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伟, 于润泽, 2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2.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随着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通用大模型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2022年11月30日,由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开发完成[1]的ChatGPT成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瑞银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在推出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吸引活跃用户约1.23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速最快的应用程序[2]。
ChatGPT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对此讨论的学者众多。ChatGPT应当拥抱还是远离?这门技术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在美国大学曝出的“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丑闻让人们对技术产生恐慌。大学生的各项行为包括思考都可被技术代替,人的思维能力显得微不足道。远离ChatGPT的观点占了上风。恐慌的加剧甚至引发新一轮的“数字鸿沟”,让大学生陷入新一轮的数字陷阱。
相较于ChatGPT对大学生引发的不利影响而言,技术本身的功能优势是提升大学生在互联网世界生存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机遇。“教育技术在改造人、增强人、延展人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代替人。”[3]ChatGPT凭借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任务执行能力、对话沟通能力及产品迭代能力对大学生数字意识创新、逻辑思维、情境体验、数字社会责任产生极大正向作用,对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具有极大的价值体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是数字本身具备的迭代效应的一种必然。GPT发展到第四代,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行列。既定事实证明,ChatGPT通过“图灵测试”是非必然的,即人机交流的真实性仍然模糊。新兴技术在实际功能层面仍然存在缺陷,而大学生盲目地拥抱必然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危害。
随着技术不断呈现通用化和易得性的特征,大学生对技术的沉迷引发许多恶性事件。一方面,大学生对新鲜技术好奇,加上自身的学习能力,可以轻松地应用技术。但是他们在应用过程中无法把握技术合理应用的边界。“ChatGPT模型具有智能化和超强的模拟人类思维能力,因此,它可能会产生虚假信息或不恰当的内容。”[4]另一方面,课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对ChatGPT的功能定位产生偏移。在大学生惯性思维的驱使下,ChatGPT成为他们手里的“万能写作工具”。长此以往,大学生对挑战性任务产生倦怠情绪,形成一种消极消费的学习观,从而导致“论文抄袭”“作业造假”等恶劣现象,师生之间产生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概言之,大学生会在技术应用过程的背景之下,主观臆断“技术万能”。“技术万能”思想带来的正是他们的能力退化。将能力提升的机会交付技术,而仅仅相信技术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除此之外,自然语言模型在生成内容层面,借助算法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拼接。这样的内容生成方式很难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如今,大学生群体对技术的追捧近乎狂热。拥抱技术的大学生相信技术以其精密的计算能力不会为自己呈现虚假的信息。但是,ChatGPT在实际生成内容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为他们提供完全准确的信息。面对ChatGPT生成的媒体内容,大学生仍然保持相信,并以此当作事实从而进行应用。严重的后果在于,他们的异化思想会借助自然语言模型煽动舆论和侵害公众利益,使得网络环境可信度迎来新的挑战。
大学生追捧新兴技术必然会遭受误导性或虚假性信息的渗透,因为技术本身存在无法及时识别、检测与防范等缺陷。虽然在ChatGPT的首页明确标有“偶尔可能会生成错误的信息”“偶尔可能会产生有害指令或有偏见内容”等字眼,但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并不会在意ChatGPT生成内容的真假,仅仅狂热追逐产品本身的功能特征。技术的工具性会被他们盲目追捧异化为支配性,而他们对内容的真伪与所属的判断会完全依赖ChatGPT。
在教育领域中,技术伦理一直是讨论的重要话题。技术在教育过程中会不会颠覆原有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失去育人初衷。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相继发布的05定义①与17定义②,逐渐开始在实践领域强调技术伦理的要求[5]。伴随技术不断革新,技术伦理成为一个常态化问题,因而亟待人们采取措施加以应对。ChatGPT作为自主学习的聊天软件,有别于以往的“回复型”聊天程序。它回答的问题是以物料作为基础,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依照用户问题加以回复,并在回复中识别人的应答习惯。ChatGPT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仿佛在复刻人的交流能力,由此引发新一轮技术伦理问题的思考。
