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2024-04-13 00:04:46胡北明邱雪梅
生态经济 2024年4期
关键词:省区韧性旅游业

胡北明,邱雪梅

(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时代命题,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对这个时代命题的重要回应。然而,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以及2019 年全球新冠疫情等重大危机事件冲击和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时,如何通过提升自身产业韧性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风险因素干扰并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是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关注的焦点。

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Resilire,最先应用于物理学,表述为一个系统受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1],强调恢复速度和程度,定义为工程韧性。在生态学领域,生态韧性强调系统在遭遇冲击或干扰后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的状态和结构,该概念强调系统的多重均衡性[2]。在社会学领域,韧性被演化韧性概念(也称适应韧性)取代,强调系统可以不断学习并调整自身以适应冲击的扰动[3]。旅游韧性是旅游系统自身对冲击的学习和适应,能在危机冲击下建立风险保护屏障和阻隔机制的能力[4]。本文主要基于演化韧性的视角展开对旅游韧性的研究。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于韧性的研究聚焦于城市韧性和经济韧性,产业韧性则多作为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影响因素或副产品,然而当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遭受冲击的首先是产业本身,进而影响宏观整体经济。鉴于此,本文从中观视角将产业韧性从经济韧性中细分出来,定义为旅游产业遭受冲击后能维持自身稳定状态并迅速从冲击中恢复、适应以及重构更新的能力,关注于产业本身的内在本质和所铸造的外在防御能力,是对韧性研究的细分和深化。

高质量发展并不只是对发达地区的要求,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西部民族地区7 个省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青海、宁夏、云南和贵州。西藏由于数据缺失严重,未列入本文研究范围)为样本,通过对产业韧性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阐述,系统研究总结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关系、机理以及相互关联(影响)程度,对于在新时代探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突破以往基于旅游经济视角下对韧性研究的束缚,构建科学的产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基于演化韧性,从中观视角对旅游产业韧性进行概念界定与测度;第三,聚焦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韧性及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

1 耦合机理分析

旅游产业韧性是衡量旅游产业在遭受冲击后其恢复、重建的能力,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度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则是指在旅游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高效率及多维协调发展[5],是对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结果的度量。因此,旅游产业韧性的提升必然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旅游产业韧性发展水平,二者具有耦合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其交互作用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

1.1 旅游产业韧性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着丰富多样的维度内涵,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提升旅游产业韧性为基础,以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优化产业规模、升级产业结构为目的导向的一种发展模式[5]。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高质量发展要求旅游业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路。旅游产业韧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一,促进旅游业协调及绿色发展。旅游产业韧性发展强调产业要素的协调与整合能力[4],同时能够带动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6];并且也多方位提升旅游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7]。其二,提升旅游业开放及创新发展水平。一方面,旅游文化的融合传播是呈现地方旅游韧性的关键方式[6];另一方面,在危机事件冲击下,旅游产业的更新重构能力取决于其转型创新水平[4],因此旅游产业韧性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旅游业的开放及创新水平。其三,提高旅游业共享发展水平。旅游产业韧性体系的建设强调建立多元服务体系以构筑抵御风险和危机干扰的能力,从而提升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助推旅游业共享发展[8]。

1.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提升旅游产业韧性

根据MARTIN[9]的演化韧性理论,本文将旅游产业韧性划分为冲击韧性、内生韧性、适应韧性及重构韧性四个维度,冲击韧性衡量旅游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内生韧性强调产业内部属性,衡量产业遭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而适应韧性和重构韧性则是测度旅游产业在新的环境下的适应、重构能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旅游业实现“量”的增长,同时要实现“质”的提高,实现“量”与“质”的协调发展[10],这就要求必须提升产业韧性发展水平从而形成对旅游产业韧性发展的倒逼机制。其一,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要求旅游产业必须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是旅游产业抵御风险提升产业冲击韧性的前提。其二,实现旅游业“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完备的接待能力,以增强产业的内生韧性;另一方面需加大对产业的人、财、物、资金、信息及技术的各项投入,从而促进产业的适应韧性提升。其三,实现“量”与“质”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在新时期必须对旅游产业体系进行重构,以适应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人才储备及产业潜力是进行产业重构的前提。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各个系统彼此影响或相互作用的现象,协调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协调度则是反映系统间或系统要素间协调发展的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检测旅游产业韧性系统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二者之间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关系。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表示耦合度;T为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两系统间的综合协调指数;f(x)和g(x)分别为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a和b为待定系数,由于系统中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故取a=b=0.5;D为耦合协调度,值越大表明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越和谐,值越小表明两系统的水平高低差距明显。

