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瑞,闫子琦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长期以来,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担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根本任务、方针原则、基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辅导员这一高校一线教育骨干群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是国家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高校辅导员应遵循职业守则的内在规律性和外在约束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一体化育人体系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内化与外化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现实议题。考察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守则内化促进与外化提升机制,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传家宝和生命线作用,成为破解辅导员队伍整体发展瓶颈,在新时代高校育人育才的现实进路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新跨越、促进新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向上向好的必然吁求。
高校辅导员深嵌于高校立德树人内涵式工作发展中的双重属性特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既要确立“育人”之特色,也要保证“育才”之质量。新时代对广大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通过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辅导员职业守则,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遵循职业守则与理论逻辑集合下的目标导向、与实践逻辑集合下的内在功能、与现实逻辑集合下的现实需求,更好地厘清自身角色的内涵与特质,明晰自身定位的要求与职责,真正将其内化贯穿于育人工作的整个过程。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明确指出,辅导员要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与学生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线思想政治教师,抑或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传播者、实践的推动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自然在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上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标准导向中,“立德”对应职业守则里面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树人”则对应职业守则里面的“育人为本”“终身学习”。高校辅导员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要责任人,在现如今价值观念、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形势下,辅导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应当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当好学生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要在纷繁、复杂、多变的工作视域中,创新工作思维,变通工作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核心通用素养,将其内化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中去。职业守则通过言简意赅的二十字概述,把握本质内涵,明确路径方法,探索其内在要求的特征规律,使高校辅导员按照国家要求、教育规律和高校运行实际来落实各项工作,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服务质量建设之中,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练就过硬本领,切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2]。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管理学者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青年学者的培育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在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与人类、国家、民族的利益相一致,由其交汇交融的教育才是一种使人具备健全人格的教育[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赋予了高校新的战略使命后,高等教育进入了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实现了从“学习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化,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的态度也实现了由“仰视”到“平视”的转变,这一重大转变根本上得益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4]。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5]112在“两个大局”重要战略思维的影响下,探赜育人根本其实就是让学生全方面成长成才,避免同质化的发展,强调异质化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高阶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本要求同向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更好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服务于各行各业。人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主体,在意识和行为上是需要被“教化”“引导”“养成”的。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育人主体的认识经历由单主体化向双主体化进行转变,即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无论是教师主体,还是学生主体,自主意识受引导作用明显,对“他者”有着一定的依赖性。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作为行为规范的标准定义和践行准则,其内在功能对于辅导员在育人层面上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非常好的引领效应,也正面回答了辅导员在成长环境中如果面临人文陶冶不足、专业教育过窄、学术视野和学术基础不宽、功利化导向过强等困境的时候该如何去改善的问题。由此可见,职业守则内在功能的规约对辅导员的政治引领、素质引领和能力指向是亟需的。以身作则是一种以身体为中介的形象化教育,其表现为道德主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他人形成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职业守则内在功能其实是让辅导员科学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进而内化为自身言行举止的标准,按照职业守则内涵的行为、价值和道德要求,及时将文本转化为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知识和德行的自主建构中完善自我的思维框架、知识图谱和道德体系。
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交流总结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规定和素质要求,专业化职业化概念开始得到认同。同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旧《规定》”),该旧《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也推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水平上的优化提升[6]。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7]。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努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立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聚合性等特质,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这也是自旧《规定》颁布11年以来高校人才培养嬗变性和工作内容时代性辩证统一的直接反映,也是在立德树人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系列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新《规定》中新增了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的条例说明,强调了高校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培养和自我发展理念的本质化成因和要求。