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年谱

2024-04-14 15:05:52郭浩南刘奇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弘治浙江

郭浩南, 刘奇玉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刘瑞一生著述丰厚,雷礼《刘瑞传》和湛若水《五清刘先生大全集序》中均详细记载其著作情况,有《幼学稿》《敷纳稿》《潜心稿》《禁垣稿》《澧兰稿》《外台稿》《奏草录》《讲席录》等,《续汉书改本》《童观录》《金陵稿》因无法得阅,故不知其流佚和大致内容等情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刘瑞在朝为官时,颇虑家乡文化建设,曾编《内江乡先生徵信录》以励家乡后世学子,同治版《内江县志》与刘瑞好友林俊亲撰的《内江乡先生徵信录序》中均有关于此书的记载。

一、世谱

据刘瑞族弟刘綵墓志铭和崔铣为刘瑞祖父作的《刘封君传》中“先世楚人,五世祖成四者,居岳州踮平江州三杨里,至高祖得贤,避兵元末,徙籍内江,卜中江里河东上街居焉,于是始为蜀人”[1]71-73,“先世岳州平江人,元末有讳得贤者,始居内江”[2]38b,可知,刘瑞五世祖名成四,乃湖广岳州府(今湖南岳阳)人士。元末,为避战火,高祖得贤举家迁至内江,遂为蜀人。高祖刘得贤,曾祖刘友义,祖父刘鑑。

刘鑑,字守辉。为人敦朴,为蜀人敬爱,封承德郎刑部主事。祖母曾氏,以子贵,封安人。

父刘时敩(1435—1473),字用行,别号素庵,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进士。初授职刑部主事,寻转刑部员外郎。成化六年(1470),外迁山东,任山东按察佥事,分按山东东兖,后卒于任。光绪《内江县志》载:“性至孝,初官京邸,旋外擢,不得归省,著《思亲说》以见志。”[3]10a另著有《素庵稿》若干卷。刘瑞妻田氏,以夫和子贵,受封宜人。

林俊《明奉政大夫山东按察佥事中江刘公墓志铭》载:“甲午,(公)巡淄川,疾作,犹强历数县,至长清舆还,越七日不起,二月二日也,年三十九。”[4]211结合刘瑞《荆南》中有“记得西还甲午年,孤儿迢遞泛江船”[5]53二句,可知其父卒于成化甲午年(1474),由刘父此年三十九岁,可推知其父应生于宣德十年(1435)。

弟刘瓆,早殇。

从弟刘綵(1470—1542),从侄望之之父,字质夫,号龙谷。弱冠尝从从兄瑞游学,屡乡试不第,后以岁荐任官永宁县教授。此外,据同乡阴武卿为刘綵书写的墓志铭记载,刘瑞因长期官外,无暇顾及家事,家事全由从弟刘綵打理,即“至文肃公敭历中外,属以家务则又斤斤经纪,其出纳俾不爽秋毫……”[1]71-73

子刘应辰,孙刘涵之父。

从侄刘望之,字商霖,受业于从伯父刘瑞,嘉靖丙戌科(1526)进士。初授杭州府推官,后升吏科给事中,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终以大理寺卿致仕。其长子刘翾与次子刘翲受族中尚学风气熏陶,均先后考中进士。

孙刘涵,以祖荫入国子监,后拔恩贡,任楚雄府通判。

从孙刘翾,字元翰,刘望之之子。嘉靖壬戌科(1538)进士。初授渭南令,有政声,召入朝为御史。穆宗时曾上疏为瑞乞谥。

从孙刘翲,字仲翰,刘望之次子。隆庆戊辰科(1568)进士。与兄翾情深,临终前要求与兄同穴。

二、年谱

天顺五年(1461) 一岁

十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内江。《弘治九年进士登科录》载:“刘瑞,贯四川成都府内江县……行九,年三十六,十二月二十五日生。”[6]

成化四年(1468)至成化五年(1469) 七、八岁

始习书。刘瑞《上潘先生书》云:“瑞自七八岁始学书。”[5]48

成化六年(1470) 九岁

七月,父外迁,任山东按察佥事。《明宪宗实录》卷八十一载:“己卯,监察御史杨琅、刑部员外郎刘时敩……为按察司佥事,琅,瓛,时敩俱在山东……”[7]1574

成化七年(1471) 十岁

习书作文。《上潘先生书》云:“十岁学文字……”[5]48

成化九年(1473) 十二岁

父时敩教之以经术和圣贤之道,造五清书舍以励,后以五清自号。章懋《刘佥宪传》载:“有子瑞,年十二,始知向学。即训之经术,开以圣贤之学。于官所构书舍若干楹,扁曰‘五清’,而自为之记,著其所以为五清者。”[8]51b

成化十年(1474) 十三岁

父卒,与母扶父柩西还,葬于内江河东太平山。《济宁感怀》诗题自注:“成化甲午,扶先公丧西归登舟地也。”[5]118光绪《内江县志》载:“赠礼部侍郎前佥事刘时敩用举,墓在河东太平山。”[9]7a

