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4-04-14 18:20段立红
关键词:数学知识学科传统

段立红

摘 要: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特点、生活特点。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逐渐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优化、创新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更加科学、全面、深刻的课堂,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包含人才培养需求和数学学科发展需求两方面,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融入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7

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可以不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提升学生文化传承效果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时有意识地融入、渗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满足新时代数学人才培养需求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融入,高度符合小学数学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德行兼具的人才。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国家、教育部等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教师不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中,还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合数学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和广度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层次融合对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帮助,有利于学生基于数学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推动学生将文化与数学有机结合,更加灵活、深刻地运用数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持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满足新时期数学改革需求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深层次融合是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创新需求,有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学文化、建筑文化和数学文化、民族品质、信念等方面内容,可以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和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健康发展。从更加广阔的范围看,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可以推動中国文化体制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认同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无论从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看,还是从数学教育改革需求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融合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数学是具有自然特点、人文性特点和生活性特点的学科,涉及大量与计算相关的知识,并辅以理论知识和图形知识。如果深入探索、挖掘可以发现,数学习题、定理、知识等方面内容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基于数学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基于此,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一)挖掘知识内涵,融入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表层看,古诗词与数学毫无关系,甚至在思维方面具有相悖性,但经过深层次挖掘可以发现,大部分古诗词中都蕴含数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将文学与数学有机结合,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理性,而数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将二者融合可以发挥数学学科中潜在的哲学性和人文性,使学生感受“理”“哲”的关系和差异,从而明确数学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深层次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所以,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传统文化。

1.基于数学历史构建课堂

历史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学科是自古以来的重要学科,具有悠久历史,包含数学结论、定理、公式等方面的来龙去脉,教师将其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吸收数学历史中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解题思路、探索方向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将数学历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还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缓解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计算性、理论性和课堂的枯燥性,促使学生在数学历史的推动下,真正感受数学学科中的逻辑美、思维美和计算美,体会属于数学学科的理性之美,从而对数学学科形成浓烈的兴趣。

以“圆”为例。课程围绕圆的基础知识、周长、面积、扇形等内容展开,体现出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而教材中不仅包含圆的面积、周长的相关知识,还包含部分与“圆”相关的发展史,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包含的数学史,并以“圆”为核心进一步搜集数学历史。如拓展教材中出现的《周髀算经》或祖冲之、圆的起源和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以动画介绍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中,使学生条理清晰、全面迅速地明确“圆”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明确古代数学家对“圆”的发现、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体会其中的严谨性、科学性、理论性等特点,吸收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会对“圆”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大幅度降低“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难度,推动学生将数学历史中蕴含的丰富思维、学科精神和知识应用于“圆”的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2.基于方向位置挖掘文化

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而数量、空间和时间是构建人类认知的三大要素,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和手段。从现代汉语的视角看,方位词是用于表达上述三类范畴的关键。方位词顾名思义就是表示一定方向、位置、时间、条件和范围的概数,具有传统文化意义。方位词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传统文化内容,在人们日常交流、外出旅行、学习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方位词出现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中,可见,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把握课程中蕴含的语言文化,深层次渗透与方位词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方位词代表的尊卑文化、民族精神等,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课程中的方位词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和价值,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感、道德原则、道德理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3.基于公式挖掘传统文化

数学公式是经历悠久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数学家反复研究、验证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中蕴含丰富的公式,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将数学公式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拓展延伸,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公式中蕴含的原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以“比例”为例。课程围绕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比例的应用等知识展开,其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比例”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把握比例的核心,即两个量的比值。不仅如此,比例中还包含黄金比、分割比等概念,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将传统文化自然融入数学课堂,还可以将传统文化、比例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把握数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明确传统文化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端正学习态度,开展深度学习活动。

4.基于习题挖掘传统文化

我国数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数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出现了许多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而经典的数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解题思路等内容。所以,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的有机融合,教师不仅要融入理论性知识,还可以融入数学发展历史等内容,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梦回千年之前,真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经典著作的魅力,使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形成探究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深度。

以“分数乘法”为例。课程主要围绕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展开,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展示《九章算术》中的分数乘法练习题,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的特点和魅力。如:又有田广五分步之四,从九分步之五。问田为何?又有田广九分步之七,从十一分步之九。问为田几何?古代数学习题以文言文为主,教师不仅可以渗透数学传统文化,还能融入语言文化,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明确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名人故事教学,感受传统文化

数学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在我国数学历史中,多位数学家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刻苦、钻研和努力总结出多条数学结论、定理等方面的知识,而数学先辈们的事迹被后人所记载、流传,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提升学生概念、定理、公式知识学习深度的同时,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数学历史名人故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基于名人故事,感受数学家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和严谨的探索精神、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在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时,勇于直面数学难题,端正数学学习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学科,深层次感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圆”为例。课程中涉及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刘徽于公元263年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教材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和事迹,但缺少趣味性,以理论知识为主。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材基础上融入数学家刘徽看到木匠雕刻石头,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方形的石头切割掉四个角,再切掉出现的八个角,以此类推逐渐形成圆滑的柱子,在这一过程中他获得启发,创造出“割圆术”的故事。教师在融入刘徽的数学故事时,可以在课前深入了解刘徽的生平事迹、成就等内容,并形成独特的理解、感受,從而在课堂中以生动的语言将刘徽的故事融入课堂,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降低圆周率的理解难度和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学习数学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是奠定知识基础、思想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地开展课堂教学,在较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深层次感知世界和生活,甚至对数学学科形成恐惧、抗拒等感觉,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多元、丰富、综合的传统文化消除数学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民族精神、名人品质的熏陶、影响中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实现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深层融合。

以“分数乘法”为例。基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合,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并设计“我爱传统文化”的数学学习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自主探索、分析分数乘法相关的传统文化,如起源、发展历程、对应的人文传统等,并为不同小组提供信息技术的使用机会,让学生自主搜集、梳理、整合分数乘法涉及的相关知识,在探索过程中明确分数乘法相关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点 。不仅如此,教师在小组探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整体把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程度和对文化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驱动型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分数乘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古代分数乘法题目多以农田为主,极少涉及其他领域?以此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数学学科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是传播数学文化、学科精神、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教师基于文化视角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以推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基于数学学科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生活、教学和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基于数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合方式,可以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学生会更加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建方、张芳娟、郭海霞《优化设计,为作业赋能增效》,《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年第12期。

[2] 赵海《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年第12期。

[3] 陆青辰《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建议》,《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年第12期。

[4] 马洪娟《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学科传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