信息安全一直以来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诟病。大学生在技术使用过程中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在一次次访问中被散播到网络当中。网络环境充斥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网络风险那双“无形的手”伸向了“乐于分享”的大学生人群。大学生作为ChatGPT接待人数较多的人群,与ChatGPT在问答互动中看似是人在向机器索取信息,实则大学生自身的信息已经向ChatGPT进行了交付。这些信息很可能成为ChatGPT与下一位用户交换信息的“筹码”。这样的风险是开发者需要考虑的,更是用户需要谨慎应对的。信息安全关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隐私权,更是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沟通交流的安全保障。但是大学生并未意识到现有技术的风险,即他们淡化技术伦理问题,网络世界也从未对这样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技术伦理问题在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上并没有产生突出的“新问题”。而关键在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解决旧问题的紧迫性。ChatGPT如同“催化剂”加剧了对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冲击,成为大学生网络健康学习生活的一道阻力。
ChatGPT对于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究竟意味着什么?借助ChatGPT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等方面,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中数字意识、计算思维、情感体验与数字社会责任等要素,实现ChatGPT对大学生创新意识、逻辑思考、情感体验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生成式人工智能诞生于十多年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屡见不鲜。相比之前的ERNIE3.0或者是DALL-E2,ChatGPT的大型语言模型凸显文本生成能力,“ChatGPT等系统能够基于给定的主题或在多轮对话过程中识别的上下文信息,生成有启发性和创意性的文本,包括诗词、故事、评论等”[6]。在实际应用层面,大学生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可收获ChatGPT所提供的多样素材。这些素材包含ChatGPT数据库的存储信息与不断训练学习的生成信息。面对大学生群体,ChatGPT可以协助他们进行庞大的数据分析,依托数据库对信息的准确抓取,帮助他们进行论文的检索、撰写或修改。ChatGPT的协助工作需要多轮对话,才能保证对大学生需求的准确定位。因而,ChatGPT需要他们为其提供详实的数据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论文体系。与以往检索方式不同的是,ChatGPT更像是“屏幕对面的数据管理员”,在你不断提供线索的同时,也在帮你理清检索的路径,不断缩小自己查找的范围,从而获得自己满意的信息。
现如今,ChatGPT的信息库已经实现了扩充与联网。其革新的机理体现在在ChatGPT给出答案的同时,也依靠用户提供的有价值信息丰富自身,保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结合ChatGPT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过往信息有了精准判断。他们在对ChatGPT询问的过程中,依靠其给的理论判据,对一个现象、一则信息甚至是一段代码有更深的认识。概言之,ChatGPT对大学生数字意识中内容识别与判断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容识别与判断是大学生数字意识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以及高校的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应当具有对信息敏感且精准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应用信息和创造信息。ChatGPT在语言识别功能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给予用户回答,并在不断地追问中,联系上下文,并给出进一步的回应。但是,ChatGPT有别于一般的应答模型。对于不合理的发问,会表现出回绝的态度。这得益于其强大的语言解析力。它能够在识别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合理性。在语言解析能力的加持下,ChatGPT可以对于大学生的文本进行纠错,还能对程序代码进行有效的编写,并对给定代码结合相对应的程序语言算法进行纠错并给出合理的修改意见。ChatGPT进行内容生成时,会唤起对于信息识别与判断的意识,并能自觉检索具有良性效益的信息,从而摒弃有害的信息。总之,在ChatGPT出现之后,语言识别程序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在ChatGPT的辅助下,大学生的语言识别与判断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从数字意识角度看,ChatGPT的价值体现在大学生借助内容不断启发的信息应用能力。在收获ChatGPT给予的丰富素材后,大学生会意识到信息的丰富与多样,并以此产生对信息内化再造的动机。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信息加工和利用的能力,甚至对信息产生精准的洞察力和识别力,进而对信息加以重构。因而,大学生在创造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以及信息储备,ChatGPT恰好巩固了这一前提。大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而简单、繁杂且重复的内容分拣工作则交给ChatGPT来执行。
不论是文本生成还是信息检索都是文本创造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求大学生来完成。大学生在使用ChatGPT的过程中,其数字意识被有效地唤醒,即从对信息的无意识接收,到有意识接收,再到有意义创造。概言之,数字意识作为数字素养意识层面的能力,是大学生在进入数字世界最为优先培养的能力。他们在庞杂的数字信息面前,识别信息对自身的有用性,做出明确的选择。在以静态信息为蓝本产生的启发下,对这样的设想进一步思考和创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把握信息、应用信息甚至创造信息。
爱因斯坦曾指出:“智能的真正标志不是知识,而是想象。”[7]ChatGPT作为机器系统并不具备人的想象。但与以往智能系统不同的是,ChatGPT在执行任务的能力方面,以更为细化的逻辑,在个体需求指令的基础之上展开合理的推理。ChatGPT基于用户的序列指令描述,依照算法可以理解指令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任务的推进,完成基于组合指令的复杂任务,较好地执行用户给定的序列任务。