2.1.2 相对发展度

耦合协调度虽能较好反映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程度,但不能衡量两者相对发展水平,故本文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公式为:

式中:U1、U2分别为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指数,β为相对发展度,参考已有研究[11],确定β的取值区间及其对应的实际含义:当β位于区间(0,0.8]时,表示产业韧性滞后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当β处于(0.8,1.2]时,这时产业韧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同步;当β的取值区间为(1.2,+∞)时,产业韧性超前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参照王少剑等[12]的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大小以及旅游产业韧性系统U1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U2的相对发展度,将两系统的耦合情况划分为4 个大类,12 个亚类(表1)。

表1 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类型

2.1.3 灰色关联分析

为了定量评价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参考王宏起等[13]的研究,以邓氏关联度为基础,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ξj(i)为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的灰色关联系数,∆j(i)为产业韧性评价体系中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与旅游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的绝对差值或者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与产业韧性评价指数的绝对差值,∆min 为绝对差值中的最小值,∆max 为绝对差值中的最大值,ρ为分辨率系数,通常取0.5,Rj为灰色关联度,Rj越大,表示产业韧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指标对产业韧性评价指数)影响程度越高,当Rj位于区间(0.00,0.35]时,两系统处于较低关联状态;当Rj位于区间(0.35,0.65]时,两系统为中度关联;当Rj位于区间(0.65,0.85]时,两系统为较高关联;当Rj位于区间(0.85,1]时,两系统关联状态达到高度关联。

2.2 指标体系构建

2.2.1 旅游产业韧性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演化韧性视角将旅游产业韧性划分为冲击韧性、内生韧性、适应韧性及重构韧性四个维度,其中冲击韧性用产业的资源丰度、产业规模及产业基础进行测度,内生韧性用产业环境及接待能力进行测度[14],适应韧性用人力资本及产业投入进行测度,重构韧性用人才储备及产业潜力进行测度[15],各项指标的具体核算方式及权重见表2。

表2 旅游产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2.2.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新发展理念,参考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构建了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维度共18 个指标综合评价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其中,创新是引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用创新资本及人力资本进行衡量;协调发展着重强调旅游产业内部的要素协调以及产业发展与城市以及生态等外部环境的协调[16];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用区域生态质量及绿色减排效果来衡量[17];开放发展更多地体现旅游业在传播文化以及促进地区交流的效果[10];共享发展是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民生参与能很好地诠释旅游产业的共享发展水平[10],各项指标及权重见表3。

表3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7 省区为研究对象,同时秉承数据可得性原则,将2012—2022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考察样本。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EPS 数据库。

3 结果分析

3.1 指数测度及分析

本文选取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同时赋予相应权重,从而计算出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年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见图2、图3。

图2 2012—2022年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综合指数演变

图3 2012—2022年7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演变

3.1.1 旅游产业韧性指数演变分析

2012—2019 年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综合指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图2),其中云南、贵州、广西产业韧性指数基数较高,且增幅较大(3 省区增幅分别为94.87%、84.85%、172%);内蒙古、新疆、宁夏及青海增幅较缓。由于历史缘由,西北4 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衡量其冲击韧性的产业规模及产业基础一直较低,衡量其内生韧性的产业环境及接待能力相对较差,使得其产业韧性一直处于低位,且增幅较缓;相反,处于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由于近年来旅游交通大环境的改善,产业规模及产业基础得到大幅提升,在交通改善的倒逼机制下其产业环境及接待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改善,产业韧性得到了较快增长。

