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罗 琳 卜兰兰 唐 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全部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1],各高校充分利用线上的慕课和各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和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2]。线上教学具有受时空限制较少、教学资源稳定、教学内容精细化、学习内容可再现化、教学反馈交流灵活化等优点。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具有单纯线上学习不能替代的优势,在教学中可采用设问、提问、讨论、启发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时,能随时提问并得到快速回答。此外,相比线上一屏之隔,线下在同一空间内,师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情感互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快地传递知识、传达观念。
病理学的重点是从疾病发生后机体所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即病理变化)来介绍疾病,与症状、体征联系紧密。病理变化的特点需要观察大量的图片、大体标本和切片来深刻认识,无法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完全掌握;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PPT 展示的病理图片受图片质量、投影仪效果影响,有时不能让学生完全看清病变。实验课对大体标本和切片的观察是病理学学习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教学质量将极大地影响病理学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
基于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新思想指导下,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均应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3]。混合式教学由知名学者Badurl Khan 提出,指的是将网络化资源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功能,同时,又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十三五”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扩大优质在线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4]。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用于课堂实践,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
因此,我们构建和实施了病理学实验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教与学”能力。
借助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和在线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结合功能较为强大的腾讯课堂在线直播授课平台,构建实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
1.1 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开展“移动终端+实验室+移动终端”教学,教师既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能制作PPT 和微课视频、熟练掌握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和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技巧。通过培训学习、交流应用与集体备课,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1.2 构建课程资源
1.2.1 设计指导性资源指导性资源对整个课程实施起着指导作用,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和资源。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熟悉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制定一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改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1.2.2 完善内容性资源内容性资源起着连结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也是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重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资源:(1)典型病变的图鉴复习课件。按照教学计划,通过高质量、典型的大体标本和切片图像呈现病变特点,主要用于课前学生预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演示。(2)微课视频。教师借助图鉴复习课件,重点讲解病变的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并为病理诊断做准备。(3)大体标本和数字切片。这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病变特点的重要资源。数字切片可导入在线学习平台的资源库用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并在实验室进行线下学习与诊断。(4)病理阅片题。这是对学生从书本知识到临床应用的考验,主要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收集病理科完整病例资料包括病史资料、肉眼观、镜下观、免疫组化等结果,建立题库,导入在线学习平台,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线上视频讨论学习。(5)切片考试库。这是检测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将其导入在线学习平台,在实验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在线考试。
1.2.3 整合生成性资源包括线上图鉴复习时的互动提问、实验报告、病理阅片题的讨论和切片考试等。
1.3 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设计。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实验教学切片考试成绩、课程学习情况(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讨论问题完成情况)以及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价形式为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主要是在学生完成一次实验教学后,通过实验报告的提交和更正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而综合性评价是在学生学完整门课程后,以切片诊断考试和期末试卷的形式,验收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1 研究对象2018 级临床医学专业3 班和4 班共87人,理论课时合成大班上课;实验课时,每个班各在2个实验室,共计4 个实验室上课;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的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
2.2 研究方法实验课教学方法: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使用线上-线下-线上的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班级:在超星学习通建立“实验病理学”课程及班级。(2)加入学生:第1 次上课前,将班级二维码或邀请码分享给学生,学生登录超星学习通并加入班级,实名制完善信息。(3)线上微课学习:学生观看微课进行图鉴复习,知识点之间穿插提问。学生可通过留言区、连麦或视频连线进行回答和讨论。(4)线下实验室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在大标本室观察大体标本,讲解并提问;学生在实验室每人1 台电脑,观察数字切片的镜下特点,结合肉眼特点,做出初步的病理诊断。学生可以边看线上课图鉴复习的直播回放边观察切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也可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或启发答疑。教师重点讲解有难度的切片诊断。(5)线上学生复习和实验报告提交:学生依靠在线教学平台上的大体标本和数字切片进行复习巩固,然后完成实验报告,在线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6)病理阅片讨论和数字切片考试:课程结束时,学生依靠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病理阅片讨论,并在线进行数字切片考试,做出病理诊断。
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比较,以评价实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效果。
3.1 实验课成绩包括以下3 项,共计30 分。实验报告:每次作业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实验课形成性评价:考勤或线上签到,5 分;线上或线下提问回答或参与讨论(满分为5 分),共10 分。数字切片考试:在平台的数字切片考试库随机抽取5 张切片,学生进行线上考试,每张切片2分,共10分。
2018 级临床医学3、4 班的实验成绩为(25.3±4.5)分,高于同一批教师授课的2017 级临床医学5、6 班的(24.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理论课成绩包括期中考试10 分,期末考试60 分(卷面满分为100分,折算成60分),共计70分。
2018 级临床医学3、4 班的理论成绩为(50.9±11.5)分,高于同一批教师授课的2017 级临床医学5、6 班的(48.6±10.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方面、知识掌握方面及其他方面),调查教师对线上平台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生预习复习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思维能力、课堂活跃情况等)。调查结果显示,65.7%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更好,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分析问题能力、碎片时间学习能力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程度提升,课题气氛更活跃,自律意识增强。大多数教师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为学生预习复习情况更好,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
4.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点通过一个教学周期实验课的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接受和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主要在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碎片时间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数字切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好处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可将有典型病变和质量高的切片通过全景扫描长期保存,避免了实物切片褪色、破碎,同一病变切片量不够的缺点;教师直接通过教师端电脑控制学生端电脑或者线上直播来分享讲解切片,避免了投影仪效果差而造成图像清晰度降低;减轻了实验员收发切片、学生领取归还切片的繁琐,同时减少了更换显微镜和购买切片的费用;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碎片时间来观察切片,明显提高了预习复习的效果。
此外,湖南中医药大学形态学实验室同时开展组胚学、医学检验学等实验课程,相对学生人数,存在场地和实验设备有限的问题,常常在安排实验课时因场地、时间发生教师和学生一方甚至多方的冲突。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混合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一种提升,是全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一个机会和趋势。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可同时发挥在线学习和集体授课的优势,让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多变;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知识储备量与教学组织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4.2 存在的问题在本轮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能在线上使用的资源包括数字切片、图鉴微课、课后作业考试、教学资料等,尚缺乏线上360度全景大体标本图库,且数字切片与其他教学资源不在同一平台,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教师的大量精力投入。另外,线上学习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和自主性,难免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需要教师加强监督、管理,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并需要教师加大时间投入。
综上所述,随着5G加速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目前全球形势和5G时代教育的新特点,适应病理学教学特点,可改善目前实验教学的不足,能有效保证甚至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