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静
【摘要】方言作为民族区域感情认同的标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在语言的发展中应该得到兼容并包的对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扩大,方言呈现式微现象,甚至部分地域的方言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方言刻不容缓。人工智能作为前沿科学技术,在帮助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归纳四川方言式微现状的原因,分析人工智能保护和传承方言的优势,进而深入探究在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下保护和传承四川方言的新思路、新方法并构建新模式,为四川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四川方言;人工智能;方言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2-008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2.027
一、四川方言的使用及保护传承现状
汉族社会在历史变迁中产生了不同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方言文化受地域影响分布区域有限,面对侵蚀与同化难以维持原有状态,方言使用逐渐弱化,仅依靠老一辈人的使用难以维持方言的活力。四川方言作为中华民族方言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语言,在使用、保护与传承方面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据调查发现,各年龄段对四川方言和文化的了解相对熟悉,在掌握程度方面,超过四成的人群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家乡方言,这其中的85.37%为长期生活在四川方言环境中的老年人;而其余五成能够听懂四川方言,但其中的32.41%不能使用方言自由表达。在学习方言途径中,九成以上通过家庭环境学习方言,其中在与家人或同鄉交流时方言的使用频次较高,而在脱离方言语境的场所下使用频次显著降低,方言的传承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四川方言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天府之国的文化精神,其重要价值得到社会群众普遍认可,调查中98.40%的群体支持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现存的方言保护传承方式众多:通过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媒介对方言语料进行记录保护,创建方言博物馆、开设方言教学课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艺术形式表达。但是,目前的传承方式依旧存在普及度较低,涵盖方言种类较少,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该种情况下方言保护传承效果不尽人意。
随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高科技产品已走进千家万户,能否依托人工智能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新思路成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重点。
二、四川方言式微的原因
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融合进程加快,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06%提升到现在的80.72%,文盲率下降2.67%,意味着我国国民之间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普通话的迅速普及,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这对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导致方言使用率逐渐被削弱[1]。受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影响,部分人曲解了我国推广普通话政策的真正意图,推广普通话不是将方言取而代之,而是为了让普通话与方言达成和谐共存的状态。在这错误的引导下,方言的使用率下降,呈现式微状态。
方言总是和当地风俗密不可分,民风民俗源自当地人的生活,承载这些的或许是一种物品,但更多的是方言词。语言文字往往比风俗习惯流传得更久远。随时代变迁,很多民俗逐渐消失,但却在方言中保留下来。在四川方言中,很多特有词汇、谚语都跟彼时的风俗习惯相关。但由于与年轻人的“代沟”,没接触过这些民俗的人们听到这些方言词时,常常无法想象出彼时的情景,更无法理解这些方言词。
目前四川人所说的方言,是由明朝之前流行在四川的巴蜀语和受到云南、广西、广东等外来语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语言。四川方言里有很多词汇、语句无法用普通话诠释,这些词句源于四川人多年的生活积累,只有长期生活在四川的人才能明白这些词的细微意思。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当地的人,未经耳濡目染,根本无法辨析其含义中的细微差别。这些只能意会的词句中包含着四川人的生活哲学,成了四川人共同的只可意会的记忆。四川方言中还有很多独有的词汇结构。这些结构、用法组成了不同的语意、语法、语境,既不遵从日常用语习惯,又有别于普通话的规规矩矩,是四川方言独有的语言特色。四川方言的音韵与汉语拼音也相差甚远,而这种音韵是在多年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特殊说法和语调难以模仿,普通话的介入正在逐步简化四川方言结构,难以追溯方言的原始韵味。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民系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交流的频次越来越高,语言生态也随之出现了相应变化,共同语的制约力加强,一些方言在共同语及其他强势方言的挟裹中呈现被同化甚至被消解的不稳定传承态势[2]。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话”的影响愈加明显,使得人们纷纷摒弃家乡方言,追逐普通话,甚至是外国语言。不同文化的交际碰撞,掀起了人们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因此,人们对本土方言的重视程度降低,甚至衍生出方言鄙视链,即人们认为自己的方言只是在衬托其他方言的高贵,更不愿讲家乡方言,这导致人们缺乏复兴方言的动力。
随新媒体与互联网迅速发展,方言被搬上网络平台,网络成为助力方言传承的重要途径,但它也带来不少弊端。某些方言被网络流行语化后过于粗俗化、带有攻击性,给他人带来心理攻击甚至语言暴力的问题,给他人的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3]。此外,在广播、电台、媒体等平台上还是以普通话为官方用语,方言的使用在媒体、电视和公共场合受到了限制,使其使用性大打折扣。
三、运用人工智能保护和传承四川方言的新模式
(一)方言及民俗保护方面
运用受过四川方言语料系统化训练的AI模型,将大量现存的相关音像资料中的四川方言转写为普通话,用人们熟知的拼音标注出四川方言的发音,并把拼音标注后的方言和汉字以字幕形式呈现在音像视频中,便于人们理解方言的发音和意思。
各地都存在大量的方言俗语、谚语、故事(包括传说、掌故)等民间口头文学,这是历经千百年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今正在快速流逝,即将失传[4]。以音乐、影像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将四川文化和方言进行融合,用AI转写标注的方式制作方言文化作品。大量收集四川特色方言故事、民歌民谣等地域文化,与熟知当地文化的居民相互交流、了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录入与四川方言文化相结合,运用生成式AI和计算机技术,搭建场景、制造虚拟人物、转写标注、语音合成四川话,尽可能真实地复刻出富有家乡气息的方言故事、影视、民歌民谣等。
(二)方言学习方面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与四川方言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激发方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于感兴趣的事物上,忽略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能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人们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有探索和求知的内在动力,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挖掘[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激发四川人民学习方言的兴趣,人们才会化“兴趣”为“动力”,拥有学习欲望,花时间和精力去传承四川方言。
