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志, 许嘉诚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在长期的英勇抗战中展现出的东北抗联精神,是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仍然承载着超越时空的价值。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关键在于不断深挖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意蕴,拓宽其诠释空间,将这种经历风雨洗礼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引领我们奋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彰显出的精神气节和革命品格,是该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充分展现。“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抗联将士心怀家国天下,在疆场上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以休戚与共的精神,诠释了对党和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凭借着骁勇善战的表现,展现了勇往直前的民族大义,谱写了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底气与志气的充分彰显和优秀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3]15抗联将士忠诚于党,彰显根植内心的高尚情怀和理想信念。日寇为达到切断抗联部队供给的目的,不惜采取“集家并屯”等卑劣手段隔开群众与抗联将士之间的联系。然而抗联将士与人民群众一衣带水,始终紧紧依靠和团结在一起,为抵御外敌而筑起一道人民解放事业的钢铁城墙。险境之中,许多战士天为被、地作床,以坚强的意志挑战了精神、心理和生命的极限考验,以革命乐观主义品格和大无畏精神,彰显出抗联将士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党内所有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对党是否忠诚。”[4]东北抗联精神取之于抗联将士舍身忘己、不畏流血牺牲的坚定信仰,诠释了真正的忠诚和奉献,这种精神血脉早已融入了共产党人永不言败、坚定不移的气节之中。在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抗联将士始终坚持听党指挥、忠诚于党,即使面对缺衣少粮和四面无援的险境,依旧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用抗争到底的斗争精神书写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将领于1936年2月20日联名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将东北抗日力量凝聚为“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组建了11个军,沉重打击了日军及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对党忠诚是抗联将士高擎的一面旗帜,在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支撑着东北抗联将士和人民百折不挠,尽管作战环境极端艰苦、军事斗争极其惨烈也无法动摇其必胜的决心,而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忠诚与坚贞深深熔铸于内心深处的有力写照。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气与骨气的深刻阐释和内在气节。民族大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积极支持和拥护,也是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融合交汇后的有机统一。在民族危机深重、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东北抗日联军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饥寒交迫、孤军奋战的极端环境下毫无畏惧、同心御侮,彰显了保家卫国、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毛泽东曾指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5]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高擎爱国主义旗帜,昭示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切斗争力量以抵御外敌。1935年8月1日,面对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势,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布“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6],面对亡国灭族的危境和东北地区涣散的抗日力量, 东北地区党组织号召和组织广大民众, 呼吁联合一切反日力量抗击日本侵略[7]。杨靖宇将军曾提出“不论信仰、不分民族”的抗战主张,并亲自创作了抗日歌曲,号召各个民族同胞联合起来抵抗侵略。东北抗日联军的11支部队由多个民族的士兵组成,包括汉族以及朝鲜族、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白族和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内。在党的号召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和各阶层民众纷纷响应抗战号召,共同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携手并肩演绎出全民抗战的生动场景。
从1931年成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到1933年改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再至1936年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抗战期间所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部队规模从鼎盛时期的3万余人锐减到后来的2 000余人,部队总兵力减员达90%以上。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民族灾难面前,中国人民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地踏上抗日斗争的道路,铸就了忠贞报国的铁血誓言,展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大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发展,已然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我们无畏险阻地奋勇前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坚持抗争就会有流血牺牲。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抗联将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据统计,14年间东北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伤亡达33万余人,牺牲的战士中包含了上千名指挥员,军级以上干部高达38人[8]。“东北抗日武装1937年出动25487次,1938年出动13100次。”[9]面对给养匮乏和极端天气的艰苦处境,抗联将士毫不退缩 “偏向虎山行”。或许将士们知道于个人而言也许有生之年见不到胜利曙光,也可能无法名载史册,但他们仍然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畏生死、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搭建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多次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壮举。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赢得无数次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也是得力于广大将士始终保持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斗争气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锐气与豪气的有力呈现。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军相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以及五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们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最后一刻,誓死不屈,最终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毛泽东曾说:“我们看了东北义勇军能够长期英勇抗战,据敌报说,敌人损失了十余万生命与数万万金钱。而且相当牵制了推迟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本部的进攻。他们虽然还没有最后战胜敌人,但他们对于全国民族已经有了极大的功劳和帮助。”[10]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过程中,抗联将士的决心和毅力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从未动摇,他们前仆后继始终坚守在抗战一线。抗联将士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无数次的殊死较量,他们凭借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勇于舍命疆场, 谱写了不凡的东北抗战篇章。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军民在雪虐风饕、敝衣粝食的抗争环境中熔铸的不朽精神丰碑,是在14年与侵略者艰苦的斗争中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虽形成于抗日战争年代,但历久弥新且熠熠生辉,在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卓然的历史地位,对新时代全面振兴东北、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有着重要价值。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不朽的灵魂,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勇毅前行。东北抗日联军作为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苦的英雄队伍,在与外界隔绝的恶劣状况下,坚决地与侵略者进行对抗,凭借一场场英勇战斗对数十万日军进行了打击和牵制,为全国抗战的总体局面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1]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精神一同见证了中国革命虽举步维艰但却一直朝着光辉进程不断向前。在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赓续继承中汲取动力践行理想信念,也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决心的关键举措。内蕴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意志力和感召力,是新征程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精神给养。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着“两个大局”,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汲取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想能量,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义不容辞地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这与新时代每一位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热忱深刻呼应,它所描绘的精神面貌和崇高品格也是支撑中华民族挺起脊梁、追求光明前景的磅礴力量。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168。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强大的指引力和凝聚力,支撑和鼓舞抗联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力量,这种坚定信仰与可贵品质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坐标,是新时代追求人生价值的旗帜引领。
