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优化路径研究
--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2024-04-14 15:28:35岭南师范学院何姝仪
广东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业少数民族群体

文/岭南师范学院 何姝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富强是国家稳步发展的必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1]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学生因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基础较薄弱,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及自我意识,对于本民族习惯、民族价值均有着非常高的认同感和维护意识,价值边界意识明显。[2]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提出,社会团结中的机械团结以集体意识作为维护纽带,具有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有机团结则是建立在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3]结合高校教育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时势要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有机团结,一方面,有助于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事业,在本民族习惯得到尊重的同时融入班级、学院,构建和谐校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整合学校统战资源思政力量、引导学生多元融入集体生活、提升学生又红又专的政治情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

目前,岭南师范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总数280人(不包括2022级学生),包含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分布于各二级学院。2021年,学校开始招收西藏学生,2022年,学校开始招收新疆学生,生源扩大到更多的少数民族,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是深化保障校园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需要。

一、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现状

群体特点取决于校园融入程度深浅以及服务管理水平高低,而高校教育是社会的反映,模拟社会并以缩小的形式复制社会,社会团结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借鉴社会团结理论多维视角,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在校特点,可以从政治融入、文化融入、学业融入和生活融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治认同弱化,民族意识强烈

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党的领导、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民族政策。[4]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外化表现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学习了解时政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但在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采访中发现,对于入党动机,大多数学生是持一种随大流的状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根植于本土的民族文化,相对保守传统,易于自我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自己民族认同有着强烈的内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对外排他性。在国家民族政策指导下,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上有特享的相关政策,包括不限于就读期间有生活费、学费减免政策,个别地区在中考或高考中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情况,会有分数上的照顾,或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同等分数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学生。[4]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备受关注,为帮助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学校在思想政治引导、学业就业辅导、生活工作教导上有意识地给予更多关照。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水平差异,这种积极差别对待有助于推进民族间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心智不够成熟,因长期受益于政策倾斜,形成自然而然的特殊享受惯性。

(二)教育水平差异,学业基础薄弱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学生群体接受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其学业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在入学后表现出学业成绩跟不上的明显特点,集中出现在理工科目、语言科目。以数计学院为例,共招录3名西藏学生,3名西藏学生每个学期3~4科专业课程不及格,涵盖专业课和通识课。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在大一课程不及格后出现厌学状态,萌生退学想法。学业基础薄弱这一现象在其他专业也普遍存在,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侧重抽象思维和应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根据调研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挂科率远大于汉族学生,在理科、工科、语言类课程上学习普遍吃力。

(三)心理复杂敏感,思维行为感性

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普遍低于学生的平均水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心理活动和思维敏感、与人沟通交流存在障碍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特殊等。[5]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会有一段漫长的适应期,在此期间会寻求相似的同伴,以组建同乡群等方式,寻得本民族文化支持和情感表达,在校园生活中因为求同心理导致存在敏感性、狭隘性。 集体归属和社会支持是个人的重要支撑,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和谐校园,也更易于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岭南师范学院所属地区天气湿热,衣食住行独具南方特色,在校园生活服务方面,没有特别设置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在学习中,因英语数理化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学生短时间内还无法适应大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大一阶段厌学甚至出现退学的情绪。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就业压力使少数民族学生呈现阶段性情绪化,出现容易敏感、激动和烦躁等普遍的心理问题。[6]

二、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认识有待提高,统战思维短缺

据调研发现,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认识有待提高,统战思维短缺,未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要素育人。[7]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分布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层次不同岗位上的人员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全程育人要求发挥统战优势,把统战思维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实训的全过程。[8]现阶段未能实现全要素育人,没有挖掘发挥统战优势,包括全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要素育人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统筹管理不力,教育理念单一

学校缺乏统筹管理,具体表现为管理理念单一、管理措施不力、管理队伍单一。专任教师任务繁重,很少能做到关怀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班主任任职年限为大一一年,大二至大四没有设置班主任。班主任仅在初期参与班级建设,除去参与新生见面会以及个别班会,没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教导。年级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日常管理工作,疲于应对行政事务以及开展普遍性教育,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点。学校虽然有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但更多体现在“优待”少数民族学生,比如减低学业要求、尽可能满足需求等。责任不清导致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都是以灌输型为主,教育理念和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教育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保证工作的持久有效。[9]