根据新时代下人们的兴趣偏好,可以利用AI技术,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和学情分析,帮助学习者依照喜好模块去学习相关的方言用词用语,例如,与四川美食、名胜古迹等相关的方言词句。让学习者激发学习四川话的潜力并投入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对四川话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或采用AI技术设计互动学习游戏,将方言学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设计互动的学习场景和挑战,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学习方言变得有趣且有挑战性。例如,开发一个类似于连连看游戏的应用程序,其中每张卡片包含一个方言词汇,学习者需要将卡片配对并正确发音,以赢得游戏。还可以让AI提供虚拟对话交流环境,利用AI技术开发虚拟语言交流伙伴,让学习者有机会与AI智能助教或虚拟语伴进行交流,练习、运用方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技术,AI能够运用智能辅助功能在对话中纠正学习者的发音及语法错误,给予实时反馈,帮助学习者提高方言水平。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四川方言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度,增加学习动力和记忆深度。在不同场景中学习方言用语,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建立基于AI技术的在线社交学习社群平台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方言学习者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和分享学习资源。此社区平台是类似于“英语角”创建的“方言角”,会邀請方言母语者作为特定用户,与方言学习者进行方言交流,学习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练习发音,甚至可以与母语者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体会更加真实的方言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方言的参与度和乐趣。
(三)实际生活方面
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负担,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医患关系中的方言及其理解是医疗语言服务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关系着语言服务的质量和效能[6]。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出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不认识汉字,不会讲普通话或普通话中带严重的方言口音。现在的年轻人与方言脱轨,听不懂老人讲的话,导致年轻人在服务老年人时产生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对老年人的服务问题,不能只靠招聘会当地方言的人,还要在医院、候车厅、政府部门、村居委会等公共服务场所配备方言智能语音助手。方言智能语音助手采用超级拟人技术,创造出许多虚拟人物,使用不同的音色用方言向老年人讲述解决方法,区分情绪类别与情绪原因,向老年人共情回复,可进行情绪疏导与安抚,以更耐心、更详细、更贴切的语言来解决问题。
为响应更贴心地服务老年人的号召,运用AI技术与智能家居相结合,采用方言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将方言语音转化为文字或指令,实现方言与标准语言之间的桥梁,进而将指令传导到智能家居中,提高识别准确率。倪茹等(2019)提出了一款可嵌入式多方言语音识别的智能家电控制系统,使智能家居更加方便快捷[7]。将AI方言语音技术植入智能家居当中,让家居智能产品听懂并能说出方言,不仅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还能让家里多一份乡音,给年轻人多一个学习方言的环境。
四、人工智能在传承四川方言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的角度中,语言被分为两大类: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在中文中,普通话即为主流语言,而非主流语言——方言,则被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有文字记载、口语也被广泛应用的语言。第二类为文字被少有使用、口语仍被正常使用的语言。第三类便是无文字记载、少有口语交流使用的语言。而四川方言属于第二类非主流语言。
根据调查,四川方言大多数情况是仅限在川渝地区口语交流中使用,尽管四川方言的语言发音有许多记载,但是针对许多极具地方特色表达的词汇的记录却很少。此外,虽然有系统的语言发音文字记载,但该种语言的发音规律等重要数据在互联网中依旧存在缺失问题。以此从音色上记录方言,扩大方言数据储备,但现目前是较为缺乏方言的文本数据的。而AI技术对语言的储存是基于大量语言数据储备的条件下进行的,AI的模型需要大量的语言语音进行文本训练。到目前为止,如NIP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都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针对不同事物上细微差别的判断。
多样化是方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样的意思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仅四川方言中南路话的发音就有一套不同于普通话的音标表,而四川方言又存在南路话和湖广话两种。运用人工智能准确辨别如此众多方言间的细小差别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解决方案
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对数据的收集与传播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大量的网络数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处理纷繁杂乱的碎片化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将在信息处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的自动生成标签、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分类、情感分析等重要功能已经为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该优势为保护和传承方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现存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范围内收集关于四川方言的细碎信息,在四川区域内部寻找研究四川方言的权威人士进行局域官方方言的录入工作,进行集中分化与处理,完成AI的学习过程,训练出AI模型。
针对四川方言语音资源的储备不足,仅需要花费相对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语音资源进行储备和整合,再通过人工智能,便可以永久获得对方言语音上的保护。此外,针对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细微差别的难题,同样是可以得到时间的证明的。2023年麦肯锡和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力表现上位居第二,吸引了高达170亿的资金投入并且还在正值增加,相信以此有利的背景和基础,以上问题均会在未来得到解决,让AI技术能更好地助力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五、总结
本文围绕着四川方言保护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内在联系,从方言及民俗保护、方言学习、实际生活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增设智能化方言译制、刺激兴趣化学习动力、延展实际化生活应用等多个方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新模式,可以更好地结合科技创新引领,赋予方言保护传承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房元红.加强汉语方言档案收集保护 传承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兰台世界,2021(S1):55-56.
[2]麦剑芬,温昌衍.论式微方言的现代化出路及民系文化传承——以客家方言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05):161-166.
[3]李璇.新媒体时代方言传播方式、原因及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20(04):76-77.
[4]曹志耘.论浙江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J].浙江社会科学,2021(02):118-124+159.
[5]郎雅娜.基于寓教于乐理念的小学藏语多方言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3.
[6]李少康,杜敏.医疗行业语言服务中的方言问题研究——以西安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1(05):35-42+89.
[7]倪茹,张亦琼,任忠意,等.可嵌入式多方言语音识别的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研制[J].仪表技术,2019(0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