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希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1100)
培养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重任。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架构中的关键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培养的核心环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高技能专门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当前步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这也引发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显著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逐渐显现。在2016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培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对现代学徒制改革任务进行探究的具体目标。在此背景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经验表明,要真正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确保它深深植根于实际的行业工作环境之中。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在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并探讨了相应的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现代学徒制结合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坚固的制度支撑和高效的实施路径[1]。
本研究对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为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有效策略。
传统学徒制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它培养了众多拥有工匠精神的著名工匠,而现代学徒制则是对这种传统学徒制的进一步传承和拓展[2]。现代学徒制是在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体系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培养形式,以企业为主体、学生为主线、工学结合为特征[3]。这一教育模式成功地融合了传统的学徒培训和现代学校教育,从而构建了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学组织架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既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牵涉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它的制度标准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级别,这对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工匠”到“匠人”,体现出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获得了新的定义,它代表了一种专业的态度、追求卓越的技术审美、深植于实践中的创新驱动力、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荣誉感,以及尊重教师和重视道德的职业伦理。高职院校应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来践行现代学徒制。这一理念与现代学徒制在其内涵和外延方面有着极高的一致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将学生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中,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4]。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价值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这与工匠精神追求的完美、创新和奉献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同时,现代学徒制度强调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以及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实践与学习的结合,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实际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并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5]。
其次,当代的学徒制重视学生的整体成长,不只是对专业技巧的培训,还涉及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的交往以及创新思维的培育。
再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能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双方共同获利。
最后,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在师傅的引导和指导下,学生能更深入地融入企业文化,理解企业的需求和标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相关知识,掌握一定技能。此外,校企融合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成长机会和平台,助力他们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实现价值。因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过硬以及符合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而现代学徒制则成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综合来看,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还能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并为社会的持续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的经济增长亟须转型,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应与这种转型相结合,以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变,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各领域中,尤其是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6-7]。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学徒制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职业道德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培育高职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具有引领社会风尚的能力,可以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将工匠精神整合到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工匠精神是个人实现职业价值的精神动力,而采用现代学徒制是实现这一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
在传统的师徒制中,师徒之间的关系十分稳固,师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长时间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以学徒身份参加生产实习活动,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现代学徒制实施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从而构建了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其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担任导师角色。师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们不仅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还在企业中实践各种技能,教师与师傅共同肩负着对学生的理论、技能与道德的培育职责,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成长。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各行会都有自己的“行会习惯法”来确保学徒制的正常运行,这包括但不限于招收学徒、雇佣帮工以及进行技术质量的考核。其中招徒制度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这套制度确保了师傅能够全心全意地教导他的徒弟,从而提高了学徒的技术能力。此外,行会也确立了商品制造的准则和标准,以确保商品的高品质。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行会逐渐失去其社会功能。现代学徒制已经从由行会主导转变为由国家主导,如德国和英国都已经建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和规范学徒制的发展。1969年,德国正式发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地位,并为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英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国家级的资格认证体系,对于学徒的技术水平和职业修养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法律法规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支撑。简言之,学徒制的成功实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外部制度的支持,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法律框架是确保它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传统的学徒制度中,师傅直接教授技能给徒弟,师徒共同生活,师傅对产品的追求完美和对职业的尊重影响着徒弟,并通过产品实现了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但是,随着社会进步,传统的学徒制逐步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为了消弭不足,现代学徒制应时而出,它是基于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其主要特征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融合了校企教师的双师型团队,以及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些特征不仅强调文化和理论的教育,同时也注重技术能力的培训,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代学徒制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8]。
现代学徒制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而企业的参与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纵观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真实的工作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满足情景学习理论的要求,企业采用了现代学徒制,并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情境,同时还安排了专业师傅进行指导。当学习者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遭遇不稳定因素时,他们的应变和反思能力得到增强,彰显了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方面明显落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在现代学徒制的应用中,企业被视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从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到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建议,确保培养目标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学生依托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学校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企业中进行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促进技能提升和知识整合,深化对职业的理解,并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并有助于补充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所缺乏的教学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已经提高,大部分新入职教师都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但他们在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背景方面仍显不足,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在企业中实习,但真正领悟工匠精神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扮演工匠精神的培育者角色。然而,部分教师自身并不具足工匠精神,这给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推动双导师团队的构建,弥补双师型教师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不足,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深化教师对一线劳动者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助力教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学生面对职场压力时,容易感到焦虑和消极,并对自己的专业产生疑虑。采用现代学徒制可以帮助学生作为潜在员工融入企业,从而促进他们掌握技能、培养工匠精神。企业经过评估,可以优先录取优秀的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在实习的过程中,公司为学生提供住宿、餐饮和薪酬,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他们更加专注于专业实践。学生通过劳动赚取工资,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还有助于培养他们逐渐具备工匠精神的积极职业态度。
