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建国
摘 要:新课改倡导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情化人,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化学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全程参与语文学习,实现融会贯通和乐学善学。但是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存在明显的隔阂,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历史遗留因素较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够理想,存在诸多棘手问题。教师应打破教学传统,探索现代化的情感教育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品赏细节,实现以情激情,稳步提升情感教育的质量和层次。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情况,分析落实情感教育的意义、原则及策略,以期将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时代色彩注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品赏细节 以情激情 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9
新课改背景下的情感教育既不是简单的口号式宣泄,也不是机械性的情绪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深入品读文本细节的过程中实现有感而发,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情绪表达需求。教师需要结合基本学情、教情和校情组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通过情感教育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共情能力,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主动释放天性,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触类旁通和知行合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每天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开展教育活动,导致情感教育空间逐步被压缩。很少有教师会立足于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并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情感,整体的情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过多关注说教式教学,没有整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直观生动地呈现文本内容。学生的信息输入渠道比较窄,学习能动性不足,难以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下主动静下心来反复品读文本,领悟文本中的核心思想及主旨内涵。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有限,所创设的阅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情感教育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提不起兴趣,难以深入感知阅读情境并实现深入品味,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局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简单记忆,要求学生根据主旨分析文本内容,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分析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及理解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适当拉长战线,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领悟文本内容,感悟其中的深层次情感。然后通过细节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足,能够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学科,包含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情感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语文学习,充分认识作者的思想表达和情感表达方式,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在组织开展情感教育时,教师要以情感为文本学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分析文字背后的情深层情绪,进而迅速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并尝试学习文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实现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的顺利过渡。由此不难发现,以情感教育为依托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共情力,帮助学生掌握文字表达的技巧。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及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不再满足于达成技能型目标和知识型目标,而是围绕情感目标组织开展,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和思想,避免学生局限于思维浅层和知识浅层。作为一种延伸性教育,情感教育的优势比较明显,与传统知识性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师会采取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熏陶学生、教化学生,从多个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让学生敢于创新,大胆自信地说出不同意见,直面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需要遵循典型性原則,从细微处见真章。为了保障情感教育的质量和水准,教师应分析文本的典型形象,把握文本细节,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应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不再片面分析情感元素,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情绪、情感变化并了解变化的原因,鼓励学生从细节着手,在字里行间中分析情感元素,领悟主题思想。
最后,教师应遵循探索性原则。有的文本比较晦涩,没有直观真切地表达情感,学生难以理解,存在诸多认知误区。教师则应指导学生分析字词句,通过反复品读研究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然后为学生提供文本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的情感理解,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逐步发散思维,全面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确保学生形成较强的情绪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不足,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模式,攻克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课内外表现以及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情感教育的方向和思路,有效协调和平衡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确保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发挥必要的育人优势和价值。
1.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深度挖掘情感因素
新教材的单元编排特征较为明显,大部分文章由编者精挑细选,质量较高,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比如《城市的孩子》《钱学森》《丰碑》。这些文章传达了深厚的道德情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桂林山水》和《草原》中,作者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首先,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托,深度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找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尝试多元阅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能够在静心阅读、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进而对文本的主旨思想有深入透彻的理解。
其次,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聚焦于语文阅读,深入挖掘教材,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描绘的父与子之间的生活情感指导学生细心品读,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推敲,深层次领悟文章的深刻情感及核心内容。
2.优化文本呈现方式,强化情感教育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结论,不难发现,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所获取的信息量各有不同,听觉和视觉所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信息输入方式以及感知能力,优化文本呈现方式,积极强化情感教育,保证最佳的教学成果。
首先,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及触觉为切入点,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音频、视频和图片,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能够在可视化课堂中深入直观、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感知文章内容,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感悟战士的爱国情怀,在这一情感目标的导向下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初读文章时,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对作者深厚情感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对海防战士的生活知之甚少。为了弥补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感知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利用照片、图片、视频展示边防战士的艰苦生活场景,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下主动感知文章的深刻思想,领悟其中的丰富情感。
3.创设阅读情境,深入体验情感
情感教育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了保证最佳的情感教育成果,教师需要采取情境教学法来指导学生深入体验情感,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元素,实现融会贯通。在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将游戏、故事与语言相结合,利用图片以及音乐背景展示文本的情感元素,逐步丰富阅读情境的内容及形式,强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阅读情境中,问学生:“大家有旅行的经历吗?”“大家喜欢旅行吗?”“大家愿意分享一下自己难忘的旅行经历吗?”“在旅行中大家获得了什么样的感受呢?”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来鼓励学生调用个人的生活经验,深入分析文本的主旨思想,顺利进入学习状态,静下心来品读文章并抓住细节反复探索和推敲。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比如问学生:“究竟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呢?”“他为什么要进行旅行呢?”鼓励学生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不再停留于知识浅层,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4.反复品读文本,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只局限于初读文本,没有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文本的主旨思想,情绪感知能力较差。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影响,站在学生的视角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简单讲解初读、精读、略读的技巧,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文本的思想和内涵。
首先,教师应扮演好学习顾问的角色,带领学生主动朗读文本,将个人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逐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正式朗读前,教师应以阅读文本为依托,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模仿,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主动感悟文章中的丰富情感。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围绕情感教育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适当放慢阅读节奏,尝试利用低沉的语气朗读,主动调用个人的生活經验,领悟文章蕴含的悲伤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应将朗读与联想相结合,逐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情绪感知推向新的高度。语文阅读十分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些文章抽象难懂、含义深刻、情感丰富,只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想象,才能够确保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可以播放婉转动听的音乐以及文本的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根据文本和音乐发挥想象力,想象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主动感悟文章作者的情感。
5.深入品味文本,激发内在情感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比较有限,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停留于浅层,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足。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惰性和思维断层,教师应适当拉长战线,带领学生深入品味词句,鼓励学生主动推敲、揣摩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确保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收获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在渗透情感教育时,教师需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带领学生仔细琢磨教材文本,品味字词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深度思考、细心品味、仔细琢磨的过程中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水泥道的美,并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教师可以先圈点和勾画出文章里的重点词语,带领学生细心品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确保学生能够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比如教师可以圈出“亮晶晶”“明朗”“闪着雨珠的叶子”,鼓励学生深刻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互动,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这种以生为本的细节教育模式符合情感教育的初衷,有助于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及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符合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帮助。教师需要从细节着手、从兴趣着手、从情感着手,真正实现品赏细节、以情激情,提升情感教育的深度、广度及效度。围绕语文教材深度挖掘情感因素,逐步优化文本呈现方式,强化情感教育,建设阅读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强化情感认知并自主品味文本,留下深刻的情感印象。只有实现多措并举、有生为本、因材施教,才能够凸显情感教育的育人优势,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文燕《以情激情 深入学习——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年第10期。
[2] 孟月敏《浅谈小学语文情感价值观教学》,《教学考试》2017年第16期。
[3] 周瑞霞《激情四溢——漫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学文摘》2023年第7期。
[4] 陈大富《以情激情,以情施情——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情感培养》,《新课程学习》2011年第12期。
[5] 刘竞男《品鉴细节 以情激情——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读与写》2019年第1期。
[6] 胡安平《以物传情,以情激情——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