ChatGPT并不仅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更多的是在海量数据中进行充分训练,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复杂问题的解答。ChatGPT尝试学习人的思考方式,以此提供人性化的解决方案。ChatGPT对解决问题的环节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它能够对人的认知习惯、微妙情趣以及价值追求进行匹配与表达,使得问题的答案更为精准可靠,凸显出强大的任务执行力。凭借这样的任务执行能力,ChatGPT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助手,甚至成为他们的私人顾问。大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参照ChatGPT给出的解决方案,更为便捷高效地完成任务,单向度提问逐渐演化为人机之间对问题的剖析与思考。实际上,在与ChatGPT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开始养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训练自身的思维能力。大学生在不断发问与回复的过程中,训练自身发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有限。“逻辑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是大学的重要培养目标。”[8]ChatGPT通过自身问题解决的运行机理,对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计算思维要求大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进行细致且缜密的分析,并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言之,大学生既是在使用ChatGPT解决问题,也是在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伴随不断的思维训练,他们从依赖ChatGPT到合理使用智能化工具辅助自己应对问题,再到脱离智能技术形成自身的逻辑思考之下的问题解决方案。ChatGPT与大学生开启一场漫长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旅程”。他们需要在面对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与方案,现成的方案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面对特定问题的时候,没有扎实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不能保证任务圆满完成。ChatGPT作为预训练模型,也能表明它也在不断学习。因此,这场“旅程”需要ChatGPT与大学生相互学习,大学生从中获得了逻辑能力的巨大提升。
计算思维是大学生在数字世界具备的重要能力。他们面对问题应有更为清晰的分析过程并形成明确的解决策略。作为数字世界的一员,大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并依托ChatGPT这样的工具,更加便捷与高效地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能力是他们进行思考的重要支撑,也决定他们在未来面对问题与挑战中的处理方式。“学生必须明白,向人工智能提问需要技巧,只有规划详细的提问策略,才能从机器人那里得到想要的答案。”[9]大学生内化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以统合思想面对问题,以清晰的思路洞察问题的本质,并确定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他们需要技术工具予以辅助,但同样需要不依赖工具实现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这是大学生得以在数字社会具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交互式是ChatGPT功能凸显的巨大优势,用户与其对话自然流畅。以往的语言对话工具,仅根据用户意图回答问题,功能表现相对机械化,目的性过于强烈,用户与其沟通障碍较大。相比之下,ChatGPT可以基于多轮对话的上下文信息,进行语义理解和推理,捕捉用户意图与对话情境,回答过程连续、稳定、一致,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在这样的语言系统中,用户与ChatGPT的对话更加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表达”。在信息构建的情境之下,用户不仅仅是在寻找答案,更多是获得更为真实的互动体验。ChatGPT的出现为机器通过图灵测试增加了可能性,即“如果计算机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于测试者在充分的交流中误认为它是人而不是机器,就可以称这台计算机能够思维”[10]。
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人机对话不仅仅关注人们的知识性需要,更关注人们的社会性需要,特别是情感需要。通过分析人类语言的各种情感,对其状态进行数字标注,从而识别人类通过语言传达的情感状态③。ChatGPT作为大型语言模型,通过产品迭代强化自身对语言情感层面的识别能力。人际交流过程中,ChatGPT既是在传达先前学习的对话模式,也在进一步学习用户的沟通方式,从而丰富自身的话语体系,为用户创造真实的情景对话体验。在此体验之下,ChatGPT可以无障碍与用户持续交流。用户可以反映自己的难言之隐,甚至做到无障碍的情感沟通。GPT-4版本加强了对回答速度与精准度的提升,更像是与一个躲在“屏幕”背后的“知己”在对话。因此,ChatGPT爆红的原因在于让人们从冰冷的科技中感受到温暖。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成年与成人的矛盾集合体,人际交往意愿强烈。他们初到陌生的学校,面临新人、新课程和新环境的挑战。教师是学生疑惑的解答者,但是碍于大学生庞大的基数,他们只能保证整体的课堂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难以维系。ChatGPT可以弥补这样的沟通缺陷。网络场景中的ChatGPT以自身强大的信息储备,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和谐交流情境,承担了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交流任务,从而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深度交流的可能。大学生在与ChatGPT互动中明晰困惑,并将ChatGPT作为自己语言交流的“对话者”。在不断发问中,大学生可以规避现实对话中出现的错误,甚至修正自身错误的用语习惯。此外,还将人机对话作为一次模拟的对话实践,不断排解自己情感的困惑,锤炼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把人机对话方式真正应用到自己合理的现实场景,真正实现将“人机沟通”发展为“人际沟通”。
