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0)
受制于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世界经济低迷、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影响,江苏对外经贸合作增速放缓。 但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频繁,成效显著。 据江苏“一带一路”网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8223.5 亿元。 同比增长15.1%,占江苏省外贸总额的26.2%, 较去年同期再提升0.9个百分点。 江苏开行中欧班列路线20 条,累计开行超过1.7 万列,位居全国前茅。 同时,江苏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遍布50 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当前百年未有之百年大变局中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可以融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 继续聚集向东开放优势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升向西的辐射能力,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省市互联互通。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对加快推动形成江苏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层面研究交汇点建设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关键举措;二是在微观层面以交汇点建设为契机,提出推动江苏港口、物流、自贸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而提出的新型国际区域合作模式。 旨在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商品自由贸易、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要素流动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也是现代贸易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可以用来解释全球经济失衡、国际分工新趋势以及世界经济运行新机制等国际经济贸易新问题。 该理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为贸易优势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文以要素流动理论为支撑,结合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 从要素的内涵与分类、要素的跨国流动以及要素的聚集与优化等方面探索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高质量建设路径。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创造了公司间的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的80%由跨国公司主导完成。 跨国公司投资活动的本质是母国可流动要素流向东道国并进入新的生产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本质特征已经超越了贸易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由要素跨国流动而导致的生产国际化。 传统的贸易理论已经不能解释这一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现象,需要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视角来解释世界经济运行的新机制。 当代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基于要素不可流动的假设情况下的比较优势差异分析推进到基于要素差异的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视角。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拓展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助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基于要素流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要素流动理论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传统要素,指普通劳动力、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技术、企业家才能等。 第二类为经济要素,指市场经济规模、核心产业、市场化水平、经济政策等。 第三类为经济全球化要素,指对外贸易规模、对外投资规模与跨国公司、创新合作平台等。 不同种类的要素流动性有差异,例如自然资源与土地一般不可流动,而资本、劳动力流动性较强。 同种类的要素质量有高低之分,例如一般劳动力和高端人才,在无政策干扰下,流动性强的要素追逐低流动性要素。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自贸区战略侧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高端要素聚集区和自主创新高地。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中国优势要素“走出去”和产能合作。 通过自贸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改革、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 搭建贸易与投资合作平台,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加速要素的聚集与培育,引导丰裕要素“走出去”获取更丰厚的要素收入。 这种新型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加速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 改变了原有的要素质量和要素供给结构,并培育出新的要素优势。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就是要基于生产要素供给和结构的差异,鼓励中国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要素流向沿线国家,与当地国家要素结合投入生产,在改善东道国要素结构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回报。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优势、平台优势吸引高端要素汇聚,同时鼓励创新、提升高端要素的自我培育能力,从而推动中国要素全面升级。 这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强省, 外向型特征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投资合作以及人文交流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贡献了江苏力量。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成果还没有达到国家对江苏的战略定位要求。 因此,要全面高质量地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就是要基于要素流动理论,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充分认识江苏建设交汇点的要素优势与不足。
1.区位优势。 江苏南连长江经济带,北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三纵两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沿江、陇海三条交通干线的交汇处,能沟通中西、连接南北,区位优势十分独特。 江苏是新欧亚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同时也是远东、 太平洋国家通往欧洲大陆的登陆口,因此江苏被认为是连接欧亚市场的海陆门户。
