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
“我的拿手好戏”在小学阶段的写作练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几乎囊括了叙事类写作丰富的训练点:有情节发展过程的推进,有人物细节的展现,有典型事例的选择,有具体场景的描摹,甚至可以衍生出具体的感受,提升写作表达的立意。所以,写好这篇作文至关重要。
一、审题思维:“有意思”比“有意义”强
审题,不仅要阅读具体的写作要求,更要紧扣设定的主题细细揣摩,明确写作的具体方向,进而明确自己的写作内容。
比如这次写作练习的主题是“我的拿手好戏”,很多同学一读,就笃定地认为要写“兴趣特长”,于是因为思维惯性,将“拿手好戏”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纷纷写跳舞、唱歌、篮球、绘画等。可以吗?当然可以,兴趣爱好是“拿手好戏”的一方面,但也仅仅是一方面而已。仔细揣摩就会发现:“我的”,限定了描写的对象,一定是“我”自己,而不是他人;“拿手”,用生活中的话说,就是拿得出手,有亮相资格,这就决定了要写自己比其他人更胜一筹之处;“好戏”,其实限定了展示拿手之处的方式,就是要通过具体、鲜活的“场景”“故事”展现自己的“拿手之处”,否则就与“好戏”搭不上边。
通过审题可以发现,“拿手好戏”包含的方面非常多,要摆脱惯性思维的限制,选择新颖的写作主题。有些主题,几十年前就写,现在还写,就是老生常谈了,更不要受制于所谓的“有意义”“有价值”,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拿手好戏”如果能体现时代、地域等方面的生活特色,寫前人写不了的,写其他地方的人写不了的,写自己生活中的,作文才能独一无二。比如,有的同学写自己是电脑杀毒高手,这就有时代特色;有的同学写自己会唱苏州评弹,这就有地域特色;有的同学写自己善于给小猫、小狗做衣服,这就有生活特色……
二、事例思维:“有一次”比“每一次”强
有句话说得好:讲道理,不如摆事实。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写作文,同样也是如此。你要表达想法、抒发感情、刻画人物、证明观点,别说太多话,举例子,选择典型的事例,用具体的例子来印证,这就是事例思维。说得天花乱坠,其实很难令读者信服,不如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描述,更能让令人相信。你说你有“拿手好戏”,就不要说自己“每一次”都能如何、可以怎样,这样大家都会当成耳旁风,不妨直接以“有一次”开头,切入事例,用实实在在的表现征服读者,让他们对你的“拿手好戏”心悦诚服。
比如写“三招挑西瓜”,光干巴巴地介绍如何挑西瓜,读者就像是来上课的,没意思。举个例子就完全不同了!用“有一次”开头,有水果市场鲜活的环境,将你“看”“拍”“听”“辨”的过程详细写出来,根本不用自诩挑瓜的技术有多高超,读者就已经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就是事例的表达力量。用“有一次”替代“每一次”,让“拿手好戏”在事例中最大程度地展现,才能成为一出“好戏”。
三、细节思维:“巧描述”比“硬告诉”强
从不善于举例子、写事例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思维总是停留在“概述”的层面上,这是不行的,要细致描述、具体展开。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作要“描述”,而不要“告诉”。举个例子吧!“我感冒了”——这就是“告诉”;“我头昏脑涨,鼻孔堵得像塞了水泥,还不停地打喷嚏”——这就是“描述”。“告诉”就是机械生硬地,将自己感冒的结果强加给读者;而“描述”就完全不同了,是通过描绘、展现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让读者感觉到你的确是感冒了,这就是细节描述的力量。
写“拿手好戏”,也是如此。不用直接告诉读者,你在某方面有多么厉害,这样读者根本不买账,说多了,还会觉得你烦。还记得《刷子李》吗?主人公刷子李的“拿手好戏”就是刷墙技艺高,刷完整个屋子,身上没有一个白点。但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夸他“技艺高”的句子,作者的语言就像镜头一样,全面展现了他刷墙时的状态和成果。比如这段: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满满的细节啊!有视觉方面的,比如刷墙时的动作“摆来”“摆去”;有听觉方面的,比如“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清脆一响”;有成果方面的,比如“天衣无缝”“平平整整”“好比一面雪白的屏障”。
四、表达思维:“对手戏”比“独角戏”强
写人,离不开具体的事;写事,离不开鲜活的人。写“我的拿手好戏”,既离不开人——“我”,也离不开事——拿手好戏。如果在事例中,只有你单独的一个人,就只能固定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而难以形成有情节发展的事,这对于展现“拿手好戏”,是极为不利的。
而与之相反的例子,在课本里不胜枚举:《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处处忍让的林冲与嚣张跋扈的洪教头;《刷子李》中,有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和将信将疑的徒弟曹小三;《摔跤》中,有机灵敏捷的小嘎子和敦厚壮实的小胖墩;《军神》中,有线索人物沃克医生和意志超强的刘伯承;《少年闰土》中,有孤陋寡闻的“我”和见多识广的闰土;《桥》中,有舍己为人的老支书与冲到队伍前面的小伙子……这些“对手戏”,借助两人的交往和互动,取得了彼此衬托、相互照应的表达效果,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制造情感上的冲突,让故事更好看,让人物特点更鲜明。
对比来看,如果在写作中,只有你一个人的表演和展示,就可以尝试增设“对手”式的角色。这个角色的作用是多维的:可以让这个角色“唱唱反调”,参与到你的展示过程中,用与他的互动、交流,给你的“拿手好戏”制造障碍,增加展示的难度,你的“拿手”程度自然就提升了几分;可以让这个角色成为读者的代言人,观察你的展示过程,用他的感受、语言和动作等,反衬你的“拿手”,带动读者的情绪,一起参与到你的描述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