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 张元凤 陈倩莹 王紫玉
[摘要] 木偶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广西非遗木偶戏中进行推广,有着重要价值。基于对广西非遗木偶戏和广西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阐释广西非遗木偶戏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在红色文化视域下广西非遗木偶戏的推广路径。
[关 键 词] 广西木偶戏;红色文化;推广
刻木为偶,操偶做戏。广西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有它的身影,随着时代变迁,这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正式开始它的涅槃之路。我们站在广西红色文化的角度,与传统的广西木偶戏再次相遇。
一、广西非遗木偶戏简介
(一)广西木偶戏起源
据《列子·汤问》[1]记载,推断在汉代就已有类似人形、可操控演绎舞蹈的“木偶”,这被视为我国历史上迄今有据可考的最早木偶。“木偶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墓葬中的人俑,经历了从陶俑、土俑、木俑直到制作成可以活动的歌舞人偶。”[2]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开始盛行,与国粹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广西木偶戏对木偶角色的分类为旦、生、净、末、丑、杂六大类。木偶戏分为多个流派,有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戏、杖头木偶戏、铁线木偶戏等,广西木偶戏以杖头木偶戏为主。
杖头木偶戏又称托棍木偶戏,木偶的头部、手部由木头精心雕刻而成,有不同的表情、动作,契合不同木偶的人物形象。木偶的身子没有实体,一根粗而长的木头连接头部,视为主杆,两根较主杆细短的侧杆连接手部,主侧杆藏匿于木偶宽大的衣服之下不易被观众发现。杖头木偶戏表演时,木偶演员操纵木偶的主侧杆,木偶的嘴、眼即可活动演绎剧情。
广西的杖头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剧本,演员根据先前列好的提纲采用粤剧唱腔进行演唱,其中掺杂广西各地的方言,木偶演员根据所唱内容操纵木偶。独特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内容,配合活灵活现的木偶表演,使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广西木偶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木偶戏被郑重传承的开始。广西木偶戏也在以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2016年,山口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广西红色文化
(一)广西红色文化简介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3]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广西的红色文化从1925年梧州建立党支部开始书写。
守护广西的和平与安全,对保证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广西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如韦拔群、雷经天、陈光礼、薛经辉等,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光辉事迹构成了一幅幅广西红色文化的历史画卷,值得我们铭记。
大型纪录片《红色传奇》,讲述了广西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笔者项目研究的广西斜阳岛红色文化,在《红色传奇》第二季名为《浴血斜阳》的纪录片中进行宣传教育。
(二)广西非遗木偶戏与红色文化相遇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4]在广西木偶戏的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的木偶剧。
诸如广西木偶剧团创作演出的木偶剧《红军标语》《鸡毛信》、木偶话剧《小八路》、木偶小歌剧《小红哨》等都是观众反响大、流传范围广的红色剧目。在这一基础上,将自治区政府推崇的广西红色文化融入广西本土的非遗木偶戏中,亦是可行之举。将见证祖国强盛的红色文化和凝聚祖国文化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既弘扬了广西的红色文化,又宣传了令人骄傲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感受木偶戏魅力的同时聆听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缅怀革命先辈。
三、广西非遗木偶戏的发展困境
(一)木偶制作工艺繁杂
