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2024-04-12 03:59魏然
科幻世界·少年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幻恐龙智慧

魏然

要说现实以外的神奇生物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非“龙”莫属。在华夏大地上,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龙就有着相当强的存在感,乃至演化为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中华文明血脉相连——春联年画的图案、江上飞驰的龙舟、舞龙舞狮的热闹、蟠龙缠绕的梁柱,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种神话、故事、游戏、绘画与影像中,龙也常常出席。作为“龙的传人”,中国人从一出生就和这种特殊生物自豪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在科幻作品中,龙这一传奇物种又有怎样的呈现呢?

龙的分类

无智慧,无肉体——图腾之龙

上古时代,中国人遥望星空,将恒星划分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其中“四象”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青龙为首。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浪漫想象,被幻化为图腾的青龙,镌刻在了星空之上。

当龙既没有智慧也没有肉体,或者说本身不和真实环境发生物理互动的时候,便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一种富于昂扬进取的精神内核的图腾,进而在无形之中,为故事带来一些与其相关联的气息与特征。譬如金庸的传统武侠作品《天龙八部》中的龙,虽然出自佛教,但其中核心的武术“ 降龙十八掌”每个招式都源于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具有象征性的存在。

在科幻作品中,这类图腾之龙作为符号,并不直接作用于故事情节,但赋予了故事更广阔的意味。譬如罗伯特·福沃德在《龙蛋》里讲述了一个中子星上的文明史故事,其题目中的“龙蛋”,是因为中子星被发现时位于天龙座尾部,所以得名。按文中的描写,这个名字最初来自《中国天体物理》的报道,并被称为“诗情画意的中国名字”,侧面可见中华文化与龙关联之深。虽然文中生活在极高重力下的外星生物“奇拉”和龙并无关系,但在其从蛮荒进化到科技远超人类文明的漫长过程中,“龙”的那种纵横天下的傲气、荡气回肠的气魄、空灵悠远的意境,贯穿在故事的始终,贯穿在龙蛋文明的历史长河里。作为中国读者,在“ 龙”的背景下,从中看到的,仿佛是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的中华文明历史。

无智慧,有肉体——力量之龙

在今天,“龙”的名字早已超脱神话之龙而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如恐龙、翼龙等等,在不同的幻想作品中,“ 生活”着各种各样不同的“ 龙”。它们虽然与中国龙并不相关,却也以“ 龙”的身份成为中文世界的重要部分,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恐龙算得上是力量之龙的典型代表。从最后一头恐龙死去到现在已经足足过了6500万年,如此古老的生物到如今却家喻户晓,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垂不朽了。

和恐龙有关的科幻作品可谓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故事模式,是让作品中的主人公以某种途径去到“龙的世界”。有的与龙相遇的方式比较简单,直接走路过去就行了,比如1912年由柯南·道尔创作的《失落的世界》——没错,就是那个以“ 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闻名天下的柯南·道尔!他同样写过以查林杰教授为主人公的一系列科幻冒险小说,《失落的世界》便是其中之一,讲述了一支探险队在一块与世隔绝的高地上遇到仍然存活的恐龙的故事。有的与龙相遇的方式稍微复杂一点儿,需要时间机器的加持,比如杜渐的科幻小说《逃出恐龙世界》和邓幻的《捉恐龙》,都讲述了利用时间机器回到恐龙时代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有趣的是,这类作品中除了需要操作时间机器之外,在恐龙的追击之下“ 逃得快”也是主角必备的技能之一。

还有一类故事模式需要把恐龙带到现实世界。这类科幻作品当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系列。人们通过保存在琥珀中的蚊子体内的恐龙DNA将其复活,进而建造了一个恐龙主题公园,里面的恐龙不甘寂寞,找准机会努力外逃,引发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故事。其中涉及生物科技的一些前沿问题,虽然在现实中尚不能解决,但毕竟听上去比时间机器靠谱多了。

除了现实中曾真实存在的恐龙,西方传说中带翅膀、会喷火的“邪恶之龙”知名度也很高,它们同样是力量之龙的代表。这类龙的形象最早从希腊产生,可能来自将蛇、蜥蜴与鳄鱼等动物身上的某些特征提取后的重新组合。希腊神话中,有一只不眠不休守护金羊毛的“科尔喀斯凶龙”,其形象成为后世经典。此后,龙的身影在欧洲神话中不断出现,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就讲述了英雄斩杀恶龙的故事。

现在,“邪恶之龙”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比如《星球大战》中的“克赖伊特毒龙”,即便你没有看到描述,光听名字也大致猜得出它是怎样的形象。当然,科幻作品中如果在现代社会突然冒出恶龙肯定很奇怪,因此需要额外对它们的来历做出解释,譬如电影《火龙帝国》中讲述一群喷火恶龙将现代世界破坏成废墟时,就提到了它们繁殖自中世纪时期。