成化十二年(1476) 十五岁

十一月,大雪忽作。因蜀地冬季大雪天气少见,奇之,作《雪记》云:“今岁辛丑月甲申……成化丙申,雪后五日东山野人记。”[5]39

成化十三年(1477)至成化十四年(1478) 十六、十七岁

归蜀后,在其母田氏的扶持下,继续发奋读书,但少年失父的遭遇令其备尝辛楚,故此期作《陈情赋》以抒怀。赋曰:“乱离忽生兮,父焉弗存;迺艰而涉险兮,返灵柩于故村;寡母孤儿兮,仁人幸我胡时……惟既归之三四兮,嗟家道之盖凉。”[5]41

成化十七年(1481) 二十岁

十月,与众人一道于南郊锦亭送别友人陈汝操与其父陈经,席间作《县侯命赋锦江别意》和《锦亭别意诗序》。序云:“成化辛丑冬十月吉,县公子吾友汝操将随侍尊甫君侯北上京师。”[5]45

成化十九年(1483) 二十二岁

结识在蜀任按察佥事的潘璋,并拜其为师。是年,作《上潘先生书》寄潘璋。书曰:“……今犬马之齿二十有二矣。”[5]49又《祭潘金华文》云:“……当成化之癸卯,遭先生而来蜀。”[5]60

按:潘璋(1435-1489),金华人,字栗夫,别号静虚。成化八年(1472)进士,成化十七(1481)年,升任四川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官蜀时,崇正学,造就甚众。弘治元年,以政优升陕西按察副使,后卒于任。据章懋《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载:“弘治己酉夏六月癸卯,陕西提学宪副金华潘公卒于官……距其生宣德乙卯,得年五十有五。”[8]5b可知其生于宣德乙卯(1435)年,卒于弘治己酉年(1489)夏六月。

成化二十年(1484) 二十三岁

入陆门,陆渊之时任叙州府知府。其《祭陆东皋先生文》云:“……始受教于门下,维成化之甲辰。”[5]77

按:陆渊之,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字克深,别号东皋。成化丙戌(1466)科进士,任刑部主事,在朝直言敢谏,有政声。曾任四川叙州府知府,有《东皋文集》等著。

成化二十二年(1486) 二十五岁

赴成化丙午科四川乡试,试毕,居六。雷礼《刘瑞传》载:“应成化丙午乡试,初拟发解,监临官以其儒士置第六。”[10]

成化二十三年(1487) 二十六岁

往京师赴成化丁未科会试,遗憾落榜。期间,曾与会试举子同往李东阳府拜谒,但李以事去,不果。居京期间结识了李东阳门生李文祥。《谢西涯先生书》云:“……伏自丁未春,一尝进谒,时执事有大故。”[5]76以及《祭李天瑞文》又云:“……昔丁未之暮春,始邂逅于京国。”[5]73

按: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株洲)。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与谢迁、刘健同被时人称为“三贤相”。李与刘父刘时敩为同榜进士,有同年之谊,且刘父在京任职时,与李素有来往。刘母七十大寿时,李曾作诗以贺,即《长安旧第行,寿刘检讨瑞母七十,其父用行终东山佥事,予同年进士也》。

李文祥,字天瑞,湖北麻城人。成化丁未(1487)进士科进士。曾因事下狱,被贬贵州兴隆卫任经历。后无意仕途,上告归疏未果后,自行南归省母,途中坠河而卒,年仅三十。

弘治元年(1488) 二十七岁

潘陆二人先后离蜀,往他地履新职。三月,因潘璋升按察副使,到陕西,作《贺提学潘公书》。书云:“不领尊诲垂二年矣,瞻仰之思与川东注。方执事进表北行,已失拜送。”[5]55陆渊之则于年末到河南,任左参政。《明孝宗实录》卷十二载:“己巳,升……四川佥事潘璋……璋陕西,仍提调学校。”[11]272以及《明孝宗实录》卷二十一载:“丙申,升四川叙州府知府陆渊之为河南布政司。”[11]487

向彭韶上《上侍郎彭公书》。《上侍郎彭公书》云:“主上御极,民物一新,登用忠贤,恢弘治理,执事首膺。宠命之隆,擢置六卿之佐……太祖即位以戊申,至于今主上即位亦以戊申,一百二十年矣。”[5]56《明孝宗实录》卷十一载:“辛亥……刑部侍郎彭韶……俱堪任吏部,命下,其奏于所司。”[11]251

按:彭韶(1430-1495),字凤仪,福建莆田人。明朝官员,官至刑部尚书。著有《从吾滞稿》若干卷、《奏议》一卷等。

弘治二年(1489) 二十八岁

七月二十四日,因潘璋去世,作《祭潘金华文》。《祭潘金华文》云:“维弘治二年七月丁巳朔二十四日庚辰,门生内江刘瑞闻我陕西按察司副使金华先生潘公谢世。”[5]60

按:《与邹汝愚吉士书》《上潘静轩书》和《祭潘金华文》三文应作于同一时期,因其在三文中均提到北上和拜会潘师、陆师二事。如《与邹汝愚吉士书》“但未知来春又何似耳,北来待秋始可计也。潘先生亦欲仆过陕,一会不知如愿否”,《上潘静轩书》“瑞北行顾在十月,从陆,意将以拜执事于陕右,而因以见陆先生于汴城”,《祭潘金华文》亦有“酬计冬初北上,庶一拜于台颜”。

