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探析

2024-04-14 02:43刘明利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刘明利

摘 要:初中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化积淀的同时,促进自身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意识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的基础上,从五方面出发,探究了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旨在充分发挥初中语文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1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具传承价值和教育价值,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对于提升国民思想境界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人文素养增强尤为重要,承担着立德树人、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在提升教学吸引力、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为学生提高表达、写作、阅读等能力提供帮助。同时,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让学生在感受中国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促进其人文素养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注重个体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素质、综合素养提高的一种理念,而传统文化当中的“因材施教”等理念均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在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当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新时代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为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发挥其创造性、主体性,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保证其个体素质、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有力保障。

2.人文主义理论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价值、尊严,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自给自足、自立、自主的。而在传统文化当中,礼教、忠诚、仁爱等均体现出人文主义这一价值观念。因此,该理论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保障。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通过解读、赏析文学作品,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其价值观念塑造、人文素养培养助力。同时,新时期初中语文中强调的思维创新、实践意识等均能够充分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将其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承。

3.传统文化理论

儒家思想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思想强调的礼仪、孝道、诚信、仁爱等观念均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经典文献等,能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同时,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佛家、道家等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不同思想联系、差异的过程中,更为深入化、全面化地认识传统文化。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1.百家争鸣与道德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德文化所担任的角色尤为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与传统道德文化相关,如《孟子》《论语》《道德经》等著作,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出的观念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其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参考;在《孟子》两章中,孟子提出的观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为人处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庄子》故事两则中,所呈现的思想对于学生思想精神的净化极为重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这些传统文化,能够将其丰富性、多样性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道德修养提高,为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2.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展示古代人类精神面貌的同时,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充分还原出来。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提及了很多的传统节日、习俗,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所涉及的“饮食文化”“祭祖”“赶年集”等活动均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材中还涵盖了礼仪文化等知识。《社戏》中反映了社戏的习俗;《故乡》展现了祭祀文化;《论语》中反映了古代人际交往的方式、礼仪观念等。通过渗透这些民俗文化,教师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其树立正确文化观念、养成良好生活的方式提供参考。

3.博大精深的文学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切入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极为有利。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瑰宝,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热爱、传承文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在语言、形式、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文学作品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特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艺术美感,从而促进其审美水平、文学修养的提升。如《诗经》《离骚》等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水浒传》《红楼梦》能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初中语文教學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1.挖掘传统文化,体验独特魅力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其中,在深入研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有机融合课程内容、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独特魅力,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应用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其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例如教《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教师应通过挖掘孟子所提倡的义利观来实现渗透传统文化这一目标。首先,孟子提出义应当在利之上,为人的本性以及道德的准则,在追寻利益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义的原则。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收集、阅读孟子有关著作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其对于义、利的见解,通过学习其思想明白义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互动讨论方式对孟子的义利观在自身和社会中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追寻利益时,应该怎样在保证不违背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这一过程能够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掌握孟子思想,为其道德修养提升、责任感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可引领学生参加传统礼仪等活动,在增强其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热爱的同时,促进其素养的有效提升。

2.创设文学情景,强化文化感知

通过文学情景的创设,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而促进其文化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课文情境、文化元素为根据,在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将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文化元素有效融进创设情景中,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知传统文化。

例如《爱莲说》这一课,文章对于传统文化中莲的象征意义以及自然清雅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真实情景,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章意义。首先,通过观看校园中池塘、附近公园中的莲花生长环境、花朵形态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莲花的美和清雅自然的文化意蕴,以加深其对于文中所描述莲的理解。其次,教师通过这一文学情景能够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角色特征和作品情境,在深入理解作品传达思想、情感的同时,激发对于文学作品的热爱,有效丰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并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最后,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可播放适宜的音乐,让学生想象自己正在水边观赏莲花,营造自然清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笔下的莲花之美。

3.开展专题探究,强化实践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专题探究的方式,对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进而促进其实践意识的增强。具体而言,教师可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记录、采访、调查、传承、展示、表演等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探究,了解其知识、内涵等,进而为自身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例如《出师表》这一课,文中蕴含了很多古代文化、礼仪,且体现了诸葛亮爱国、敬业、忠诚的精神。对此,教师可设计专题探究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首先,文中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体现了诸葛亮的责任感,他呼吁刘禅应尽心竭力对待国家大事,不可沉溺在享乐当中。通过探究,学生能够在学习这种使命感、责任感的同时,激发其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身力量的意识。其次,在文章中,诸葛亮提出国家决策应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通过探究此部分内容,学生能够学到以人为本的思想,确保人民幸福感和權益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最后,诸葛亮在文中呼吁刘禅应做到诚信、言行合一,这对于学生建立与维护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尤为重要,只有诚信方可赢得他人尊重。通过这种专题探究的方式,教师能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中启示的同时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

4.连贯古今生活,弘扬文化精神

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可采取连贯古今的方式,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这种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其掌握传统文化底蕴、内涵和价值,促进其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而为传统精神的弘扬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论语〉十二章》这一课,文中的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关键元素。对此,教师则可通过联系古今生活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这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教学中。首先,在教学人生价值、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在比较古代社会、现代社会异同的基础上,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思考,促进其更为全面地认知传统文化。在学习“学而时习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孔子主张的学习方式展开思考,考虑其在当今社会中的运用方法。此过程能在将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进行有效结合的同时,让学生深入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通过比较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形象等,教师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品德修养的独特价值,理解其内涵、精神,进而真正意识到其在个人、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其次,教师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以实例对《论语》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讲解,在对比蕴含思想、所处实际情境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知传统文化,体会其对于现代化生活的指导意义。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例,教师可通过朋友相互帮助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思想内涵,让学生能够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生活中,进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

5.重构评价标准,培养核心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时,可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及目标,对课程评价的标准进行重构,强调传统文化理解、传承、应用,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应用水平展开评价,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评价的标准,考核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程度,具体包括下面三方面。第一,在理解、背诵名句的基础上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准确表达出来。这对于考查学生文言文的功底是否扎实、传统文化精髓理解得是否透彻具有指导性意义。第二,了解历史人物范仲淹。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学生通过了解其文学成就、生平事迹等,能够理解这句名句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将其有效运用到生活中。第三,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展开阅读,能够促进其了解传统文化并树立正确观念。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这种重构评价标准的方式,能够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总之,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让学生在感受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其热爱、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为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感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以新课改要求为根据,采取适宜的渗透手段,有效融合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9期。

[2] 张云飞《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考试周刊》2023年第37期。

[3] 熊宏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对联》2023年第17期。

[4] 朱天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学周刊》2023年第26期。

[5] 蒲碧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学周刊》2023年第23期。

[6] 张雅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格言(校园版)》2023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素养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