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云南、贵州、广西产业韧性受冲击较大,皆呈几字形下跌,2021—2022年虽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但3 省区皆呈现波浪式回升态势,2022 年3 省区产业韧性指数值分别恢复到疫情前2019 年峰值的85%、103%及83.7%。这是因为,一方面3 省区由于离冲击中心较近所受冲击较大,反映出旅游产业较强的脆弱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3 省区产业环境和产业基础较好,表现出良好的内生韧性及适应韧性,因此其产业恢复较快。西北4 省区由于远离冲击中心,产业韧性受冲击较小,但其恢复较缓,其恢复及适应能力较低。

3.1.2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演变分析

2012—2019 年7 省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表现出与产业韧性指数相同的规律(图3),总体上来看7 省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实现稳步提升,其中云南、贵州、广西高质量发展指数基数较高,且增幅较大(3 省区增幅分别为48%、50%、39%),云南及广西呈现出“W”型波浪式上升,贵州增幅较为平稳,其余4 省区增幅较缓。究其原因,西南3 省区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基础相对较好,衡量其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指数水平相对较高,且增幅较大。同时云南、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出口通道,其对外交流水平受到境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呈现“W”型波动;贵州由于交通大环境的改善以及研究期内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其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其余4 省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其创新发展水平、共享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由于产业地位在4 省区相对较低,致使其产业协调发展水平较低,是其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根本原因。

2020 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云南、贵州、广西、新疆及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指数皆呈现断崖式下跌,其中云南受冲击最大,下降率为31.97%,内蒙古受冲击较小,但其高质量发展指数同时也下降了9.39%。虽然从2021 年至2022 年,这5 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但相较于疫情前2019 年的指数峰值,云南仅仅恢复了70%,广西81.7%,贵州90%,内蒙古和新疆由于受冲击较小,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值得说明的是青海和宁夏,由于远离本轮疫情中心,其高质量发展指数几乎未受到影响,相反宁夏在疫情防控期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加。

3.2 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在时间维度上,由表4 及图4 中7 省区耦合协调度均值可以看出,2012—2022 年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0.4~0.7 之间,主要位于濒临失调和初级协调阶段,未来仍然存在较大优化与提升空间。从时序变化来看,2012—2019 年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总体协调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协调水平由2012年的0.462 3 上升到2019 年的0.606 5,耦合协调度增长了31.19%,由基本失调上升到基本协调。2019 年后受疫情冲击,其协调水平下降至2022 年的0.588 3,但整体上仍处于基本协调阶段。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疫情冲击下,旅游产业通过进一步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实现产品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进一步巩固产业韧性发展水平;而产业韧性发展水平提升从投入层面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二者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在空间维度上,如表5 所示,云南、广西、贵州以及内蒙古其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较好,新疆、宁夏及青海耦合协调度较差(以耦合协调度均值判断),总体上,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以西南地区为中心,逐步向西北地区递减的态势。2012—2019 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均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云南从基本协调跃升为高级协调,贵州从基本失调跃升至基本协调,其状态一直持续至研究阶段末期。同时,青海、宁夏从严重失调跃升至基本失调。在研究期间,7 省区的协调状态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7 省区耦合协调度皆不同程度降低,但2022 年又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耦合协调水平。

表4 耦合协调度发展指数测算

图4 7省区耦合协调度均值

表5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等级的空间演变

3.3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协调类型及状态分析

根据表4 的测算结果,选取7 省区研究初期(2012年)、2019 年、2020 年以及研究末期(2022 年)4 个时间节点从耦合协调类型变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如表6、图5 所示。

表6 2012—2022年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类型

图5 耦合协调类型趋势演变图

在研究期内,7 省区的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其中,在2012—2019 年,内蒙古、新疆、广西、贵州最终都处于基本协调且同步发展状态;云南由基本协调发展为高级协调状态,同时表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青海、宁夏的旅游产业由于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文化宣传力度等方面的不足,使其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状况较差,基本处于失调状态,主要因为产业韧性发展受阻。