(三)队伍专业欠佳,育人模式乏力

现阶段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师队伍,也没有招聘少数民族籍贯辅导员。思政队伍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推动健康心理等方面较乏力。[10]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个性特点,有利于调节处理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处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教育。比如辅导员对于各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饮食偏好、民族节日、教育背景没有专门了解,学校也未曾开设过有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专题培训,缺乏系统的前期调查了解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人文关怀、学业预警干预工作过程中无法贴合学生特点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专业,工作限于表面难以深入,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总体育人管理模式呈现乏力状态。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五+”一体优化路径

(一)人文关怀,思想引导

在逐年扩招少数民族学生指标趋势下,学校的每年迎新培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殊性,必要时开展专题讲座科普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帮助辅导员、班主任、助班同辈团队形成基本的系统认知,加强人文关怀工作。要强化思想引导,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自信”,在关键时间做好历史观教育、大局观教育、家国观教育,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问题本质、坚定政治信仰,成为忠诚的爱国爱党好青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抓好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凸显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展现大国形象,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底蕴与红色记忆,唤醒红色基因,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精神认同与爱国意识共鸣。[11]

(二)内外联动,文化善导

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关注,需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发展出发,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竞聘学生社团或学生干部职务,拓宽认知视野、增多文化体验、促进综合发展。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如新生才艺大赛、新生文艺晚会、校园歌手大赛、足球篮球比赛、社团文化活动等,既要肯定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更要促进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充分交融,在文化交流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校园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包容的胸怀。二是要构建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网络新媒体渠道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交流,深化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理解。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文艺活动、文艺比赛等渠道,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尽快融入多民族文化的大家庭。

(三)特色帮扶,学业辅导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教育水平差异、学业基础薄弱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过渡性培养方案。学业上重点帮扶,一是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充分利用网课资源,为其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导,方便他们及时查漏补缺。二是学业导师制时间前移,学校会在毕业年级设置毕业论文导师,可以将导师制前移至低年级开始。少数民族学生占据学生群体少数,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开设习题课等方式,及时答疑尽早干预学业。导师不仅只在学业生涯起指导作用,亦可在学生工作发展、职业规划指引、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指导。三是建设同辈帮扶队伍,高年级党员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四是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灵活掌握尺度,设立专项奖学金,选树先进的少数民族学生典型,以点带面促进群体和谐发展。[12]

(四)导引结合,心理疏导

一是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要统筹课程教学、课外辅导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技能的教育有机结合,贴合学生心理复杂敏感、思维行为感性特征,建立专人专档,优化一对一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一味封闭,倡导开放交流。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掌握学生思想、学业、就业、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一跟进指导解决问题,确保服务环环紧扣全程跟踪。三是提供靶向服务,增强心理素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个性与共性融合。我们要强化家校联合、朋辈帮扶,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学会探索内外环境、尽早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发挥目标牵引力,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意义。既要优化精准服务解决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又要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素质提升,解决学生群体共性的问题。

(五)共居共学,行为向导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成效,只有通过行为表现进行检验。所以,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厚植培育正确健康的三观和积极向上的自我管理理念,调动学生的内生动力。从行为上进行引导,一是构建学校规章、学院导师、同辈帮扶三层行为向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非党高级知识分子、归国人员、少数民族同志等统战对象作用,他们在时间、空间、知识层次上都有条件对大学生实施直接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思想问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特定事件中,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补充性。二是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在人员配备上,扩充人才队伍,力争提质创优,可以参照省内其他高校辅导员招聘模式,招聘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在服务平台上,学校正在构建一站式学生工作服务平台,可设置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窗口,把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四、结语

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教育培养工作中,应当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贴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形成全员协同联动教育管理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跟进,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多举措、多路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学业少数民族群体
艰苦的学业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35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