本年,因闻友邹智幽愤难抒,作《与邹汝愚吉士书》以慰。《与邹汝愚吉士书》云:“……比者潘先生带到书一封,始知久要之好老兄固未始其忿然也。”[5]58

按: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科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权贵多畏。曾与刘瑞一同拜在潘璋门下,撰有《立斋遗文》。

本年,作《上潘静轩书》。文云:“拜远仪范倏已三岁,仰慕之诚,未尝不梦驰于左右也。”[5]59

按:弘治元年(1488),刘瑞为潘师升迁所作的《贺提学潘公书》中有“不领尊诲垂二年矣”一语,表明师徒二人已两年未见,而《上潘静轩书》中的“拜远仪范倏已三岁”表明此文作于第三年,即弘治二年(1489)。

弘治三年(1490) 二十九岁

春,第二次赴会试,不果。作《怀悔赋》云:“年逾壮而无成,慨三进而三黜兮。”[5]74

按:由《怀悔赋》写于弘治七年(1494)可知,其先后参加了成化二十三年(1487)、弘治三年(1490)和弘治六年(1493)三次会试。

十月,巡抚四川都察院右都御史丘鼐致仕,刘瑞曾作《留都宪丘公书》留之。书云:“明公方且悚然如不胜,而深戒夫不知止者,上疏求退,至再至三,盖将以上追乎疏少傅欧阳永叔之风……明公奚忍去也!”[5]64《明孝宗实录》卷四十四载:“弘治三年十月辛酉,巡抚四川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丘鼐乞致仕,许之,命给驿还乡。”[11]897

弘治五年(1492) 三十一岁

往贵州兴隆卫,探望好友李文祥。《祭李天瑞文》云:“岁维壬子,访君于谪。”[5]73《明史·李文祥传》载:“弘治二年……复以吉人事下狱,贬贵州兴隆卫经历。”[12]3360《谢西涯先生书》云:“壬子岁,会旧友李天瑞于兴隆。”[5]76

弘治六年(1493) 三十二岁

春,第三次赴会试,再谒李东阳。《谢西涯先生书》云:“癸丑之春,始复进谒,执事见之。”[5]76

因会试失利,作《上陆先生书》。文云:“……溽暑渐临,伏惟道体平康。宿昔微疴想益祛除……瑞无似,会试不成,仍复入监。”[5]69

按:《祭陆东皋先生文》中有“癸丑之夏,病势方薰,犹手书以教我”[5]77之句,该述与《上陆先生书》中的“宿昔微疴想益祛除,恺弟君子实神明所扶也”[5]69相合,故知此书应作于弘治六年(1493)会试失利后。

夏,因同乡马金被贬,作《南征赋》以送。赋曰:“弘治癸丑春……四月乙卯……刑部浙江司灾……逮郎中以下若干人狱……员外郎吾乡马君汝励得庐州通判……癸丑之夏。”[5]71

冬,因好友李文祥去世,作《祭李天瑞文》以悼。文云:“呜呼,哀哉,天瑞何为至于此极耶。”[5]73

按:据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李文祥传》“还经商城,渡水陷,死焉。年仅三十”[12]3360以及“(李文祥)弱冠举于乡……”[12]3360的记载,并结合康熙版《麻城县志·选举志》“成化癸卯乡试,李文祥……”[13]5b,可知李文祥生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卒于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

弘治七年(1494) 三十三岁

上元节,因情绪消极,谒庙失期,按例当罚,学官宽宥其过,作《怀悔赋》。赋云:“弘治甲寅上元日,瑞以颓堕弗谨,谒庙愆期。例看常罚,乃辱大司成林公曲赐矜贷。”[5]74

作《谢西涯先生书》寄李东阳。

按:孝宗朝,李氏长主会试,且喜奖掖后进。故刘瑞才会在第一次会试和第三次会试时想谒见李氏,望其能关照一二。该文亦隐含地表达了这种期许,如通过阐述刘父与之同年,从而望其能属意自己一二,即“况执事于先子实有同年之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然则取之八年之余,执事之于瑞不可谓不严”,刘瑞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领乡荐之后便开始备考会试,“取之八年有余”,说明此文应作于弘治七年(1494)。

因陆渊之去世,作《祭陆东皋先生文》以祭。文云:“始受教于门下,维成化之甲辰。屈指十载,岁月如奔。”[5]78

弘治九年(1496) 三十五岁

春,通过会试,排名第十,并于其后通过殿试。《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登科录》载:“刘瑞……四川乡试第六名,会试第十名。”[6]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载:“三月十五日……第三甲二百名赐同进士出身……刘瑞,四川内江县。”[14]98b