2020—2022 年,虽受新冠疫情冲击,协调状态除云南由高级协调转变为基本协调外,其余6 省区皆保持不变,表明在高质量发展思想指引下,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发展能力皆获得了提升。但协调类型除贵州以外皆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其中新疆、广西协调类型由“基本协调—同步发展”转变为“基本协调—高质量发展滞后”,表明云南、新疆及广西高质量发展水平受到疫情冲击较大,是疫情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内蒙古、青海及宁夏皆表现为产业韧性滞后或受阻,因此这3 个省区提升产业韧性发展水平是其疫后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3.4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式(3),计算出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系统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表7)。

表7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关联度矩阵

(1)二级指标之间的关联状态分析。总体上来看,两系统的二级指标之间的关联度都大于0.35,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对旅游产业韧性或者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旅游产业的内生韧性及重构韧性与旅游高质量系统的协调发展及绿色发展指标的关联度皆大于0.85,表现出高度关联性,表明旅游产业的内生韧性及重构韧性是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及绿色发展的关键,反过来讲,实施旅游业的协调及绿色发展是提升产业内生韧性和重构韧性的重要途径。

(2)三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的关联状态分析。旅游产业韧性系统中,产业潜力(RD2)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关联程度最高,达到了0.738 3,表明旅游产业潜力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地区旅游资源丰度(RA1)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基础。同时,人力资本(RC1)对于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本不仅可以从需求方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还能从供给层面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高质量发展系统中,民生参与(GE2)与产业韧性系统关联度最高,达到了0.712 0,表明实现旅游业的共享发展,提高民生参与水平,是促进旅游产业韧性发展关键。创新资本(GA1)与产业韧性的关联度也较高,在新时代旅游业面临消费升级、结构调整、业态融合等新变化、新挑战,创新投入是提升产业韧性的重要保障。

(3)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的关联状态分析。高质量发展系统中,各个二级指标对产业韧性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顺序为共享发展层(GE)>创新发展层(GA)>绿色发展层(GC)>开放发展层(GD)>协调发展层(GB)。其中,共享发展(GE)与产业韧性系统的关联度最高,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的旅游业的共享发展水平,是衡量旅游业韧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共享体系的重构。创新发展(GA)与产业韧性系统的关联度也较高,表明创新是引领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创新发展应成为旅游业较长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旅游产业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及文化创新。

产业韧性系统中各二级指标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构韧性(RD)>适应韧性(RC)>冲击韧性(RA)>内生韧性(RB),表明旅游产业在受到各种危机事件冲击后,产业自身的恢复与更新重构能力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向更高层面迈进的核心动力。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人才储备、提升产业潜力以提高产业重构韧性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大产业投入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旅游产业适应韧性,从而提升产业发展韧性,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演化韧性视角,跳出经济韧性研究的束缚,构建起包括冲击韧性、内生韧性、适应韧性及重构韧性四维度旅游产业韧性评价体系。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评价西部民族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进一步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在研究期内,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均值为0.300 2)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均值为0.331 5)总体水平仍然较低,虽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和初级协调阶段,但耦合总体协调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逐步向西北地区递减的空间态势,疫情对7 省区总体协调水平影响较小;7 省区的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处于较好的关联状态,其中旅游产业的重构韧性及适应韧性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旅游业的共享发展及创新发展是提升旅游产业韧性的重要方向,应加大旅游业共享体系构建及创新资本投入。

总体上来看,7 省区旅游产业韧性发展能力、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状态皆较低,这就要求:其一,必须持续推进旅游产业韧性发展能力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西南3 省区应充分利用地区交通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更好实现当地居民的创收致富,增强居民参与度,构建旅游发展的共享体系;西北4 省区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夯实产业基础,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走创新发展之路。其二,必须持续增进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各省区应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以此带动旅游产业韧性的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也需重视旅游产业韧性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以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省区韧性旅游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