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凡,吕倩怡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在世界200 余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因素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变量。20世纪中叶,西方学者率先开始对人的现代化进行专题研究,凸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中西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得以深化。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1]从宏观上看,人的现代化不仅指人的观念、需要、素质、能力和行为等自我世界的现代化,而且包括人的关系世界及人的周围世界的现代化[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聚焦人的发展,作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164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诠释角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何以、以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有助于从人的发展视角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优势,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探索提供理论支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活动,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4],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29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追求,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其根本主题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尽管马克思未曾对“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也没有以现代化命名的专门论著,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体系奠基于西方现代化的丰富实践之上,其全部理论从更为根本的视角叩问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和历史命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人的现代化的思想,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秘密并指明了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和实现路径,以深刻的理论洞见和高尚的道义力量展现了其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独到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要从现代社会的产生说起,他们在著作中多次使用“现代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说法,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基础,现代社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6]52同步发展起来,推动了现代国家政权和现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他们高度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催化作用,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6]90。这种“文明作用”的直观表现是资产阶级在其短时间的统治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36,为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一步瓦解了各国之间的壁垒,无论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历史也就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8]541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利于丰富人的现实关系、提升人的文明素养,为个人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改变了以血缘和地域为联系的“人的依赖关系”,进入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承认这种物的联系“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但强调它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个人还处于创造自己的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6]56。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推动了人的现代化发展,却没有最终完成人的现代化,而是在现代化的种种积弊中造成了人的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而人的异化的逻辑起点便是异化劳动。以“资”为本的现代社会使内在于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8]163。这种异化劳动不仅“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还直接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即“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8]164。异化劳动使人的劳动产品变成了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力量,同时使他人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由此延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推动着人的现代化,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又桎梏着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本来具有使劳动更富成效的神奇力量,却反过来使广大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属品,似乎“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7]580。在这样一个颠倒的、倒立的现代世界中,作为资本的物仿佛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它使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使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的价值关系所遮蔽,人的能力变成了物的能力,以至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物的统治”中陷入贫困的深渊,人类社会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分裂成相互对抗的不同阵营。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终究不是一条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面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的人的生存危机,马克思不仅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52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完成形式,还着重考察分析了中、印、俄等非西方国家独特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命运,突破了以往形而上的现代理性批判的局限性,提出了一条扬弃异化并继续推进人的现代化总体进程的科学路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典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克服现代化悖论、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强调了“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经历曲折复杂的过程,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592。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的科学视角解答了现代文明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难题,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方向指引。其次,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强调东方社会只有用伟大的、根本的、全面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7]691,使生产力真正归人民所有,才能从根本上使人民群众获得解放。这里所说的“社会革命”既包括帝国主义时代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革命,也包括夺取政权、变革生产方式以及解放思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革命。现代化的后来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变革实践冲破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进而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再次,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俄国等非西方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9]。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批评了俄国民粹派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将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概述误解为适用于所有民族发展道路的万能历史哲学理论的错误倾向,指出世界上没有标准的、注定不变的发展模式,东方社会可以免遭资本主义的“灾难”,以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将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视为推动现代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作为领导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不懈斗争锻造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多数人乃至全人类的现代化。
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体系,它以科学的理论为我国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与西方学界对“人”本身的理解有着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人的现代化问题,将人看作劳动着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能动的人,而非抽象的、孤立的、被动适应社会并接受改造的人。“现实的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其自身,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推动自身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引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创新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能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实践提供根本的理论指导和源源不断的资源补给,为人的现代化指明方向和实现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世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从无数艰难困苦中挺过来、走过来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民族的没落,从本质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没落;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也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复兴”[10]。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逻辑与文明复兴逻辑的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当将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精神养料。诚然,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但一个民族的现代社会状态与其千百年来的思想、文化、风俗、道德等传统因素并非完全割裂的、对立的,“每个社会里的传统对于创造和发展现代化都有一定的塑造能力”[11]。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客二分的价值追求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以整体、和谐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凝聚着丰富的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有着内在契合性,二者的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2],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我国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13]315。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决定了中华民族有必要、有资格亦有能力走自己的路,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多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必将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格外重视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以上五个方面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我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的鲜明特色,彰显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与中华传统人文情怀内在契合性的生动演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第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富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很早便有顺应天命以养民、治国之道先富民的思想认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4]49,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于社会进步、百姓安居乐业具有基础性意义。无论是对“小康”社会的描绘,还是对“大同”世界的向往,都包含着对人民生活总体富足、消除贫富分化的美好愿望。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14]245“治天下也,必先公”[15],他们希望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天下人受益。因而,古代社会中常有制民恒产、轻徭薄敛、扶弱济贫、节制私欲、官不与民争利等治国理念和举措,目的就是保证广大百姓都能衣食无忧,缓解贫富分化、贫者奸邪、富者淫逸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中国古代的富民理念及相关探索,虽未能找到其设想的“均贫富”的有效实践路径,但其中蕴含的关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理想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6]200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共通之处,为我国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借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3]25。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愁盼难的问题,在持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把蛋糕切好分好,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为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第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道德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是一种强调人的伦理教化与道德修养的圣贤文化。尽管古人并不否认人对物质财富的正当追求,承认只有在仓廪实、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知礼节、知荣辱的境界,但在论及德与财的关系之时,他们则明确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16],“财”是“德”的结果,有了好德行才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财富。