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关键词学《〈诗经〉二首》

2024-04-14 19:55
中学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伊人淑女诗经

何 云

《〈诗经〉二首》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包括《关雎》与《蒹葭》两首古诗。传统的《〈诗经〉二首》教学往往先介绍有关《诗经》的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逐句逐字的探析,其中还会插入“风”“雅”“颂”“赋”“比”“兴”概念的介绍。此外,还会进行《〈诗经〉二首》的朗读教学,具体做法常常是让学生先在文中圈出韵脚,再朗读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押韵带来的美妙体验。

这样的教学不能说有问题,但这样的教法只关注文言文“言”的教学,而忽略了“文”的探究,也就是说只注重跟《诗经》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诗经》的内在思想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的教法十分单一,既存在串讲的现象,又没有真正将《关雎》与《蒹葭》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

想要改变这样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就必须采用更为前沿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巧设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诗经〉二首》进行深入的探究。还可以借助关键词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雎》中的关键词“荇菜”“淑女”,《蒹葭》中的关键词“蒹葭”“伊人”,从课文中挖掘一系列的学习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究。通过学习活动的体验和相关问题的探究,深入地走进《〈诗经〉二首》,体会《〈诗经〉二首》文本的奥妙所在。

一、 抓住关键词“荇菜”和“蒹葭”进行探讨

在《〈诗经〉二首》中,参差的荇菜和蒹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诗的世界,可以此为关键词,走进《〈诗经〉二首》的情景。拿《蒹葭》来说,“蒹葭”在诗中的出现呈现了这样的规律:每隔七句出现一次,一章一咏。这就是《诗经》所采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至此,“重章叠句”的形式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由教师在课前告知再于课中印证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给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发现古诗歌形式奥妙的信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

有此设计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会不会显得诗的内容重复、拖沓呢?多遍朗读诗文后会发现,“重章叠句”的形式并不会造成诗歌的重复和拖沓。其原因在于,从内容上来说,诗中的每一章在意思表达上,是有变化的。比如说《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地点的变化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在《关雎》中,“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三句中的三个动词“流”“采”“芼”,是采摘荇菜的系列动作,句子形式虽然相同,却表现出了流动的画面,这些富于变化的内容使得诗意得以静静流淌。在朗读《关雎》时,“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受,即诗歌在表现出节奏感、音韵美的同时,诗句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印象,使得诗歌更易于传唱。同时,“重章叠句”还带来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和富有民歌民谣的“国风”气息。

通过“荇菜”与“蒹葭”专题学习活动,我们得以总结出《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变化规律,而这一规律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观察诗句表现出来的,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心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古诗奥秘的快感,并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更多的古诗歌奥秘。

二、 抓住关键词“淑女”和“伊人”进行探讨

在《〈诗经〉二首》中,在采摘荇菜的现场,在蒹葭丛生的水岸,浮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一位是“淑女”,另一位是“伊人”。教师可以分别就“淑女”“伊人”或从“淑女”与“伊人”之间的关系,布置“活动指南”,让学生自选角度,展开小组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写在“小组报告”中。

1.“淑女”与“伊人”组活动指南

两首诗中的“淑女”和“伊人”,都带给人美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个形象?

研讨报告示例一:我更喜欢内外兼修的“窈窕淑女”。(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研讨报告示例二: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伊人”,我看不清“伊人”的样子,也不知道“伊人”是谁,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仍然成了经典名句,带给人美的享受。

在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那就让我们组成“淑女”组和“伊人”组,来分别探讨一下吧。

2.“淑女”组活动指南

(1)“君子”和“淑女”这两个称谓是不是别有意味?可以据此展开思考。

(2)“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既惆怅又快乐,你怎么看待这种有点矛盾的情感?

(3)写一个富有魅力的形象,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文中有虚写的追求过程吗?你怎么看待存在于想象中的追求呢?

(4)期待你富有创见的其他发现。

3.“伊人”组活动指南

(1)感受“伊人”的魅力,首先要理解诗歌的意思,看看诗中“伊人”的追求者是怎样追求“伊人”的。

(2)发挥你的想象。想象中,你听见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能触摸到什么?

(3)那种无比渴望却又永不止步的追求,可以是对爱情,也可以是对其他事物。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诗就变得更有趣了。

(4)期待你独到的发现和见解。

事实上,对“淑女”进行思考可以发现:“君子”兼有地位和德行,而“窈窕淑女”兼有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真切而炽热,“淑女”的美丽与勤劳让他心向往之,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又表现了君子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爱而不得的惆怅,十分符合陷入单恋中的“君子”形象。虚写的部分中,“君子”在想象中以“琴瑟”“钟鼓”等用于婚礼的传统乐器迎娶“淑女”,表达了他寤寐渴求实现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体现出其虽有相思之苦,但并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哀叹中,显得感情率直、淳朴、真挚。

而对“伊人”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在深秋的清晨,追求者在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的河畔,徘徊往复,上下求索,迫切焦急,“伊人”却始终可望不可即。“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渲染出深秋凄凉的气氛;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从天亮到太阳东升);“方”“湄”“涘”的地点变换,把追求者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追求者想见“伊人”心情急切、寻见“伊人”困难重重的情景。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见茂盛的芦苇在茫茫的水岸飘摇,看见晶莹的露水结在芦苇上;我们仿佛听见溯洄溯游的淌水声,感受到阵阵寒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追求者在追寻一个渺远的“伊人”,感受到他百折不回的勇气。“伊人”代表了一种美好的事物,可能是意中人,也可能是贤能之人,也可能是人生理想。

以“荇菜”“蒹葭”为关键词,通过“淑女”与“伊人”组活动指南、“淑女”组活动指南、“伊人”组活动指南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伊人淑女诗经
做淑女好难
伊人时尚
快乐的小淑女
伊人时尚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祝你新年快乐
三面伊人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