跨越到“人际沟通”过程中,大学生不单单是一个对话主体,更多是作为“问题接收者”的角色与他人交流。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不免需要频繁的人际交流,但书本知识无法保证他们顺畅地与人交流。正像在他们之前的学习中,没有任何的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交流沟通。ChatGPT以“拟人化”的对话模式,给予学生训练沟通的课堂,帮助他们从互动中发现自身的过失与不足。ChatGPT分段式的解释手法,也让其在交流过程中,更注重逻辑体系。依托强大的语言功能,ChatGPT在与大学生的对话中,不断生成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他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内容体系。大学生通过ChatGPT完善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借助机器逐渐摆脱人际交流困难。
在数字世界,ChatGPT给予大学生充实的沟通训练,让其在不断规范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沟通。与ChatGPT进行沟通的过程,也是反馈人类语言的输出方式和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其话语体系更接近人。
ChatGPT作为不断迭代的数字产品,在未来会有更为丰富的功能,也会对大学生的数字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数字社会,产品迭代会持续进行,功能优化周期也伴随数据的丰富而缩减。数字产品迭代与优化都需要大学生在以数字公民的身份存于网络空间中,不断加强自身在数字社会秉持的责任,更好地去使用数字工具。
从使用ChatGPT到用好ChatGPT,大学生需要承担数字社会责任。“数字素养教育相关机构、组织、人员需要拓宽数字素养教育场景,将视野从学习的相关场景转向其他社会实践之中,构建起涵盖多元场景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11]在数字环境中,仍然要心系真实世界,保持对国家的热爱、法律的敬畏、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在各种数字场景中积极维护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秩序和生态。在数字世界中,大学生应当懂得质疑和发问,强化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发挥理性在应用工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ChatGPT的设计符合当代价值追求,对于不合理的询问请求,可以拒绝。人们在网络世界可以畅所欲言,但是网络也并不是法外之地。ChatGPT语言生成能力应当发挥良性示范的作用。大学生必须对ChatGPT传达的内容做出明确的判断。ChatGPT类产品工具为人工智能设计开辟了精准的创新思路。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智能工具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大学生应当借助一些技术方法或手段来化解这样的危机或风险。高校数字素养的培育,正是让大学生在不断的沟通中,形成充分的社会认同。而ChatGPT要在不削弱功能的前提下,保证大学生仍坚守良好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抛开ChatGPT工具本身的协助,决策者应当制定更为详细的数字世界的规则,让大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有序地进行工具的认知与应用。
大学生应清楚自身在数字世界所处的角色,感受自身的存在价值,从而实现人机协同构建和谐、民主、美好的数字世界。大学生只有参与到数字世界的构建,才会感受到数字世界的美好和珍贵,才能在数字世界活动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ChatGPT的产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次偶然,究其根本是人类设计工具的一次必然。步入信息时代,人类在不断借助技术去实现对曾经的幻想,打破一次次不可能的“魔咒”。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工具的出现,都会产生它是好还是坏的猜想。从人们不相信机器能产生思想,到机器能够揣测人们的思想,算法算力的发展正在让机器了解人、懂得人甚至是代替人。我们并不惊讶于人工智能取代许多重复简单的劳动,但会恐惧人们几千年来积蓄下来的智慧是否在几行代码的运行后失去价值。庆幸的是,技术始终是人类的创造,而创造的初衷也仅仅是服务人类,服务于需要帮助的人。《学会生存》曾言:“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技术方法,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越来越依赖别人,就会减少他就业的机会,而且会增添这样的危险,即过度地应用技术所产生的潜在的有害影响最终会变得猛烈起来。”[12]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更需要在技术到来之时,认识与合理利用技术,从而规避对技术过度沉迷。
一方面,大学生在认识技术的过程中,要始终对技术的利与弊保持清醒的认识。技术产品在出现之初常会暴露其劣势。如ChatGPT在出现之初,大学生对其过度依赖或沉迷。不论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技术依旧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和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大学生逐渐熟悉这个工具并进行熟练使用,将其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借助这样的工具辅助自己完成任务,有效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互,并最后使得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为清晰明确的执行路径,让学习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这才是ChatGPT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展现出的巨大优势。
