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4-13 16:06周航
商展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体融资金融

周航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通辽 028005)

1 理论机制

1.1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

金融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结果必然是需要货币,没有货币就没有金融活动,因此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产生后,人们开始将自己的劳动和财产用来购买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于是产生了金融活动。

Patrick(1966)提出的“需求追随”观点认为,伴随经济增长,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产生了金融供给。而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当生产和交换需要货币时,人们会通过货币流动把资源配置到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当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将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投入到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从而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从实体经济角度看,金融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李海华、赵立华(2004)从金融工具视角,将金融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三大类,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别对应金融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保险市场则对应实体经济的保险需求;而徐建辉、沈国兵(2011)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将金融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大类,认为直接金融是为直接满足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存在的,而间接金融是为满足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而存在的。

1.2 金融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增长

金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来体现的。金融中介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使资金供需双方实现有效对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使资源在社会经济领域实现有效配置。Levine(1996)、Merton(1989)认为,金融中介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中介可通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投资向消费转化、消费向投资转化等方式,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具体功能总结如下:

一是风险管理功能。Merton(1989)认为金融市场通过融资安排,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借款人的要求,并为金融中介提供了风险管理功能。通过贷款和股票的流通,资金在不同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及个人之间可以实现自由流动,从而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交易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通过债务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流动性和风险管理选择。

二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转移。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和转移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中介可以有效促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金融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并使资源在市场中迅速流动;第三,金融中介可以为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一个有效渠道;第四,金融中介可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会增大,从而限制资金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流动。金融市场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储蓄和投资在资本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三是通过信息揭示监督经理人,实施公司控制。金融市场对信息的揭示使企业经理人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从而激励经理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使企业的经营者集中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从而促使企业行为与股东利益相一致。同时,金融中介通过促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发展,为股权激励创造条件。

四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易。金融中介可以通过降低商品和劳务交易成本,便利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并推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对于个人来说,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使个人和企业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商品和劳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企业来说,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提供各种信用工具,使企业在面临短期资金需求时能够较快地获得所需资金,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政府来说,通过对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税收成本,也可以使政府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调控功能。

1.3 金融与实体经济契合的边界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意味着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导致实体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金融发展的边界就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契合点,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促进,但当其超出一定范围就会不协调。

Rioja和 Valev(2004)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边界存在于实体经济运行的边界之内,而实体经济运行的边界则存在于金融发展的边界之内。但金融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金融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它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相对均衡的关系,当其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出现“金融过剩论”。Graff和 Karmann(2006)利用对9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他们认为金融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其作用效应并非无限,其边界是实体经济发展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即不超过实体经济发展所能承受的边界。如果超过该边界,则会出现“金融过剩”。Cec-chetti和 Kharroubi(2012)提出了 “金融过度论”,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其过度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过度负债,金融过度发展会导致实体经济资金短缺,使实体经济难以获得所需资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会不协调。

现实经济运行中,金融与实体经济不协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落后于实体经济导致的不协调,表现为金融不足。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资金供给方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资金来源;二是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的不协调,表现为金融过度。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金融资源的配置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和信贷渠道的作用,价格机制决定了市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分配效率,信贷渠道决定了市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分配效率。而信贷渠道则决定了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和虚拟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效率。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需求旺盛,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相对不足,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就形成了“脱实向虚”现象。

2 情况现状

2.1 强化信贷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全面推行“蒙速办·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 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蒙速办”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如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工作方案》,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企业融资,推动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生态圈。再如,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积极开展“万家企业融资对接行动”,推动建立银政企常态化对接机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持续加大金融帮扶力度。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创新推出“中银企E贷·信用贷”“中银企E贷·银税贷”等纯信用产品,提升“首贷户”、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业务占比,用好三项再贷款工具,以“超常规”力度,推动普惠贷款早投放多投放。

2.2 完善融资体系

2.2.1 降低融资成本

内蒙古各级政府规定了对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受困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并在贷款利率、融资成本等方面给予倾斜;督促指导金融机构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地方法人机构完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促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采取多项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发挥金融支持政策正向激励作用,全力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担保机构蓄能助力。同时,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利用了民贸领域信贷贴息、优惠利率等政策,也降低了民营融资成本。

2.2.2 优化融资担保

内蒙古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了自治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银担合作机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机构也紧跟步伐,工行内蒙古分行提出“融资+融智”发展理念,内蒙古银行推出“地押云贷”“账户云贷”等产品。