力量之龙因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屠龙勇士”所热衷的狩猎对象,其本身很难被塑造出复杂的故事来,所以在科幻作品中更多作为背景出现。

有智慧,有肉体——智慧之龙

当龙有了智慧,强悍的头脑加上充满力量的身体,就成了作弊一样的存在,由此创作出的科幻作品就大不一样了。

刘慈欣的《吞食者》描述了一种力量上远超人类文明的恐龙文明。文中,地球上的恐龙并未灭绝,而是开始了星际远征,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吞食星球,掠夺资源。为了保卫地球,人类与恐龙爆发了史诗般的悲壮战争。刘慈欣的另一部作品《白垩纪往事》中,则描述了恐龙文明与蚂蚁文明之间的战争。《远望》《化石猎人》和《异族》是罗伯特·索耶的“恐龍文明三部曲”,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巨行星卫星上的恐龙文明,在探索自身的史前历史及母星奥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在致命危机到来之前凭借科技逃出生天的故事。比较特别的是,里面写到了涉及多种不同形态恐龙的完整恐龙社会,当然其中只有唯一的一种具有智慧。这种设定甚至存在现实依据,比如人类作为唯一具有智慧的哺乳动物,也和其他哺乳动物生活在一起。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地球龙骨》里,科学家乘坐时间机器返回过去研究灭绝的恐龙,但实际上,科学家本身在未来也成了灭绝物种,被数亿年后生活着的恐龙后裔以类似的方式研究,形成了一种“ 套娃”的故事结构。

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龙”,也可算是智慧之龙,毕竟中国龙的形象实在深入人心,从古至今有无数人用文字和图画赋予了它形体。中国龙拥有智慧是因为在神话传说中,龙常作为法身或者化身出现,譬如《西游记》里的东海龙王、白龙马的本体“ 小白龙”等,无论形态如何变化,智慧都不曾丢失。

智慧之龙本质上更凸显的是智慧,龙只是外形。作家们在懒得设计未知生物的外形时,喜欢把龙的外壳套在不同于人类文明的异文明头上,虽说有点儿偷懒,但很有效果——毕竟龙的事儿一说都懂,一看都认识,比一个彻底陌生的新形象亲切、熟悉多了。

有智慧,无肉体——能量之龙

当龙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肉体的时候,一些超现实的空灵形象就出现了。

谢云宁在《梦绕地心》中就讲述了一个与地心火龙有关的故事。生活在地心的火龙,其躯体由液态金属构成,能承受6000摄氏度的高温,地核则是火龙所建立的城市,而地球的磁场也是由于它们的定向游动而产生的。李晋西的科幻小说《烛龙》中的龙被外星文明设计出来到地球当使者,虽然具有实体,但烛龙能喷出黄光摧毁山峰,其泪水和咆哮汇成巨浪,显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肉体。

除了火龙,科幻作家笔下还有其他形态的能量之龙。吕蒙在《吃天怪兽》里就描述了水龙、火龙飞舞的混战情形。斯科特·卡德在《外星屠异》中用“既冰冷又火热,既恐怖又美丽”来描述龙,也侧面体现了龙在能量方面的运用,而这是拥有普通肉体的龙无法办到的。

能量之龙是怎么出现的呢?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原型。飞旋向上的火苗、狂暴的龙卷风、海上龙卷风导致的水龙卷……都将一种类似龙形的动态的强大能量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地呈现出来。这些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可能为能量之龙的形象准备了充足的土壤。

寻龙

除了直接描写龙,还有许多科幻作品的关注点不在龙本身,而在“寻龙”——这其实很好理解,寻宝故事的关键常常也不在“ 宝”本身,而在寻的过程。

童恩正的《追踪恐龙的人》讲述了科学家在藏南地区的恶龙湖寻找恐龙,最终借助手电的强光让习惯黑暗的恐龙麻痹,顺利逃生的故事,这样的寻龙总体而言比较朴素。王晋康的《寻找中国龙》里,中学生龙崽和伙伴们在潜龙山发现了一善一恶两条中国龙,经过一番探索,终于发现了龙的生身之秘,相对来说曲折得多。最复杂的寻龙可能出现在韩松的《寻龙记》里。从中国找到外国,从天上找到水里,各种推理、各种曲折,只为追随线索寻得传说中龙的踪迹,最终却发现是一个被偷偷跟拍以制作寻龙电影的骗局。

恐怕除了龙之外,没有别的生物在小说中会被找得这么辛苦了。在捉迷藏的领域,龙是专业的。

至于勇者斗恶龙或者拯救公主式的屠龙故事,则顺理成章地成了寻龙的后续,被勇士顶着主角光环杀死,是各类作品中龙主要的死亡方式。

龙能被复活吗?