闰三月,选翰林院庶吉士。张元忭《馆阁漫录》载:“己酉,选进士顾潜……刘瑞二十人为庶吉士。”[15]

弘治十年(1497) 三十六岁

作《与荣侍御书》。书曰:“某顿首:比辱惠王右丞诗……张承差至,偶闻执事有以北地王刘谌配祀昭烈之请,令人慨叹不容已。”[5]83《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九载:“弘治十年九月己酉,巡按四川监察御史荣华以蜀汉北地王谌为国死节,无愧于昭烈之胤,乞令仍旧封号,春秋陪享于昭烈之庙,从之。”[11]2280

弘治十一年(1498) 三十七岁

十月,授翰林院检讨。《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二载:“戊辰,授翰林院庶吉士濮韶……刘瑞俱为检讨。”[11]2446

十一月,因清宁宫灾,应诏上《应诏陈言封事》。文曰:“弘治十一年十一月,左顺门进,臣伏惟迩者,清宁宫灾。”[5]219《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载:“乙未,翰林院检讨刘瑞言,上天示变,人主当深自戒惧,庶几,灾异可回。”[11]2473

弘治十二年(1499) 三十八岁

作《庆都县重建庙学碑》。文云:“今上之十二年……经始于二月癸巳,以五月甲申考成。”[5]80

弘治十三年(1500) 三十九岁

六月,上《筹边御虏疏》。疏云:“弘治十三年六月,通政司进,臣洪惟陛下顷者以来,上惕天戒,下忧虏患。”[5]227

秋,送别章懋门生董遵,作《送董道卿序》。文云:“弘治庚申秋,内廷试天下贡士,予得一人焉,曰董遵道卿。”[5]93

弘治十四年(1501) 四十岁

八月,作《孔子通纪序》。潘府《孔子通纪》云:“斯道之统……弘治十四年辛酉岁秋八月上旬吉,翰林院国史检讨徵仕郎后学刘瑞谨序。”[16]

弘治十五年(1502) 四十一岁

春,参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会试,于此试中取何景明。吴宽《弘治十五年会试录》载:“弘治十五年会试……同考试官……翰林院检讨徵仕郎刘瑞……第一百十六名,何景明,河南信阳州人,监生,书。”[17]2b

按: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人,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1502)科进士,历任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著有《何大复集》等。刘何师生二人的情谊于此试后渐深,刘瑞出发督学两浙前,何景明曾作《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学歌》相赠。

七月,应同年戴铣请,作《易州新志序》。《与戴宝之黄门书》云:“《易志》中卷已奉命阅过,似有可疑,大抵所谓人物者。”[5]114弘治《易州志》云:“易郡有志……弘治十五年壬戌秋七月望后三日,翰林院国史检讨徵仕郎刘瑞书。”[18]1a

弘治十六年(1503) 四十二岁

李东阳女婿孔子第六十二代孙孔闻韶入京袭爵,孔闻韶即将归还,刘瑞与王九思等三十六人作诗以赠。钱大昕《跋吴匏庵赠衍圣公袭封还阙里诗序》云:“明弘治癸亥,宣圣六十二代孙知德承诏袭公爵入觐东还。馆阁之士……古鄠王九思敬夫、西蜀刘瑞德符……凡三十六人各赋诗赠行。”[19]12b

弘治十七年(1504) 四十三岁

闰四月,上疏请改孔子尊号,明孝宗并未采其建议。《明孝宗实录》卷二百十一载:“弘治十七年闰四月壬戌,翰林院检讨刘瑞言……惟夫子加封之典尚因袭胡元之旧,未能改正。”[11]3928

十月,因兵科都给事中屈伸卒,作《祭屈黄门引之文》以祭。罗玘《兵科都给事中屈君伸墓志铭》云:“弘治甲子,上益励精于治……然以是年八月病……至十月,以病卒。”[20]3368

本年,刘母七十大寿,宴请馆阁同寀赴宴。李东阳亦在其中,并作诗以赠。《寿筵谢诸公启》云:“瑞顿首,谨卜以某月某日奉酬者,伏以将母以来,忝窃近臣之禄,登堂而贺。”[5]88王云凤《诰封太宜人刘母田氏墓志铭》载:“……甲子,寿七十,馆阁诸公及贤大夫士登堂为寿。”[21]李东阳《长安旧第行寿刘检讨瑞母七十其父用行终东山佥事予同年进士》云:“长安旧屋郎官宅,四十年前老宾客。”[22]823

弘治十八年(1505) 四十四岁

八月,作《端治本以光继述奏》。奏云:“弘治十八年八月进,臣伏惟陛下诞膺先帝遗命。”[5]235《明武宗实录》卷七载:“弘治十八年十一月壬午,翰林院检讨刘瑞言:求贤首务宜敕内阁吏部访求名望。”[23]209