2.2.3 拓宽融资渠道

内蒙古各级政府同有关部门认真维护自治区债券市场融资环境,推动债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在政府债券方面,通过建立债委会,协调银行、企业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推动政府债券项目落地实施。2020年,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盟市结合地方实际,依托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供应链票据贴现业务,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3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内蒙古运用了货币政策工具为实体经济加力提效。一是强化准备金管理工作,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二是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成立工作专班,合理制定工具运用目标。重点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额度分配,提高审批发放效率,快速精准地向符合条件的机构发放再贷款,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落地见效。

2.4 坚持新发展理念

自治区持续贯彻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聚焦煤电灵活改造、煤电节能改造,以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产业,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不断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煤炭煤电企业金融支持,保障内蒙古新能源基地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坚持创新驱动,助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及科技创业,精准支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团队和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和硬科技创业,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揭榜挂帅”项目的金融供给,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农业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三大主粮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的信贷供给,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备耕、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收储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外汇营商环境,提升涉外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结算服务效率,扩大跨境服务覆盖面,深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

3 存在问题

3.1 供给结构性问题

从信贷供给来看,内蒙古信贷规模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有下降趋势。一方面,机构供给不均衡。主要是银行信贷投放相对集中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非银金融机构在自治区市场份额较小。国有商业银行在自治区的信贷投放相对较为稳定,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在自治区信贷投放较少;另一方面,信贷投放结构待优化。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内蒙古信贷结构不够优化,信贷资源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仍显不足。从信贷价格看,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其他省份,而且呈上升趋势。

3.2 金融风险增加

金融支持政策天然关注金融风险防控与处置,政策执行具有复杂的传导机制,并且会产生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效益或影响。在“去杠杆”政策背景下,金融风险压力有所上升。一是房地产领域的信贷风险。在“房住不炒”政策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紧张,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通过表外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信用证等)、其他融资渠道(同业存单等)或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移风险,导致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由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隐蔽性,而且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联系紧密,难以有效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难度较大;三是不良贷款风险。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监管趋严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不良贷款风险不断加大。

3.3 金融创新不足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与之匹配的金融创新,以拓宽融资路径,降低投资风险。目前,内蒙古金融创新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金融产品结构单一,创新力度不够。从近年来的金融创新来看,信贷产品单一,而且大多为抵押贷款;债券融资依赖银行;直接融资产品开发力度不足;保险业务较为滞后。二是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内蒙古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对新兴业务认识不足、掌握不多、能力较弱的问题。同时,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也普遍存在过于看重抵押物、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经营状况缺乏详细了解等问题,导致银行放贷风险高,甚至出现大量不良贷款,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金融产品缺乏创新,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内蒙古的金融机构大多在传统银行业务方面占据较大份额,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正在不断发展,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3.4 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通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三大结构性失衡,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高,央行降准后资金并未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二是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结构性失衡,银行信贷更多向国有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体制机制存在结构性失衡,金融监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宽货币”并不等于“宽信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堵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待提高。

4 对策建议

4.1 扩大有效供给

针对供给问题,要不断增加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不断提升有效金融供给能力;针对供给结构问题,要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要发挥好农村牧区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的作用;此外,还要优化融资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债券、股票、股权“三板”市场发展,稳步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励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投资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新模式,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多层次、专业化的特色金融。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得天独厚,同时也面临诸多“三农”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大力发展适合农牧业特点的特色金融;在城镇发展城市金融,着力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

4.2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内蒙古各级政府应完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构建重点保障企业库,分层分类管理。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对重点保障企业实行“白名单”管理,将其作为银行授信和融资的重要依据,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大力发展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业,利用保险等金融工具化解不良贷款,帮助企业及时恢复生产。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强化“资金链”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4.3 加强创新能力

当前,内蒙古正在大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金融机构应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撑联动发展机制。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机构参与科技型企业投资。鼓励银行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创业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探索科技企业信贷新模式,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产品,积极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融资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金融机构可以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模式,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例如,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

4.4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首先,扩大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一是要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引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干预,加大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要逐步减少间接融资渠道,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其次,增强货币政策传导能力,要树立共担风险、共谋发展的理念,鼓励银行主动与企业沟通,创新信贷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管理,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适当降低风险权重。

再次,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非信贷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积极探索更多适合民营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

最后,构建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监管考核中设立尽职免责条款,提高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使基层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猜你喜欢
实体融资金融
融资
融资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