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 焦 锟※ 王东军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1;2.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问诊是中医常用诊法,却也是易被医者忽视的诊法。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所著,医者对其所展现出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以及疗效卓著的经方推崇备至,但对其诊法尤其是问诊的重视与研究不够深入。深入研究两书会发现,仲景对问诊的应用很是频繁、对问诊的使用很有水平[1]。文章对仲景书中体现出的问诊应用与问诊思维两大方面进行探讨,并附自拟问诊思维歌诀,希望有益于中医临床。
1.1 问以获知发病诱因《伤寒论》顾名思义是论述感受寒邪导致的疾病,书中六病的诱因多为外感寒邪或兼夹百病之长的风邪,对此无需赘言。医者询问患者发病诱因时,患者常说受寒、受风。《金匮要略》主论内伤杂病,其中提到“房事、金刃、虫兽所伤”,这些诱因是问诊才可明确获知的。而《金匮要略》中也谈到一些属于外感类的诱因,比如风湿病可由“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暍病可由“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肾着病可由“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黄汗病可由“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些诱发疾病的因素均需要问诊才能准确获知,而获知这些诱因的意义在于了解疾病的源头,并能从源头进行防范,也可为接下来的诊治提供背景资料[2]。
1.2 问以知治疗史治疗史是诊查中很重要的一项资料,了解治疗史可以为现在的诊疗提供经验和警示,仲景书中对此着墨亦不少。《伤寒论》第16 条“知犯何逆”,提示医者应通过问诊来获知治疗史。书中记录了大量误治情况,如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第164 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等。面对被误诊、误治的患者,医者问治疗史既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又可以启发思路。《金匮要略》百合病可见“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问诊得知这种情况,往往要查验先前所用之方,并考虑患者脾胃功能状况;除此之外就是要考虑百合病可见神志异常。
1.3 问以知既往史患者以当下身体不适前来就诊,在问诊中应注意是否有其他宿疾。《伤寒论》中提到喘家、酒客、疮家、淋家、衄家、旧微溏等,《金匮要略》中有湿家、黄家、失精家,以上这些都可以用《金匮要略》中“痼疾”二字概括。《金匮要略》中说的“卒病”与“痼疾”,二者之间可能会互相影响,所以务必问诊清楚。
1.4 问以获知现症问诊以获知患者的症状似乎无需强调,但要提醒的是,当今以脉试医的流俗依然不减,虽然凭借望闻切三诊可以推断出一些症状,但总不如病者亲自诉说得来的可靠。试问,不通过问诊如何能准确获知病者主诉、喜恶、症状细节等相关信息?仅就问症状细节举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大便初硬后溏”“先便后血”“先血后便”“经水前断,后病水”“先病水,后经水断”等,均体现出问诊时应注意细节。此外,医者临床还可细致询问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等,区分症状严重程度,这也是问诊客观化的要求[3]。
1.5 问以指导辨证问诊贯穿于辨证的方方面面,本小节拟从辨病因、病位、病性、缓急、进退等方面进行阐释。
1.5.1 辨病因中医审证求因,辨证时应抓当下病因。如患者发病诱因是寒,但就诊时由恶寒变为不恶寒,由无汗变为汗出,由口不渴变为口渴,这是热邪的证据,此时的辨证病因是热。这就是由问诊来审证辨病因,《伤寒论》中常可见这类情况。
1.5.2 辨病位人体发病必有病位,明确发病部位可使治疗有针对性。问诊可以对发病部位进行追查,如学习《伤寒论》可以知晓,在确定患者为外感病的前提下,问诊得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反应少阳病病机和病位的主症,即可辨为少阳病。此即《伤寒论》第96条、第101 条所讲。《伤寒论》中问诊辨病位的例子并不少见。《金匮要略》所提到的一些疾病,其病位非常依靠问诊,如■病的“蚀于下部”“蚀于肛者”,梅核气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以及阴狐疝气、阴吹等。如此更体现出问诊获知病位的重要。
1.5.3 辨病性《伤寒论》第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以初起症状中发热之有无来诊断发于阳、发于阴两种不同性质的发病类型。再如第56 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是阐述问小便颜色以判断有无里热。具体而言,在“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的前提下,小便黄者为里热;小便清而不黄者为无里热。又如《伤寒论》第25、26这两条条文,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的前提下,通过问诊有无烦渴来判断是否入里化热,未化热为太阳中风证者仍用桂枝汤,已入阳明化热者用白虎加人参汤。
1.5.4 辨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亦为中医治则之一。仲景深明此理,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有记述。如第91 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问诊知患者本已外感,因误下而出现下利完谷不化及身疼痛;患者现已属表里同病,里阳已虚且有外感。此种情况下,以下利清谷为表现的里阳虚为急,所以急当救里,一旦里之下利止,再急治其外感。若不分缓急,先治表证或侧重于治表,则祸不旋踵。