2.资源优势。江苏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江岸线,内河网络纵横交错,港口林立。 江苏面积尽管排名全国第24 位, 但由于区位优势以及气候条件好,可利用土地面积大。 各种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储藏量丰富,部分矿产的储量更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交通优势。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道路联通方面, 江苏省是最早开行中欧班列的省份之一。连云港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中国经新欧亚大陆桥运输的货物,从连云港过境的运量最高时达到90%。2016 年连云港国际班列运量居全国班列首位。 随后苏州、南京、徐州陆续开行了“苏满欧”“宁新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欧班线。 截至目前江苏已开通20 条国际班列线路,可以到达全球50 多个城市或区域,为江苏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同时也是港口大省。 连云港港是国家区域性中心港口,已拓展成为“一港四区”的规模大港。该港正在加快建设30 万吨级的航道, 建设完成后连云港将成为世界深水大港。 目前港区拥有71 个万吨级泊位,总设计能力1.6 亿吨。受益于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发展,连云港正在成为华东地区集装箱运输的重要中转港口。 另外,江苏省人民政府的网站显示, 截至2021 年全省共有5909 个港口泊位,其中529 个泊位达万吨级以上,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23.8 亿吨,位列全国第一。17 个一类港口,承载着江苏与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1.产业基础优势。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 2021 年江苏制造业强势回暖,增加值超4 万亿,占全国的比重也超过了13%, 江苏制造业规模连续10 年全国第一。 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尤其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领先全国;建筑业产值全国第一;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 江苏也是海外工程承包、研发大省,业务遍布“一带一路”沿线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京中材国际设计、建设的水泥厂超过全球的50%;徐工集团不仅在德国建起研发中心,还在中亚、南亚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江苏永鼎集团在孟加拉国投资的输变电网络项目成为中孟合作的典范。 江苏发达的制造业以及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奠定了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能合作的基础。
2.国家战略叠加优势。 十八大以来,多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等在江苏叠加。特别是连云港,受益于多个国家战略,城市定位更加明确。2019 年8 月26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江苏自贸区覆盖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区、 连云港三大片区。 自贸片区定位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交叉融合,将成为高端要素聚集区、现代产业示范区以及开放合作的新平台。
3.经济规模与科技人才优势。 2021 年江苏省入围中国企业500 强榜单的有43 家,占总榜的8.6%。江苏上市公司数超过沪深股市的11%,上市公司数位列第三,科创板企业数位居第一。 江苏无论是经济总量、 人均产出还是科技产出均处于领先位置。江苏是中国区域研发创新高地。2020 年江苏研发投入3005.9 亿元,研发强度2.93%,均位居全国第二。江苏高等教育发达,人才辈出。 江苏普通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其中15 所高校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 2020 年软科学排名前50 所高校,江苏占有8所。江苏籍院士人数全国第一,有477 人。在江苏工作的院士人数全国第三。
1.市场开放优势。 江苏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贸易伙伴遍及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据南京海关数据,2021 年江苏外贸总额突破5 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强势增长,增速高出全省近5 个百分点,占比高达25.4%。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继续全国领先,达到288.5 亿美元。截至2022 年7 月,江苏在“一带一路”协议投资金额234.6 亿美元。与此同时,江苏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先后在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
2.国际化平台载体优势。以自贸片区、合作园区为代表的开放平台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江苏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7 个国家和省级境外产业园投资平台。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国际物流园均已成功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另外,还有3 家省级境外现代农业合作园区,分别位于印尼的东加里曼丹岛和吉打邦以及坦桑尼亚的新阳嘎省。 江苏自贸片区也成了聚集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
纵观国际交汇点城市发展的历程,这些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集散功能强,产业特色鲜明。 同时,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要素,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 尽管江苏在传统要素、经济要素以及全球化要素的某些方面均拥有比较优势,但是与国际著名的交汇点城市如荷兰鹿特丹、 日本横滨、新加坡比较来说,还存在诸多劣势,缺乏高级要素支撑。
1.传统要素方面。 一是尚未建立平衡发展的集疏运体系。 江苏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南优于苏北,交通基础设施也呈现同样的不平衡发展格局。 陇海线和沪宁线是江苏两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呈东西走向,也形成了与之对应的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板块。 苏南已建成“一小时”高铁经济圈;苏北、苏中与长三角、京津冀物流不够通畅;苏南、苏中地区缺少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便捷的快速通道。 除了交通设施发展不平衡,江苏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匹配, 港口集疏运系统与铁路、公路、机场、内河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二是缺乏大型枢纽型海港。 连云港港、盐城港和南通港是江苏的三个海港,港口吞吐能力以及集装箱吞吐量均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以江苏最大的海港城市为例,2021 年连云港货物吞吐量26918 万吨,位列中国沿海港口18 名, 集装箱吞吐量503 万标箱, 位列第12。 主要因为连云港缺乏深水航道、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国际物流中心影响力不高以及城市经济实力落后,不利于“一带一路”强支点的建设。
2.经济要素方面。一是缺乏临港核心产业支撑。现代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临港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阶段。 港口发达的运输体系和转运功能吸引工业聚集港口,形成临港工业区。 伴随工业规模化,将聚集大量港口服务业,促进港口城市繁荣。 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连云港经济规模小,2021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727.92 亿元, 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仅占全省总产值的3.20%。连云港临港工业不发达,产业集群度底,缺乏明显特色优势的临港产业支撑。 二是国家战略优势没有形成合力。 江苏处在国家多个重大战略聚焦区域,既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同时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成员。 还有直接服务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建设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 战略叠加但优势没有落到实处, 有地区甚至认为江苏沿海、 沿江开发是江苏沿海三市和沿江八市的事,与己无关。 因此,需要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做好各战略区域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规划对接,举“长三角”之力放大江苏“交汇点”功能和价值。