传统社会重视人的精神世界之养成,通过教育、法律、修建祠堂寺庙及其他教化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具体道德内容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看重修身养性、反对骄奢淫逸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批判资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裹挟的观点相通,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智识。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其在显性意义上表现为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但在隐性意义上则是人从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性关系走向独立自由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精神空虚迷茫等思想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7]22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夯实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全过程,坚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应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着力推动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使现代化朝着“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天人合一”理念的创造性转化。5000 余年的中华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1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唯人万物之灵”的人类主体意识,既把天道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又重视人之于自然世界的创造精神,践行顺应天时、依时而动,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在这种非对抗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都保持着长期的和谐稳定,中华文明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绵延流传。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高度契合,蕴含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9],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想着不断征服、支配自然界。在中华传统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滋养和指引下,党中央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7]49-50对于人的生存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秋大计”,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事关后世子孙的权益,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双双可持续发展。
第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倡导“明明德于天下”的治国之道,主张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霸权扩张而不施行仁义,则会使社会动乱而战争四起,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走向灭亡。《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0]。为使诸国“中心悦而诚服”,古代圣贤提出“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促使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从而维系着不同整体长期的安定团结。进入现代社会,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掠夺和暴力征伐“发家致富”,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人道主义灾难,不仅“完全破坏现代文明和文化的成就,而且也必然会摧毁人类社会存在的条件”[21]。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扩张本性及侵略战争的毁灭性的尖锐抨击反衬了其对和平的探求与希冀,中华民族的尚和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同频共振,为构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延续了“天下大同”的精神传统,打破并超越了“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始终抱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立场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17]23,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概言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思想智慧不是博物馆中熠熠生辉的陈列品,而是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外部世界紧张关系的一剂良药,也是推进我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珍贵资源。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学说都推崇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厚民生,强国势”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有机融合。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于其创造性地传承并激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努力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发挥我国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以赋能人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恢宏篇章。
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既需要科学理论的规划和引导,也需要扎实行动的落实与保障。人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行为主体。人的现代化应是人自身的内在因素和与人相关的外部因素交互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的发展、人的转型和人的互动的交集,也是个人进步、制度进步和环境进步的交集[22]。可以说,人的现代化是当前任何现代化实践都无法绕过的核心主题。一位俄罗斯学者曾说道:“世界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另一种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23]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伊始,中国共产党就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破解了资本对人的统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制度条件。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发展从原先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理念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力量”[24]。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导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真实地融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场域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现代化的同时,始终塑造着人的自我世界及其关系世界的现代化,以实际行动打破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7]23-24,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人的现代化付诸更加具体、规范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满足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社会条件和生态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诸多理论构想变成了现实。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锚定了人的现代化这一价值目标。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都离不开政党的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指出,作为无产阶级领导力量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以消灭“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基础上的私有制为实践目标,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5]324。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既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的历史使命,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使命;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构建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追求,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3]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保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5]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地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百余年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锚定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不仅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事业,成功规避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与物发展失衡的痛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正确、可行的现实道路。
第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塑造着人的现代化的各项尺度。现代化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要素的复杂运动,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交织的前进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系统的现代化之路,统筹推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从五个方面改善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推动了人的现代化发展。
其一,“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品质。“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8]527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跃升的同时从根本上破解了资本对人的奴役。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7]28-29为目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人们更有尊严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更好更充分的物质条件。其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地锻造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6]6,政治是关乎人类发展的众人之事,以民主的方式处理大众事务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民主这一世界共同的政治价值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全方位和全天候,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并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其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持续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6]中国的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构筑中国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提升人的素质、荡涤人的心灵,从而满足人的现代生存的精神文化需要,克服人的片面性和单向度。其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7]。经过百余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接下来将继续紧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社会矛盾不断解决和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塑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了人的永续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8]161。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代价的基础上提出以“两山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与各国携手保护生态环境,使现代化与生态危机脱钩,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开创了人的现代化的全新境界。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加入的世界历史潮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世界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人类文明建构的实践逻辑的统一。早在现代社会发展初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并表明“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8]571,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2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对人类前途命运作出的前瞻性思考,是打破世界各国屏障、应对人类共同难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时代释义。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实践中,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共建共享,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一带一路”、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开展全球协作共同抗击新冠疫情,以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谋求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创造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范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人的现代化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华美约言,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现代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为之所进行的不懈奋斗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使中国人民在真实的实践场域中逐渐突破人的异化困境、找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而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发展,提升了人类文明的品质,推动了人的现代化的世界性建构。经过百年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内涵外延和价值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资本逻辑,完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使人的现代化成为现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