另一方面,ChatGPT是自然语言模型阶段性的成果,迭代产品的出现必将开启一场训练学习之旅。大学生群体在保证使用工具的同时,应当理性地对待这些工具。他们必须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可以延展的方向,需要在使用工具的同时,思考如何借助工具提升自身的能力。这就需要他们更为准确看待ChatGPT对自己的作用,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合理运用工具,而不是让工具完全取代自己。否则,他们就将陷于“数字洞穴”而无法救赎。大学生对ChatGPT的不良使用也是新技术引发的必然结果。不论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技术依旧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在充分发挥 ChatGPT 优势的同时,也要规避 ChatGPT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ChatGPT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他们不再受困于烦琐重复的工作,从而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提升自身能力。ChatGPT依托自身的功能优势,辅助大学生能力提升。
大学生应当对技术工具可能产生的伦理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并杜绝一切技术滥用的行为。换言之,产品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明晰道德界限,秉持在开发、推广以及应用等环节的道德准绳。
首先,ChatGPT的数据库要保证时效性。未来的信息搜集应当与时代同步,使得在回答时效性问题时,也能阐明一个客观思路和观点。信息时效性关系到ChatGPT生成信息的时效性,也关乎着ChatGPT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实时更新代表着GPT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避免大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过程产生的时间偏差与信息偏差。完善数据库保证了ChatGPT提供给用户真实可靠的内容,大学生才能在网络世界接收与传播有效且准确的信息。
其次,ChatGPT应当开发在语音识别、图像以及视频加工方面的功能,将可视化融入强大的语言体系,以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不同元素的介入更需要加强网络监管,以避免大学生对于技术吹捧的浪潮卷土重来。不同信息类型构成可视化与丰富的网络世界,而ChatGPT作为计算程序不能保证在输出过程中达到合理且规范的内容体系。信息类型扩展需要监管部门对ChatGPT生成信息制定更为严格且明晰的规范。网络中充斥的暴力、危害且不良的文字、图像与视频不应被纳入到ChatGPT程序生态当中。从原生模型到不断成熟且进阶模型应当始终维持绿色的网络氛围。监管部门应借助政策时刻警醒开发者与用户端正对程序开发与使用的态度。大学生群体目视程序革新过程中,同样需要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应用。利用身边的资源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便解决问题[13]。在不违反政策与法律的同时与ChatGPT一起健康地进步。
最后,ChatGPT应当考量始终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ChatGPT的爆火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ChatGPT,越来越多的数据被ChatGPT所搜集和加工。ChatGPT在借助类人态的沟通方式,同样应当珍惜用户对其的这份信任。敞开心扉并不是ChatGPT对信息肆意妄为的借口,共同维护才是实现人机协同共进的基本准则。
回归技术本身,ChatGPT仍然是大学生有效的学习工具,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辅助手段。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类似ChatGPT这样的技术工具频繁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当中。无论要求大学生规避风险还是杜绝滥用,这些措施都是保证大学生在远离冲击之后,如何把握ChatGPT所带来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大学生反思如何与ChatGPT和谐共处。
和谐共处意味着大学生清晰认识技术与合理应用技术之后,评定技术对自身带来的好处。智能技术的学习能力得到保证了,技术才能伴随大学生一同成长。未来的迭代产品从功能上应当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并在使用方面更具人文关怀。回归技术本身正是要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兼顾功能与实际,基于此,人类才能借助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网络,进而优化和改善现实社会。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资源,应当与技术采取和谐的相处模式。
通用大模型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应当认可机器在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的现实。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仍然存在以往技术出现的问题,但人始终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把握机遇和规避风险的同时,厘清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真正价值与技术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需要把握当下技术浪潮所带来的能力提升的机遇,避免技术异化或人格异化带来的危机;依托人类智慧不断化解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利用好机器,而不臣服于机器。
注释:
① 见Alan Januszewski,Michael Molenda.教育技术:一个带有评论的定义[M].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7.
② 见The definition and Terms Committee.The defini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EB/OL].http://aect.site-ym.com/,2023-06-01.
③ Pittermann J ,Pittermann A ,Minker W , et al.《人机对话中的情感处理》评介[J].当代语言学,2013,15(2):2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