病害和蚜虫等虫害,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来增强小麦的综合抗性[2]。

做好机械化播种。对稻茬麦区进行播种时,要在播种前3~5天进行灭茬处理,对秸秆进行粉碎,保证秸秆分布均匀、长度在5cm左右。稻茬麦区小麦的播种时间大约是在10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时可以使用免耕播种机,利用机械设备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盖种工作。

做好减施高效施肥。在稻茬麦区的整个生育期,氮肥施加标准为9~11kg/667m2;磷肥和钾肥施加标准均为5kg/667m2。在施加氮肥时,将60%的肥料作为底肥,剩余的作为拔节期、孕穗期追肥。在施加拔节肥时,需要考虑冬季降水情况,明确土壤墒情,以此来判定是否需要灌拔节水。为了控制小麦株高,可以喷施生长延缓剂,以此来保证小麦生产质量[3]。

做好病虫害防控。在选择抗病品种和药剂拌种时,应当遵循减施增效技术的要求。从齐穗期到初花期,将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均匀,可以提高预防效果。在花期或灌浆期,应查看麦田的虫害情况,主要以防治蚜虫为主。

做好机械化收割。使用联合收割机,利用机械设备粉碎麦秸,经过捡拾打捆之后,再进行旋田处理,为下茬整地插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整地与施肥

稻茬麦区在水稻收获时,鼓励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并确保机械具备秸秆切碎(粉碎)功能,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同时要对秸秆量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整地方式,如翻耕、旋耕、反旋耕等。通过控制秸秆的覆盖率,做好秸秆还田工作,避免后续对小麦种植造成影响。整地时要控制耕作深度,确保深度超过15cm。如果田块以长期旋耕为主,需要每间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在施肥过程中,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应当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为辅,施肥时应控制氮肥的用量。采取科学的施肥方式,鼓励采用种肥同播和机械施肥,可以将有机肥、磷肥、钾肥及微肥作为基肥。

在播种之前,要做好选种和种子处理工作。选择种子时,确保种子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指标,即种子纯度≥99.0%,水分≤13.0%,净度≥98.0%,发芽率≥85%。在对种子进行处理时,可以使用悬浮种衣剂苯醚·咯·噻虫、烯肟·苯·噻虫、噻蟲·嘧菌·咪鲜胺等,以预防黑穗病等病害和蚜虫等虫害。

3.3播种与除草

播种阶段,要控制播种密度,一般播种密度为240万~270万株/hm2,用种量为180~225kg/hm2。对于播种时间较晚、土壤墒情较差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采用科学的播种方式,利用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进行播种。要适墒播种,在对播种机械进行操控时,要严格控制机械的行进速度,保证其匀速前进。控制好行距和深度,行距控制在20~23cm之间,深度控制在3~4cm之间,不要重复播种,避免出现断垄的情况。播种后还需开沟覆土,将畦沟间隔控制在3~4m之间,以畦沟深度0.2m、腰沟深度0.25m、田头沟深度0.35m左右为宜。

除草阶段,在杂草生长中期,可以使用50%异丙隆类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25g/hm2)或异丙隆的复配剂,兑水750kg/hm2喷雾,避免杂草萌发、生长。用药时需关注天气情况,不要在气温较低的时候用药,以免出现低温药害。春季除草也要注意气温,当气温上升到8℃左右时,才能开展除草工作[4]。除草剂的选择如下:防除阔叶杂草方面,用22%氯吡·双唑酮600~750mL/hm2或48% 2甲·氯氟吡·双氟900~1200mL/hm2,对病虫害发生较多的田块,可另加10%苯磺隆300g/hm2,兑水450~600kg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方面,①防治看麦娘,用15%炔草酯600~750g/hm2或7.5%啶磺草胺187.5g/hm2;②防治野燕麦、雀麦用16%氟唑·炔草酯600~750g/hm2;③防治多花黑麦草用5%唑啉草酯1200~1500g/hm2或9%甲二·炔草酯1050~1350mL/hm2;④防治菵草、硬草、节节麦等恶性杂草用3%甲基二磺隆450mL/hm2;⑤防治抗性看麦娘、菵草用6%环吡氟草酮1500~2250mL+50%异丙隆1500~2250g/hm2,兑水450~600kg/hm2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阔叶杂草混生田块方面,根据草项用20%氯氟吡氧乙酸750~900mL/hm2或16%双氟·氯氟吡600~750mL/hm2和上述防治禾本科杂草除草剂混配使用。