在选择专业和规划未来的职业路径时,学生常常缺少深入的理解和计划。由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职业成长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这导致他们的职业目标通常仅仅局限于短期就业。当目标达成后,学生常常对自己的期望变得不够严格,这对他们的工匠精神培养是不利的。部分学校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由经验不足的辅导员来教授,导致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存在模糊之处,这既有学校的责任,也应由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协助解决。
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在校园和职场中学习和实践,但部分高职生在职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差,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这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或者对企业实际运作情况了解不足。在职业环境中,学生可能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与同事、客户和上级的沟通,工作压力和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等,部分高职生在这些方面的应对能力较弱。
3.3.1 工匠精神未充分融入课程教学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教师或辅导员是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时,他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会增加,但他们的理解并不完整,忽视了当前社会对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需求。部分具有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停留在基础阶段即可,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但是,学生只有参与了企业的实际生产,与创新相关的技能才能得到培养,而学校由于缺少真实的工作环境,很难对这些技能进行深入的培训。
3.3.2 考核评价制度还需完善
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成绩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而言,提高卷面分数不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很难充分展示他们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优势。因此,对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技术学习方面的积极性。
3.3.3 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目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校园文化不能有效地助力学生的成长。因此,有必要营造积极的校风、学风、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参与者,对于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从而阻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可能更倾向于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在快速盈利的压力下,一些企业可能认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效果未必立竿见影,因此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这种短视的做法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因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被视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动力,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实习期间难以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学校常常只专注于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教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在职业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引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如提供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关的课程和讲座,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讲解。这些讲座详尽地介绍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职业方向,并据此制定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如此,当学生步入企业,他们可以清晰地设定学习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融入工作环境。
4.2.1 探索新型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摈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结构,并借鉴西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同时,应倾听企业的建议,设计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任务,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模式,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任务中。教师要通过德育和公共课程,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育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的重要性,并对职业选择产生认同。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吃苦耐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为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心理基础。
4.2.2 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职业修养,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评价和考核机制进行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卷面考核,此方法过于简化,更多地使用了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实地评估学生的长处,特别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以及他们精神层面的成长,从而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高职院校应依据工匠精神的培养内容,确立涵盖职业技巧、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估准则,设定明确的外部评价标准。多方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核心特点,应考虑将企业的师傅纳入评价主体,这样可以进一步推动评价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可创建学生成长档案袋,并将评价的方式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每一个评估周期都可以按照时间准则进行分类,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教师和企业的师傅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3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养受到外部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开展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是必要且可行的。为了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应大力推广工匠精神文化,并通过各种方式如展示橱窗、悬挂标语和展示学校风气等,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此外,还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在未来工作中的价值。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强调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涵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强化,确保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并宣传工匠精神。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中的师傅对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从技术水平方面进行严格选拔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提高师傅的综合教学能力。企业有责任制定学生实习规章制度,以限制学生的实习活动,包含严格的生活作息时间、工作纪律、学习计划及考核方法等;将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责任落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与评估,并通过实施奖惩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助力培育他们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学徒制涵盖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撑和高效的实施路径。文章从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交汇点入手,深入探讨并分析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与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性,阐述了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对学生而言,应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并加强职业适应能力;对学校而言,应尝试新的课程设计、改进评估和考核方式,推广工匠精神;对企业而言,应严格筛选合适的企业导师,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及考评机制。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对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优势和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优化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策略,但未深入探讨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未来将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