毫无疑问,有些“龙”是存在过的。不单存在,在历史上,还曾统治整个地球大陆,遍布世界各地的海量恐龙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人类的先祖作为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当时只能在恐龙的脚边委曲求全,在夹缝中艰难求生。2023年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其他动物中广泛存在的长寿基因,很可能正是在那个阶段被哺乳动物丢掉了,目的是为了以更短的寿命缩短代际更替时间,进而加快进化速度,更好应对严酷的环境,“ 以寿命换生存”。

至于恐龙的突然消失则是一个千古谜案。有假说认为是当时的植物进化出了花,“有花植物”中所带的生物碱对恐龙有毒害作用;也有假说认为是全球大规模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与影响导致恐龙的灭绝;目前比较流行的假说是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导致地球尘埃遮天蔽日,经年不散,恐龙生存环境恶化,食物锐减,在短时间内从地球上消失了。不管怎样,现在只有来自地下的巨大骨架,向我们述说着恐龙曾经的辉煌。在任何一家稍微大型的自然地质博物馆里,你都能看到这些远古巨兽的风姿。

虽已成化石,既然骨架尚在,龙能否被复活呢?

在许多科幻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利用恐龙DNA,通过生物工程的方式将之复活的桥段,这样的技术似乎都是现成的。《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杂志上有一篇程嘉梓的《复活的恐龙》,就讲述了在2亿年前的化石中发现有活性细胞核进而复活恐龙的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能奏效。核心原因在于DNA的自我破坏。DNA作为一种生物大分子,结构极端复杂,一个人体细胞中的DNA全部“抻开”长度可达2米。DNA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生物死亡后,其DNA的自我修复机制停止运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断裂、降解,碎成小段,失去原有的遗传功能。DNA毁损一半的“半衰期”根据保存条件的不同,从几百年到几十万年不等,这和恐龙时代终结时距今的6500 万年相比,实在太短了,复活恐龙的基础几乎不存在。

既然DNA走不通,科学家们还想到了一些别的办法。通过现有的化石证据,可以对恐龙的形态、部分生活习性进行推测。而现有生物中,存在某些与之类似的性状。虽然恐龙不存在了,但恐龙和现有生物毕竟有着共同的祖先,遗传物质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将各种合适的性状分别摘取出来,通过基因编辑和胚胎工程等方法,也许能拼凑出“ 人造恐龙”来。

還有一种可能,恐龙从来不曾灭绝——这并非是科幻故事。中华龙鸟和尾羽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某些恐龙拥有羽毛。孔子鸟化石进一步支持了鸟类是恐龙直系后裔的观点。换句话说,从进化分支的角度看,鸟类的祖先很可能由恐龙进化而来。如果这种进化路径成立,恐龙就从未灭绝,这些“恐龙的传人”就在我们身边,展翅翱翔于天际。

“中国龙”存在吗?

恐龙“ 复活”的事情清楚了,那么生活在传说中的“ 中国龙”真实存在吗?这点尚存疑问。

从龙的设定看,每个“零件”在生物界都能找到原型。《小龙人》主题歌里的“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就对这些“ 零件”进行了举例。除了犄角和尾巴,典型的龙的组成部分还包括鳞片、爪子,以及细长的身体结构。中国神话中也有长翅膀的“应龙”,那我们不妨把翅膀也考虑进来。这些部分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头完整的龙。

以现生生物为参照,我们不难发现,爪子和角是互斥的。头上的犄角是草食类哺乳动物的常见特征,而爪子则是肉食类动物的常见特征。一只每天淡定咀嚼青草的动物,不需要锋利的爪子,因为青草不会逃跑;而如果已经有了锋利的爪子,通常也就不再需要头上坚硬的角作为防身武器。类似的冲突还有鳞片与飞行——鳞片相当于保护身体不受攻击的“重装甲”,对适于空中飞行的生物而言,过于笨重,且在空中没有过度保护的必要。所以,这种基于现有生物“零件”之间的拼凑结果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并不实用,艺术性要大于科学性。

于是,如果不经人为干预,自然进化出的“中国龙”比较可能出现的外形,接近于带爪子的朴素的大蛇。相比我们熟悉的叱咤云端的龙,可就差得太远了!

当然,如果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是有一定可能强行将一些“零件”拼凑到一起,形成人工制造的“中国龙”的。也许到下个龙年的时候,这样的“ 人工中国龙”就能实现!

[ 责任编辑:杨竞]

猜你喜欢
科幻恐龙智慧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