东北抗联精神既是在14年艰苦抗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斗争中表现出的英雄壮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抗联将士们在极端艰苦环境中,为了民族的解放舍弃个人利益甚至失去生命,这毋庸置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说教,而是更具说服力且易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认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东北抗联精神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提供价值引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个体的行为选择必然会在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综合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强大的现实改造力量和主观能动性。东北抗联精神所涵盖的价值观和信仰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同根共源的,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代表了对充满正义、力量和勇气的民族精神的展示和价值观的接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传承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将这种优秀的内核和所蕴含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形成人们的内心认同,从而通过自觉的行动实现来自精神深处的价值追求。
强大的军队是立国之所需、强国之利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品格都与它所属的民族文化特质相契合。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始终恪守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享有“中国夏伯阳”美誉的赵尚志,是抗联部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历经风雨的斗争历程中曾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发出的“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的坚定誓言震撼了每一位抗联将士。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东北抗日联军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赴国难的决心、以宁死不做亡国奴的钢铁意志战至赢得最终胜利的关键要素。东北抗联精神是抗联将士在长期斗争过程中锤炼出的革命精神,抗联将士展现出了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也是在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强大的优势和力量。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打造一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且作战能力卓越的人民军队势在必行。随着全球军事斗争的深刻变革、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端科技武器的不断涌现,要求人民军队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能够不断提升作战素养和战斗状态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东北抗联精神正是一把提升和锤炼人民军队战斗能力素养的利刃,赓续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沿袭光辉的革命传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将人民军队打造成党和国家的坚强卫士,为新时代的前行与发展保驾护航。
伟大社会革命成就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2]6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成功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尽管时代新人扮演的角色及其规范行为的呈现方式已有所调整,但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自我等优质品格和伟大精神依旧具有永恒的价值。东北抗联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政治智慧、勇于斗争的胆略和勇气以及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自我革命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3]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和勇于自我革命。东北抗联精神中蕴藏的理想信念和斗争精神能够凝聚党员强大意志,激励党员牢记初心使命的同时不断攻坚克难,加强党性修养。传承和弘扬抗联将士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坚贞的民族气节,不仅能够使共产党人的爱国热情愈发浓烈,还会让闪耀团结光芒的民族精神纽带变得无坚不摧。
精神赓续是一个持续积累的沉淀过程,也是推陈出新的进化过程。深入探讨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意蕴和时代价值,旨在提升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以丰富理论研究为基础探析东北抗联精神的弘扬路径。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否定了党的领导,甚至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其中也包括对东北抗日联军相关史实的歪曲和诋毁,抹杀抗联将士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甚至否认其共产党员身份。针对诸如此类的不良和不实的情况,我们不仅要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还要在有关党史研究工作中着力构建完备且具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体系,引导广大共产党员以及人民群众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学习党史、尊重党史。还要鼓励和加强东北抗联精神相关理论研究,旨在立足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首先,要以现实基础为抓手,认真讲述抗联将士经历的历史故事,积极宣传抗联部队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其次,要深入挖掘史料,走访抗联主要游击区和根据地,整理口述资料形成史料汇编。做到用史实和科学说话,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最后,要汲取东北抗联资源,建构话语体系。英雄从未离我们远去,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是东北抗联过程的实记,也是东北抗联历史意义的学理性阐释。利用人民群众熟知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话语方式,例如,依托影视、话剧、小说等多样形式,让人们可以全方位了解和感悟抗联将士的精神世界,实现学理与大众的融合共通。
首先,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是强化弘扬机制这一系统性工程的重要一环,具体举措包括举办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开展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现场教学等思想教育活动。思想教育是弘扬伟大精神的关键路径,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更新知识的同时发挥其在理论学习方面的表率作用。其次,健全培训机制是弘扬革命精神以武装头脑的重要方式,应建立相关教育培训机制,将革命精神类的宝贵资源充分融入党员培训教育内容当中,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要针对不同岗位特点采用分层、分区、分类的模式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培训中理论学习网站、公众平台等媒介重要作用,丰富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的内容,重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最后,要探索教育实施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在学习东北抗联精神的过程中,应围绕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积极响应群众关切,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将取得良好反应的实践案例转化为长效模式,推动服务群众进入良性循环。
随着移动应用社交媒体、自媒体公众号、问答社区以及网络直播的不断涌现,东北抗联精神需要主动占领全媒体传播的主阵地。在巧妙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符合移动互联发展需求的相关主题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特别是需要建立专属移动传播平台,推出精神特质鲜明的音视频、图文、直播等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强大优势。此外,要关注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等多功能服务,统筹好线上和线下活动的同频共振。可以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网上展馆,展示东北抗联的历史事实,并推出相关宣传活动。还应该精准充分发挥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遗址等精神传播载体作用,打造更多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深耕基地,开展多样红色文化活动。东北抗联精神不是简单的精神留存,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抗联勇士用鲜活生命汇聚的强大意志品质。用心讲述、讲好抗联故事,搭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平台,有助于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并持续挖掘其深层价值。
首先,将东北抗联精神引入党员的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始终保持崇高的道德水准,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以此打造一道拒腐防变的精神屏障。其次,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推动精神深入人心,最大化发挥国民教育作为主渠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44东北抗联精神与国家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东北抗联精神实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融会贯通,这不仅能够对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科学指引,还能够丰富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进而提高东北抗联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成效。高校应依托东北地区现有抗联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丰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教学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和课本的纸媒来了解抗联历史以及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还能通过参观抗联遗址、观看影视作品等进行学习,以亲身所感来体悟东北抗联精神。网络社交平台的正向推动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借助新兴媒体平台,建设东北抗联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育阵地。此外,还应该致力于搭建红色教育基地,整合相关地区的抗战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并合理保护相关抗战史料、遗迹和文物,进一步深化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