1.5.5 辨进退疾病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有传变,传变中可以体现为加重或减轻,加重为进,减轻为退。《伤寒论》第5 条“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是讲如果太阳病的患者没有见到阳明病、少阳病的表现,那就是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了阳明病、少阳病的表现就是传到了阳明、少阳,这是病进。又如同样是自利,在问诊时要询问是否口渴,如果由第277 条“自利不渴”的太阴病发展到第282 条“五六日自利而渴”的少阴病,这是病进。在《金匮要略》中讲浸淫疮的进退,主要问患者疮的走向发展,“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是远心端发展,病情趋势属于退;“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是近心端发展,病情趋势属于进。
1.6 问以知药后情况问服药后情况是医生必需的工作,不去随访询问,如何能真正地获知治疗效果?《伤寒论》第24 条讲,本是太阳病中风证,医生开桂枝汤,询问效果才知道不但没有缓解却有心烦的情况,最后先针刺风池、风府再用桂枝汤才取效。第159 条讲,在用泻药导致下利不止的情况下,医者开理中丸治疗;如果不去问诊,医者自以为病愈,那就有些想当然了,而实际反馈是“利益甚”。医者重新辨证,开出赤石脂禹余粮汤,仍然需要去问药后情况。此时如果仍不效,应是水液偏渗大肠的缘故,当考虑利小便的治法。关于服药后情况,文章重点介绍了药后出现不适的相关内容,其他情况可参考刘康宏[2]对《伤寒论》问诊的研究和张世霞等[4]对《金匮要略》问诊的研究。
关于仲景对问诊的应用,文章在阐述时虽是一项一项展开的,但在临床应用时是有机组合的。问诊内容和过程的背后是医生的思维在指导[5]。医者如果只重视问诊项目,忽视问诊背后的思维,在临床上常会导致东问一句、西问一句,问到了资料,却不知有何用处;要么按照十问歌机械地去问,问完之后仍是茫然。作者认为,只有从问诊背后的思维入手,用思维去指导问诊,才能有的放矢。现将《伤寒论》《金匮要略》问诊中所展现出的思维阐述如下。
2.1 整体观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是整体观念,病与人是整体,人与天是整体,问诊中应贯穿整体观念。作者认为,问诊时应注意问病、问人、问天。具体而言,问诱因、问治疗史、问现在症状、问既往史即是问病;问发病与时间可视为问天;问所喜所恶、问药后情况即是问人。
2.2 联系观在整体观下,自然而然理解到各个部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症状与症状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有些是普遍性的反映,有些则可以反映某种病机而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熟悉联系较为密切的症状,临床问诊时应紧紧围绕联系观念有备而问,必能大大提高效率,有益于临床。以发热为例,《伤寒论》中将其分别与恶寒、汗出、口渴等症状进行关联,并体现出不同的诊断意义;再如自利与口渴的关联性,可以判断病位。
2.3 主次观问诊可获知患者众多症状,但并非每个症状都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在此症状集合中,极具诊断意义的症状即为主症,主症能够更清晰地反映疾病本质,抓主症是方证辨证的重要方法[6]。获知患者症状集合只能算问诊的初步工作,尚应在如此繁杂的症状中抓出主症,这才是问诊的关键环节。例如桂枝汤证的主要表现为主症,而项背强、喘、漏汗、胸闷等为兼症,是次要的。医者一定抓住主要矛盾来下大力气解决,对次要矛盾要适当兼顾,这才是高明的办法。
2.4 恒动观疾病是动态变化的,应时刻提起这一观念。医者若无法将恒动观念与临床诊断思维相结合,则容易导致误诊、误治[7]。如问诊获知患者起初为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无汗、口不渴,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若两天后恶寒消失,发热、汗出、口渴,则为外邪内传。前文所论述的问以知进退的例子,也是恒动观的例证。明白发病过程的恒动观,临证问诊之时就应仔细询问疾病发病及演变过程,询问反映各病特征的症状,还可以做出预见性的判断,使问诊更加有目的性,对准确掌握疾病动态并及时防治有重要意义[8]。
2.5 除外观除外思维是一种以否定形式而得到肯定结果的思维方法,相当于减法[9]。除外思维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问阴性指标。例如《伤寒论》61 条的“不呕不渴,无表证”,均属于阴性指标,其言外之意是分别排除了少阳病、阳明病、太阳病。医者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诊察患者时心存除外思维,得出拟诊之后,应主动与所知的相关病证鉴别,进行排除。如拟诊为六经病的某一病,尚应排除有没有合病、并病的情况,亦应排除杂病的可能。
问诊时牢记整体观,病与人是整体,人与天是整体,三方面均应问细问全,不可疏漏;知晓一些症状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问诊时应围绕其联系进行探究;应具备主次观念,才能对问诊获知的症状资料有所分析,抓住重点;知晓疾病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应预料疾病的发展趋势并予以截断,遇到反映疾病发展趋势的细小变化不至于熟视无睹;最后一定要用除外思维来排除其他病证的可能,进行确认。
为了方便记忆,作者将以上所列问诊中体现的思维用歌诀的形式表示,具体如下:问诊中含整体观,问病问人与问天;须知疾病恒处动,合病并病与传变;症状看似杂且乱,其中蕴含联系观;又有主次应须分,临证之时不慌乱;除外思维不应忘,鉴别排除心始安。
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会发现,仲景对问诊的应用极为丰富,为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医者临床决不能忽视对问诊的应用,反而要好好向仲景学习,使用好问诊,将问诊的功能发挥到最优。医者还应认识到,问诊的展开不是盲目混乱的,应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地使用整体观、联系观、主次观、恒动观、除外观等思维观念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