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文化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更加激烈、更加频繁,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认知减弱等现象,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是指导和指引高校辅导员立身、立业、立行的明灯,亦是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时代化、实践化和实效化发展方向不断深化的法宝,对于新时代高校社会功能的推进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坚定政治立场,是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先决条件,是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基础[8]。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内化前提是坚定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指在政治思想、政治倾向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立场和观点。作为辅导员,坚定政治立场对于内化职业守则至关重要。辅导员的职业守则是在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制定、宣扬并贯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坚定政治立场意味着辅导员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职业守则。辅导员的职业守则通常与维护公平、正义、尊重多样性等价值观紧密相连。坚定政治立场可以使辅导员对这些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坚定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内化和践行职业守则。坚定政治立场可以为辅导员的专业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辅导员会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判断和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政治敏感问题、价值观冲突等,从而更好地遵守职业守则。辅导员作为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坚定政治立场可以使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关重要。辅导员作为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人才支撑,也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直接责任者,其承上启下的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把坚定政治立场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内化的重要前提,引导高校辅导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9]。牢固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更加自觉地、主动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而团结奋斗。
内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摄,另一种是整合。坚守一条推动前进的严格规则,并且按照这条规则行事,这只是意味着将这条规则内摄了,并不能为真正自主地执行打下基础。如果说真正做到在意识和行为上的自主行事,需要将某条已经内摄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规则加以接受,规则必须成为行为主体的一部分,这就是整合。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内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辅导员首先会了解和接触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领域的职业守则,他们可能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课程、参加培训或研讨会等方式来熟悉这些守则。在了解和接触到职业守则后,辅导员会逐渐接受并认同这些守则,他们会意识到这些守则是为了保护学生和维护专业道德而制定的,是作为辅导员应该遵守的准则。在接受和认同职业守则后,辅导员会逐渐将这些守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他们会深入理解守则中的原则和要求,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会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符合职业守则的要求。一旦内化了职业守则,辅导员会努力维持并不断发展自己的职业守则,会积极主动地抓住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机会,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辅导员还会寻求同行和专业组织的支持和反馈,以保持对职业守则的敏感度和遵循度。所以内化的过程,要以“应当”和“应该”的先后逻辑顺序出现。内摄信念是一个人头脑中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外部,并且发出命令,但是当真正将内摄整合起来时,当它们成为某人真实的一面时,它们就允许更真实的行为和互动出现,而不是死板和机械化地呈现。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遵循内摄与整合的行为理念。通过守则的行为规范要求只是简单地将其内摄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中,并未能形成我们自主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内摄,导致的结果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但是如果结合自身生命追求,通过行之有效的外在引导机制和渴望自我成长的内在潜意识的共同作用而达到整合的效果,使得辅导员从真正意义上去获取、接收、储存、践行职业守则中所孕育的品格内涵、精神示范和行策标准,进而完成内化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0]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意义深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大力拓展育人路径,不断优化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议题。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1]。骆郁廷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作了专题的探讨,并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中主客观的矛盾性、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的矛盾性以及价值活动中需要和满足的矛盾性等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实践和价值方位上的根源。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德行合一的新时代好青年,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好青年,是用所学所悟去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国家和个人有机统一的爱国、强国、报国价值视域下,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对其思想和行为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辅导员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出现了问题,那么何谈对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所以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制定,是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作了深刻且富有哲理和实践蕴意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人的思想道德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辅导员职业守则的制定使辅导员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贯穿始终的主线上有了明确的规范,践行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找到正确方向,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激发自身专业自觉,使自身成为自主、自为、自觉的专业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组织模式和发展理念,对于推动主体集群之间开展目标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专业交流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使自身专业发展模式的逻辑起点由“弥补不足”转变为“发掘特长”、学习身份由“被动客体”转变为“能动主体”、发展动力由“外在驱动”转变为“内在自觉”、发展方式由“单向接收”转变为“多向互动”。