3.4追肥与灌溉

在追肥时,需要观察小麦生长的实际情况,分1~2次进行追肥。若小麦苗情相对较差,可将氮肥作为平衡肥或返青肥。若小麦苗正常生长,可不施平衡肥或返青肥。可在小麦第1节的生长期间追施拔节肥,拔节肥施用量占总用氮量的20%~30%。

在灌溉时,需要及时清理墒沟,做好降渍排涝工作。要明确小麦不同生长期的水分需求,其在出苗期和孕穗期的水分需求量较大,应当在该阶段做好灌溉工作。在小麦越冬之前或干旱时期都要做好灌溉工作[5]。

3.5病虫害防治中的减施增效技术

第一,防治小麦纹枯病,以秋播期药剂拌种防治为主。在拔节初期,需要对病株率进行计算,如果超过10%,可使用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丙环唑等药剂。用药时,在上午有露水的时候用药效果更佳,为了能够让药液顺利流到麦株基部,可以添加适量的水。

第二,防治小麦赤霉病,在齐穗见花阶段,可以使用复配药剂,保证药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如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硫菌唑、丙硫菌唑·戊唑醇等。第一次展开防治工作时,要保证足量用药。如果降雨较多,湿度较大,可以在首次用药5天后进行第二次喷施。

第三,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可以与赤霉病防治工作相结合,达到兼治的效果。发现这类病害,要第一时间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大范围蔓延。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氟环唑等药剂喷雾。如果病害发生情况比较严重,第一次用药7~10天后,可再次进行防治。

第四,防治蚜虫,可以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蚜虫的天敌生物,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草蛉等。运用该方法时,需要对蚜虫数量进行预估,确保天敌生物的数量与蚜虫数量比例超过1∶300,这样才能保证防控效果。当生物防治的效果不理想时,可以使用药物防治,如吡蚜酮、啶虫脒、噻虫嗪等,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防治蚜虫,还能够有效防治灰飞虱。如果虫害比较严重,可使用高氯氟·噻虫、联苯·噻虫胺等进行防治。

第五,防治小麦红蜘蛛,对于红蜘蛛越冬前每米行长有150头以上、小麦返青期每米行长有600头以上的麦田,应第一时间喷药防治。在选择药物时,可以使用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等。

第六,防治小麦吸浆虫,应当在成虫盛期进行集中治理,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吡虫啉、氯氟·吡虫啉、倍硫磷等,将药物和水充分混合,均匀喷雾。

4稻茬麦区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策略

4.1健全减施增效技术配套服务体系

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该技术应用比较复杂,要想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减施增效技术配套服务体系,为技术推广和使用提供保障。在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中,需要将技术推广和培训相结合,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在平台中设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息对接、生产服务、培训推广等功能模块。加强信息预测,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农户能够及时了解病虫害病发生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4.2开展田间试验,分析土壤肥力数据

为了更好地达到减施增效的目的,需要开展田间试验,了解土壤供肥性能和农作物需肥规律,掌握基础数据,优化减施增效技术。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区域协作方式,在田间试验中,做好分地、分块、分区域工作,打造完整的田间试验网络体系。

4.3加强农药化肥施用主体管理

农民是农药化肥施用主体。由于农民生产比较分散,规模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此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农民不了解减施增效技术,需要对其进行宣传培训,尤其是要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传授,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和应用减施增效技术,提高他们的污染防治意识,增强其污染防治能力。

4.4完善培训体系,提供技术指导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减施增效技术培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将县级农技推广、植保站、土肥站作为培训基地,农业执法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各个机构联合共同开展此项工作,提高减施增效技术培训质量。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建立技术指导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保证稻茬麦区的生产质量,减少农作物生产期间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加强农药化肥管控,落实农药化肥“两减”政策,加大减施增效力度,充分发挥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优势。应用该技术时,要充分了解土壤的供肥能力,明确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农药化肥施用方案,达到减施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秀平.减施化肥农药实现增产增效[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1):120.

[2]蒋欣东.化肥农药减施对稻茬冬小麦生长、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1.

[3]杜润帮.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孙加威,李浩,阎洪,等.成都市平原地区稻茬麦复合耕作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9(10):28-30.

[5]吴晓丽,李朝苏,魏会廷,等.四川稻茬小麦减肥减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8(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