正德元年(1506) 四十五岁

正月,任展书官,侍经筵。《明武宗实录》卷之九载:“正德元年春正月戊戌……检讨汪伟、刘瑞展书。”[23]278

按:翰林院时,刘瑞、王九思与茶陵派的石珤俱为检讨,有文名,时人以翰林三检誉之。康海《刘安阳克绍昼锦堂宴集,同敬夫翰长联句》中有“文名重三检”,句旁有注,注云:“康。时敬夫与藁城石邦彦、内江刘德夫俱为翰林检讨,有文名,世称‘翰林三检’云云。”[24]53

正德二年(1507) 四十六岁

三月,刘瑾得势,将刘瑞等打成奸党。刘瑞在此前就已上疏致仕,奉母南归。

《明史·刘瑾传》载:“二年三月,瑾召群臣跪金水桥南,宣示奸党。大臣则大学士刘健……词臣则检讨刘瑞……皆海内号忠直者也。”[12]5111雷礼《刘瑞传》载:“丁卯,逆竖刘瑾擅权乱政,毒虐缙绅……瑞知不可免,即上章谢病。”[10]

出京后,奉母沿浙南下,岁暮抵澧,投靠谪官此处的表弟李充嗣。南下途中,作诗不少,有《兰溪访章司成先生》《望岳麓》等。《李指挥墓志铭》云:“予寓澧之明年,为正德戊辰。”[5]183雷礼《刘瑞传》载:“沿浙江……由常德至澧,田淑人女兄即南京兵部尚书李公充嗣之母在焉。适岁暮峡险,田淑人不欲归,遂依李公居之。”[10]

按:李充嗣(1465—1528),字士修,号梧山,刘瑞从母弟,其母与刘母为姐妹,内江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科进士,以南京兵部尚书致仕。刘瑞逝世后,与刘瑞门人徐子陵曾收集整理过刘瑞生平所作,并请湛若水为之作序梓行。

正德三年(1508) 四十七岁

九月,被罚两百石输大同,友李萃为其出之。《五清集·李指挥墓志铭》云:“……奸瑾尝矫旨,罚予米二百石赴大同。君为经画,假贷输之。”[5]183《明武宗实录》卷四十二载:“庚戌……纳二百石者,……检讨刘瑞一人。”[23]976

十月,因正式安家澧州,作《告诸神文》。文云:“维正德三年,岁次戊辰,冬十月朔,翰林院检讨刘某敢昭告于太岁之神。”[5]134

正德四年(1509) 四十八岁

同年王纶巡抚湖广,作《与王都宪书》。文曰:“奉问后得报,伏谂晋陟都台,遂膺简命。”[5]136《明武宗实录》卷四十六载:“辛丑,升广西左布政使王纶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地方,替理军事。”[23]1043

正德五年(1510) 四十九岁

五月,因闻好友林俊孤身入敌营谈判,作《奉见林见素先生书》以问。文云:“奉书后,旋闻执事单车抵贼所。”[5]141《明史·林俊传》载:“……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12]3440《见素集》载:“五年庚午……五月五日至华山,猝与贼遇,单车直抵其巢,示以祸福,贼顿首伏地。”[4]579

按: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云庄,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任云南按察副使、刑部尚书等职。茶陵派中人,著有《林见素文集》。刘瑞在翰林时,曾撰《内江乡先生徵信录》,林俊曾为之作序,刘父的墓志铭也出自其手。

十月,备牲醴祭姨母田氏,作《祭李姨母文》。文云:“维正德五年岁次庚午冬十月甲申朔越二十六日,翰林院检讨刘瑞谨以牲醴之奠……”[5]138

是年,门人何景明闻其在澧,作《得五清先生消息,尚客澧州。怅然有怀作诗六首》以寄。何景明《大复集》卷十七云:“三年为逐客,万里未还家……”[25]264

按:何诗中有“三年为逐客”之言来形容刘瑞近况,而刘瑞于正德二年(1507)奉母至澧,三年之语说明作诗时间是正德五年(1510)。

正德六年(1511) 五十岁

春末,因闻乡人金皋被选庶吉士,致《柬金吉士鹤卿》以贺。书云:“近得来书,又知吉士之选。”[5]139《明武宗实录》卷七十三载:“丁丑,选进士……金皋……等三十三人,改翰林院庶吉士。”[23]1623

夏,作《谢刘东山书》寄复职兵部尚书刘大夏。书曰:“伏谂朝端更化,大老来归,几在缙绅,孰不欣跃。”[5]144《明武宗实录》卷六十八载:“正德五年十月乙未,复刘大夏太子太保兵部尚书。”[23]1506

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刘大夏复官时间是正德五年(1510)十月,而刘瑞在《谢刘东山书》中却道辰下渐暑,与冬十月的气候不合,故此书制作时间应是次年夏。

刘大夏(1437-1516),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湖南岳阳)人。天顺八年(1464)科进士。历兵部职方司主事等职,终兵部尚书。茶陵派诗人,著有《东山诗集》等。刘父时敩与其为同榜进士,有同年之谊。