3.经济全球化要素方面。 一是缺乏对外投资的国际化龙头企业引领。 江苏对外投资进程加快,投资面广,但整体规模有待提高,排在上海、广东、浙江、山东之后,缺乏大型国际化龙头企业引领。 2021年中国前100 家跨国公司中北京以36 家位居榜首;浙江新增入围的企业最多总数达到11 家;江苏依然只有4 家企业上榜, 比排名第五的山东少了6家,远落后于江苏经济规模在全国的排名。 二是缺乏高层次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江苏已建成的物流园区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影响力有待提高,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 房地产和采矿产业等传统制造业,创新产业合作示范性不强,缺乏以技术为导向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创新平台。 另外,尽管江苏人文资源丰富,但缺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合作平台和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
如前文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特征已经超越了贸易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由要素流动而导致的生产国际化。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举措。 一方面,基于自身的优势要素和优势政策吸引国际市场的高端要素汇聚,形成要素的聚集优势,获得更大规模的竞争优势。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投资合作平台为高端要素的流入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鼓励国内(省内)优质要素流出,表现为一批国内(省内)跨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国经营。 同时加强要素创新,培育高级要素,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结合江苏要素优势与劣势,提出江苏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路径:即基础路径、推进路径、创新路径以及协调路径和保障路径。
建立各交汇点均衡发展的集疏运体系。 连云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支点城市,属于腹地型港口城市。 因此需要完善联通腹地市场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公路站场、临港货运站和“无水港”建设,接收腹地货源。 要加快推进连云港与长江、京杭大运河、淮河等干线航道的互联互通。 建成连盐、连青、连淮高铁,形成航运与铁路、公路、航空协同发展的新交通格局。 推动建立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探索欧亚运输全程“一单制”运行模式,构建海陆联运物流信息化平台。 南京市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要推动省域交通网格由“井”字形向“米”字形转变,形成以南京为中心的交通枢纽。 强化徐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整合省内中欧班列,成为中欧班列集散中心。 南通是江苏“一带一路”的新出海门户。 要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构建空铁、江海联运港口等集疏运体系。 要提升港口综合功能。 加快建设深水航道,不断加密远洋干线和近洋航班,促进物流集散功能。 大力发展现代仓储、旅游、特色物流服务等新业态,着力打造成物流畅通、产业发达、贸易繁荣、业态多样的现代综合型港口。
发展现代化的临港工业和服务业。 围绕新医药、新化工材料、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领域,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高性能纤维、石墨烯等高附加值新材料化工产业。 同时,发展现代海洋高端制造业, 依托海港各要素聚集的优势,加快发展物流、贸易、信息、咨询以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要培育国际化的龙头企业。 既包括引进跨国公司等高端要素落地生根,以此推动创新要素在江苏聚集。 也要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取优质资源、开展产能合作、拓展产业链。 在江苏优势制造业行业,按照国际标准遴选符合条件的江苏本土跨国企业,组建海外苏商协会并给予政策扶持,整合“走出去”的企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培育江苏的著名跨国企业。
复制自贸区经验, 创新服务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型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 江苏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国家批准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学习自贸区创新改革做法,实行负面清单制度,释放市场活力,吸引高端要素聚集,加快推进交汇点城市建设。 南京海关要创新监管服务的新做法,如集中汇总纳税、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智能化卡口验放等。 连云港创新“三个一”的通关新模式,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降低了区域产品通关时间和成本。 同时南京、连云港要积极申报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 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陆桥运输是多个国家参与的多式联运方式。 线路长、涉及海关、卫生检疫以及运输等多个部门,运输手续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输效率。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诸多国家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上合组织成员国已经在经贸、交通、能源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有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 因此,在国家层面可以探索将这些影响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的各部门优先纳入上合组织合作框架,创新区域合作新机制。
统筹共享多重国家战略优势。 统筹交汇点建设与沿海开放战略,实现海陆联动,打造沿海新型城镇带。 统筹交汇点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江海联动,构建东亚连接中巴和孟中缅印经济走廊的海上通道,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形成海陆循环通道。 协调各“交汇点”城市功能定位。 江苏交汇点城市没有统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没有找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因此相互竞争,不能错位发展。 如各地集中开行中欧班列,相互竞争,难以形成合力,导致部分班列运行效率低下。 应统筹各交汇点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其他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的“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新格局。
政策配套与体制机制保障。 对标国家对江苏“交汇点”的建设要求,做好政策配套和对接工作,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在江苏落地。 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平台载体保障。 经济园区等平台载体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要保障。 江苏已经拥有2 个国家级和3 个国家级境外经济合作园区以及2 个国家示范物流中心。 要继续推进现有园区的建设,扩大园区的知名度。 结合江苏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合作机制,推动境外中高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例如打造江苏境外绿色技术转化中心,扩展江苏绿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