高校辅导员更应认识到自身专业工作的目标、领域、策略、效果评估的调试和改进刻不容缓。高校要以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构建辅导员共同发展机制。在“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设立发展共同体架构可以增进同岗位之间的感情交流,互相分享在育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参考、借鉴育人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培养和工作模式的交流中做到融会贯通、有效结合,继而达到思维拓展的目的。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设立发展共同体架构可以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本身在育人方向上各有侧重,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高,顺应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讲道理的方式将真理呈现出来,增进学生情感认同、理性认同,最后实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辅导员则会在育人实践过程的活动和形式上呈现一种极为丰富的态势,但是其理论水平稍有不足。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发展同向同行上开展“双向融合”,其重要之处在于,思政课教师可以给予辅导员开展工作所需的理论支持和理论方法,帮助辅导员找寻学生工作案例中的规律性要素,提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究所面对的学生工作问题,在具备与学生之间天然情感黏性的优势下,可以极大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在“辅导员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之间设立发展共同体架构可以使两者的管理方法在交流运用中得到改善,辅导员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那里可以了解到部门管理机制的应用、部门机构的工作对于学生群体的要求和需求,以及部门在管理上所运用的方法理念,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工作中以拓展、延伸学生管理的思路。最后,在“辅导员与学院专任教师”之间设立发展共同体架构可以让辅导员掌握各类科研调查方法,在交流中学习专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意识,在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交汇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科研方法,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科研项目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办法。
精神动力从根本上会引发人意识自觉能动作用的表征,也是激发人由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作为的思想引领。物质动力为人的现代化实现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则反作用于物质动力,保证人现代化实现的正确方向及良性运转,以精神价值的实现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动力是人们内在的一种精神理念、精神源泉,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也是推动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精神动力的主导价值具有目标导向性、共识凝聚性和愿景激励性[12]。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导向一定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国家、社会、地方高校要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神谱系教育,这对辅导员深化其学理认知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赓续精神谱系,发挥其自身职业守则主动性的实践价值。一是由英雄模范优良特征而形成的伟大精神,强调爱国爱党、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等内在特质,如红岩精神、张思德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二是由党在不同时期的特殊地域经过长期实践的伟大精神,强调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等内在特质,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老西藏精神、特区精神等。三是因重大事件和重大会议而形成的伟大精神,强调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独立自主、顾全大局、舍生忘死、万众一心等内在特质,如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四是在重要时刻提出或隐含重大时间节点的伟大精神,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如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对辅导员开展精神谱系教育的过程中,要归纳与演绎众多的精神成果,把握不同时期精神标识,由宏观引申到微观进行系统性教育模式构建,让辅导员真正将精神谱系这一社会意识存在融入本体意识中,形成拥有强大思想定力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精神世界。伟大精神动力是高校辅导员对职业守则合理有效实践化活动的基本成因逻辑,事物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精神动力辐射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运用上的价值逻辑化和实践逻辑化。
职业守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教育教学现代化、时代化、实效化的践行要义,在时代内容和特征迭代的当下,辅导员心理和行为上的本领恐慌会让其产生焦虑和不安,在面临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选择规避责任或无法准确判断和应对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情境和问题。要想破解这一可能出现的窘境,我们要随着育人主客体、外内因作用特征的变化,顺应时势、遵循规律地引导辅导员正确掌握、运用方法去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达到本领高阶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高阶本领的认知过程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高阶本领的概念较为宽泛,本义是指应对复杂情境、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或者任务所需具备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转换,灵活地将其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要使辅导员自身本领进阶提升,从而实现符合时代外在导向和内在要求的本领“高阶现代化”,考验的是如何基于以往源源相续的本领培养机制加以方法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0]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在实际问题中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体工具、认识工具和方法工具的重要性和实践性,也为如何提升本领来应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新挑战、新问题作了基础性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体系中蕴含着历史智慧结晶的规律和方法,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和改变事物的合理顺序,教授人们带着对事物的整体理解来把控事物的局部细节。以“大讲台”“大讲堂”等形式,安排校内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辅导员讲授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践范式”“方法范式”“语言范式”和“人学范式”,培养辅导员的哲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做到更加系统性地、深入而完整性地认识问题。通过上述基本形式和环节的转化,还需要培养辅导员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调查研究方法的能力。可针对当下思政前沿热点、相关前沿政策以及党的最新精神、最新指示等向辅导员进行梳理解读,拓宽其研究思路和视角,使其以政策特殊性和实际性的指向来做好问题调研,学会运用方法剖析事物特征的普遍性和规律性。高阶现代化的本领培养不是具体意义上的做什么,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怎么做,将探究实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运用结合起来,对解决复杂多变的事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