九月,应同年戴敏之请,赴辰州讲学。《渥恩堂记》云:“通判杜侯世英莅辰之三年为正德辛未……越九月,予以讲学至辰。”[5]145

十月,为友吴廷举的文集《西巡类稿》作序。吴廷举《东湖集》云:“按察副使吴君献臣之治监广东也……正德辛未孟冬二十二日,翰林院检讨修国史兼经筵官西蜀刘瑞序。”[26]454

正德七年(1512) 五十一岁

正月,母病故,同年戴敏为其母作行状,王云凤作墓志铭。王云凤《诰封太宜人刘母田氏墓志铭》铭曰:“内江刘瑞丧母太宜人,以戴太守敏状自丰走使太行山,问铭于虎谷……壬申正月一日,疾卒,年七十有七。”[21]1a

五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值母忧,未赴任。雷礼《刘瑞传》载:“五月,诏起为山西按察副使,提督学政,以制弗行。”[10]

八月,门人刘洙奔母丧,过澧州,为母向刘瑞请铭。《封孺人刘母王氏墓志铭》云:“瑞遭我太宜人之丧七阅月,适刑科给事中洙亦闻其母王孺人讣。”[5]153

正德八年(1513) 五十二岁

春,扶母柩西归。《李指挥墓志铭》云:“癸酉,予扶柩西上。”[5]183

五月,抵渝,作《谢神文(五月戊辰朔)》。文曰:“……以抵重渝,神之德我者,何至且垕也。”[5]158

八月,抵乡,作《谢诸神文(八月丙申朔)》。文云:“……瑞扶柩西上,出入万险,幸赖无虞,以有今日,则荷神之庇也。”[5]159

正德十年(1515) 五十四岁

春,服除离蜀。从内江由水路至泸州,后抵渝。后由渝陆行至贵州,再向东入湘西,于七月回澧。东行路上作《百节驿八十里》《播南吟十首》和《汪佥宪同登沅州东楼》等诗。《李指挥墓志铭》云:“明年乙亥,予复过澧……盖七月七日也。”[5]183

按:改水路为陆路,是因为三峡水路危险系数较高。由《百节驿八十里》“春夜不眠啼鸟静,一溪流水响潺潺”[5]196可知作诗季节是春季,刘瑞应是春日离开蜀地。

十二月,改浙江提学副使,同年边贡和门生何景明分别作诗文以贺。《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二载:“十二月,复除服阙山西按察司副使刘瑞于浙江,提调学校。”[23]2628边贡《复刘五清太史书》云:“……视学之职,清高贵重。”[27]199何景明《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学歌》云:“天台文宿冲紫霄,先生奉敕驰星轺……”[25]190

按: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山东历城人。与刘瑞同登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历官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前七子成员之一。二人既为同年,后又同任南都官,故交流颇为频繁。嘉靖四年(1525)刘瑞去世,边贡曾作诗祭奠。

正德十一年(1516) 五十五岁

春日抵达浙江,履行督学职责。丰坊《赠五清先生序》云:“迺十有一年春,天子图新思旧,起先生董两浙之教。”[28]8

三月,主考正德丙子科浙江乡试。正德《正德十一年浙江乡试录》云:“……正德丙子春三月也……合董学副使刘瑞所简士二千二百有奇。”[29]2b

七月,因同僚李承勋迁陕西,作《赠李方伯序》以赠。序云:“甲戌春正月,天子朝万国,明黜陟于天下……今陕西右布政使李公立卿与焉。”[5]169《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九载:“壬午,升浙江按察使李承勋为陕西右布政使。”[23]2733

九月,因同寀官昶致仕,作《送官大参致仕序》。《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载:“乙未,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官昶乞致仕,许之。”[23]2778

十月,因浙江按察佥事吴希由迁四川按察副使,作《赠吴宪副之四川》。文云:“……日者命下,晋四川副使,饬兵威茂。”[5]171《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二载:“丙寅,升……浙江佥事吴希由为四川副使。”[23]2800

十二月,因亡友李萃之子为父乞铭,作《李指挥墓志铭》。铭曰:“……瓙等将启封,而君窆马,十二月二十一日也。匍匐来请铭。”[5]183

正德十二年(1517) 五十六岁

正月,因左参议王珝迁河南,作《赠参伯王公之河南序》。序曰:“永平王公汝温以佥都御史来参浙江布政司议。”[5]174《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载:“甲辰,升……浙江左参议王珝、成都府知府孟醇为右参政……珝河南。”[23]2844

春,因同僚杨清致仕,作《送杨少参致仕序》。序曰:“浙江右参议杨君廉夫将迈清河之旧庐,先是丙子秋,奏疏乞归,阅八月始得旨致仕,明年正月十七也。”[5]173

九月,因直隶巡抚右都御史张津镇压浙地农民起义有功,作《平寇旋师序》。序云:“正德丁丑春,浙江镇巡上言湖之孝丰有剧寇二,曰汤许者。”[5]176《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载:“壬寅,录浙江孝丰讨叛功,直隶巡抚右副都御史张津升户部右侍郎,仍巡抚浙江。”[23]2965

是年,王九思作《与刘德夫书》寄刘瑞。王九思《与刘德夫书》云:“九思顿首:德夫足下,暌违十秋,消息阻绝,获奉教书,如聆晤言,幸甚,幸甚。缅惟往昔翱翔翰墨之林,仆本驽下,不自量力,妄追古作,足下不以为狂,指迷导轨,奉教甚厚。”[30]125

按: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户县(今陕西西安)人,前七子成员之一。弘治九年(1496),与刘瑞和边贡等人同登弘治丙辰科进士榜。后与刘瑞在翰林同官十年,刘瑞曾在王氏参与文学复古运动时给予过支持和引导,著有《渼陂集》等。

正德十三年(1518) 五十七岁

正月,南京应天府尹陈良器卒,因其子陈宋登门请铭,作《陈府尹墓志铭》。铭曰:“南京应天府尹致仕陈公卒于寝,正德戊寅正月十七日也。”[5]186

五月,广东布政司参政祝萃卒,因其门人张时行为其师请铭,作《祝参政墓志铭》。铭云:“祝氏世为海宁人,以公显……五月十有一日,敛手而逝,年六十有五。”[5]185

六月,视学处郡,至青田,谒刘基墓,作《谒诚意伯刘文成公告文》。《外台稿》云:“戊寅夏六月,予视学处郡。”[5]201《鹤城镇志》载:“维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夏六月己巳,朔越十八日丙戌。浙江司副使提督学政刘瑞谨以牲礼祭。”[31]643

夏,按试温州,访名士张璁,留宿其家,后计划同游雁荡山,因故未能成行。《游雁荡不果》云:“……寄语山灵知我恨,海门潮起雾重重。”诗尾有注,交代游山不果的原因,注曰:“夫有请托者,假以游山为名,遂去之。”[5]202姜淮《岐海琐谈》载:“张文忠年二十四,以礼经膺浙乡荐,久淹春闱,郁不得志。正德戊寅,刘学宪瑞按温岁考,与文忠有旧,欲访之。”[32]30张璁《谢刘提学枉驾》诗亦纪此事:“陋巷何当枉旆旌。草衣颠倒出逢迎。”[33]266

按:张璁(1475-1539),字秉用,为避讳嘉靖,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著有《张文忠公集》等。在大礼议中,与刘瑞持见相异,但未发现二人关系有隙。

七月,因左布政使王绍迁南京光禄寺卿,作《赠王光禄序》。序曰:“国朝建官……遂拜南京光禄卿之命。”[5]178《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四载:“丙午,升浙江左布政使王绍为南京光禄寺卿。”[23]3168

九月,与同寀设忠节祠以祀建文忠臣王良,作《浙江按察使王公祠记》《奉安王宪长祠告文》等文。《浙江按察使王公祠记》云:“岁壬午,浙江按察使王公良阖室自焚……设主祠……公榜曰:忠节。正德戊寅秋九月十一日也。”[5]193康熙《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七载:“忠节祠,万历杭州府志在按察司署内左偏祀浙江按察使王良。”[34]2a

正德十四年(1519) 五十八岁

六月,宁王朱宸濠反,杀都宪孙燧。三司有感孙燧忠义,刘瑞代三司作《祭孙都宪文》以祭。文曰:“惟公之生,气克貌扬……”[5]168《明史·孙燧传》载:“十三年……明年……燧、逵同遇害惠民门下。”[12]4885

宁王乱起,浙镇守太监毕真暗通宁王,意图蔓延战火至浙。刘瑞与诸同僚戮力阻之。雷礼《刘瑞传》载:“宁藩不轨,镇守者潜通逆谋,浙民汹汹,与巡抚暨藩伯共定捍守之策,民恃以安。”[10]谈迁《国榷》卷五十一亦载此事:“甲寅,镇守浙江太监毕真有罪……真欲应宸濠。”[34]3185

八月,参加正德十四年(1519)浙江乡试,作《浙江乡试录序》与《浙江乡试录后序》。《浙江乡试录序》云:“国家设科目待天下士而收其匡辅之效。”[5]188《浙江乡试录后序》云:“监察御史某按浙之明年为正德己卯……八月戊辰,御史某暨藩臬率某九人入院。”[5]189

门人丰坊摘正德十四年(1519)科浙江乡试解元。张朝瑞《皇明贡举录》卷之六载:“正德十四年两京十三藩乡试……浙江,丰坊,宁波府学生。”[14]

按:丰坊(1492-1563),字存礼,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1523)科进士,仕途淹蹇,著有《藏书记》等。刘瑞董学期间,丰坊入其门下,丰坊极爱戴刘瑞,在其去世后,常作诗以怀。

八月,因同年何天衢平宁王之乱有功,迁本司左布政使,且将于冬初赴京入觐,作《赠方伯何公入觐序》。序云:“正德己卯,浙江左布政使何公道亨秉篆之明年也……即冬初吉,公将入觐天子。”[5]191《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五载:“戊寅,升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何天衢为本司左布政使。”[23]3191

是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十月,工作交接完毕,赴南京任职。座师谢迁和门人丰坊等作诗文以赠。《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载:“壬戌,升浙江副使刘瑞为南京太仆寺少卿。”[23]3463丰坊《赠五清先生序》云:“……今年冬十月,天子思外,先生又将渐登厥,弼以太仆。”[28]8谢迁《赠刘德夫提学升南京太仆之任》诗云:“御仆由来简正人,留都池重况钦邻。”[36]99

按: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谥文正,余姚人。成化十一年科状元,历官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和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茶陵派中人,著有《谢文正公集》等。迁曾主考弘治九年(1496)会试,故二人有师生之谊。

正德十五年(1520) 五十九岁

秋,与门人丰坊等人同登琅琊山,丰坊作《游琅琊山记》以记。丰坊《游琅琊山记》记有此事:“正德庚辰秋首,五清先生于滁,时重九,州守吾邑陈君天瑞谒先生为琅琊之游。”[28]24

正德十六年(1521) 六十岁

三月,主持负责的《仪礼经传通解》和《仪解经传通解续》重刻完成,亲为之序。正德《仪礼经传通解》云:“晦庵先生子朱子尝请于朝修三礼……正德辛巳春三月望日,后学西蜀刘瑞。”[37]1a

十一月,升南京光禄寺卿。《明世宗实录》卷八载:“癸酉,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刘瑞为南京光禄寺卿。”[38]300

嘉靖元年(1522) 六十一岁

十一月,与南京礼部尚书杨廉等人一道上疏,劝谏嘉靖遵从程朱正学。嘉靖版《明伦大典》卷八载:“于是南京礼部尚书杨廉……卿刘瑞……奏曰:“今日之礼,当以宋儒程颐之议为主。”[39]10b

嘉靖二年(1523) 六十二岁

四月,升任南京太常寺卿。《明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丁丑,升……南京光禄寺卿刘瑞为南京太常寺卿。”[38]707

是年八月,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明世宗实录》卷三十载:“乙未,升南京太常寺卿刘瑞为南京礼部右侍郎。”[38]805

嘉靖三年(1524) 六十三岁

元月,南京地震频发,上疏嘉靖帝。雷礼《刘瑞传》载:“甲申元月,地再震……瑞忧之,条六事以进。”[10]

二月,大礼议再起,偕留都九卿齐上疏议大礼。雷礼《刘瑞传》载:“大礼议起……瑞将率留都九卿诤之。”[10]

嘉靖四年(1525) 六十四岁

二月,因南京太常寺牡丹花开,边贡作诗《二月下澣寺署牡丹盛开一本六柯为朵九十有七因柬五清寺长》以告。诗云:“五松亭外牡丹丛,忽漫开花二月中。”[40]333

按:边贡《哭同年五清刘先生二首》注“公未殁,数问寺署牡丹开否”[40]352,可知边贡作此诗的时间与刘瑞去世的时间相近。刘瑞于嘉靖四年(1525)去世,故此诗应作于是年二月。

边贡听闻刘瑞去世,作诗以祭。张廷玉《明史·刘瑞传》载:“四年卒,官赠尚书,隆庆初谥文肃。”[12]3287边贡《哭同年五清刘先生二首》云:“几听邻篴起悲歌,旧屋依然怯再过……”[40]352

按:刘瑞逝世的时间应在二月至六月之间,因二月边贡还曾寄诗于他,而至六月时,嘉靖却赐祭于其,表明刘瑞已逝。

六月,帝赐祭,以彰其绩。《明世宗实录》卷五十二载:“丙申,给故南京礼部右侍郎刘瑞祭一坛,减半造葬。”[38]1301

嘉靖六年(1527) 去世后第二年

是年,其表弟李充嗣和门人徐子昭将刘瑞存世作品整理汇编为《五清刘先生大全集》,并请名儒湛若水作序。湛若水《甘泉文集·五清刘先生大全集序》云:“五清刘先生大全集,……凡为卷三十有四,其表弟今宫保南京大司马梧山李公为题之,其门人上海尹徐子昭刻之,而以委序于甘泉子。”[41]61a

按: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今广东广州)人。历官翰林院编修、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等职。著有《心性图说》《圣学格物通》《湛甘泉集》等。

嘉靖十六年(1537) 去世后第十二年

七月,获追赠南京礼部尚书,孙刘涵以荫为国子监生。《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二载:“壬午,赠故南京礼部右侍郎刘瑞为南京礼部尚书,荫其孙涵为国子生。”[38]4328

嘉靖二十四年(1545) 去世后第二十年

刘大谟修、杨慎编纂《四川总志》卷之五《成都府人物》收《刘瑞传》。

隆庆二年(1568) 去世后第四十三年

十二月,获谥号文肃。《明穆宗实录》卷二十七载:“辛丑,礼部右侍郎刘瑞谥文肃。”[42]731

猜你喜欢
弘治浙江
龙江剧《弘治私勘》
剧作家(2022年1期)2022-02-11 01:35:16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紫禁城(2017年7期)2017-01-27 21:43:20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笔道颜真卿
诗书画(2016年1期)2016-04-01 01: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