广西木偶戏中木偶的核心是头部,从设计到模型制作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其中不乏泥塑、翻模、上腻子等多道复杂工序,雕刻、描绘、上色、做发型都需要专业的师傅亲力亲为。每个木偶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所穿服饰也是专门设计的,在市场上很难买到合适木偶的衣服,需要专业的师傅一针一线缝制。为实现灵活地操控木偶,木偶全身布满了机关,木偶制作师傅要会设计、安装机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致木偶的制作周期长、人力成本高。
“新材料、新工艺的日新月异,纸、塑料、树脂、橡胶等各种材料都可为木偶制作所用”[5],木偶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在不断改良,但依旧改变不了繁杂的制作程序,新材料的投入使木偶的制作成本不降反升。
(二)传承人培养困难
1.对木偶演员素质要求高。广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小芳表示,成为木偶戏演员是十分辛苦的,“学习木偶剧,先是基本功,三年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够保留他们传承的精华”[6]。木偶戏是综合型艺术,传承人需要多才多艺,掌握声乐、台词、舞蹈、戏曲、表演等多个门类艺术,且每一门艺术都要达到精通的水平。这对木偶戏传承人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对于表演专业的科班生来说都难以达到。
2.操纵木偶困难。学习广西非遗木偶戏表演,首先要学会托举木偶。杖头木偶戏一只木偶的重量在5~20斤,木偶戏演员在演绎时需长时间托举木偶,在操控木偶做各种动作的同时还得保证自身仪态,这十分考验演员的臂力和耐力,不少木偶戏演员因此患上了“职业病”。
3.传承人年龄居高。广西非遗木偶戏通过拜师学艺传承,其中传承人平均年龄居高,受身体条件限制难以胜任教授任务,因此培养的传承人也有限。“年轻人会选择到外打工,而不是继承传统技艺,这对民间木偶艺术团体冲击很大。当下的民间团体从业人员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后继无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技艺随时面临失传。”[7]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凭借老一辈传承人“挑大梁”的广西非遗木偶戏难以再现昔日辉煌。
4.传承人留不住。木偶戏传承人在学习木偶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技艺学习上的困难,还要经受心理上的考验。相比众多高薪、轻松的工作,传统的木偶戏表演难以吸引年轻人,“收入低、基础保障不足、发展空间不够也使得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留不住,时机成熟便往其他平台外流”[7]。培养一位木偶戏传承人实属不易,留不住传承人更令人痛惜。
(三)市场需求低迷
1.木偶剧团知名度低。广西木偶戏以民间艺术团体演出的形式为主。众多广西木偶戏剧团中只有广西木偶剧团背后有企业支撑,在广西南宁有固定的剧院进行卖座演出,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其余民间艺术团体散布在广西各个地区发展,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数量庞大但知名度低。
2.木偶運输不便。木偶大而重,运输过程中易造成磕碰损坏,运输成本高,不适合长途搬运。这就限制了木偶戏的演出场地,广西木偶戏民间艺术团体大多只在当地进行小范围演出。
3.受众少。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改变,新兴文化潮流冲击着传统的木偶戏剧形式。话剧、电影、脱口秀、演唱会等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瓜分着线下的演出市场。再者,如今网络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更快捷的线上娱乐方式,受演出场地限制的传统木偶戏不再是人们娱乐的首选。山口杖头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耀文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看不懂木偶戏也没耐心看完。”[8]身居“快”时代,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去欣赏节奏缓慢而悠长的木偶戏,木偶戏的受众越来越少。
(四)演绎形式及内容与时代脱节
广西传统的木偶戏在演绎时采用粤剧唱腔夹杂本地方言的形式,如果观众不会说本地方言,不懂粤剧唱腔,就难以听懂广西木偶戏,产生语言上的交流障碍,只可凭借木偶的动作揣摩戏剧内容,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对广西木偶戏的兴趣。
民间艺术团体还保留着最初的演绎习惯,只列内容大纲,没有固定的演出剧本,在保留灵活性的同时也具有主观随意性,同一个故事却有着不同的细节,给观众带来记忆困扰,不利于内容传播。演绎内容或为《白蛇传》《西游记》等经典剧目,或为地方性小人物的故事,前者观众喜闻乐见却难出新意,后者不具有典型性。民间艺术团体演出以老剧目为主,在内容上缺乏创新,在创作上没有聚焦社会热点,与时代发展脱节。
四、广西非遗木偶戏在红色文化视域下的推广路径
(一)顺应政策导向
自木偶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自治区政府对广西木偶戏便积极开展调研,出台政策对其进行保护。与广西木偶剧团的负责人交流时,负责人表示,广西木偶戏要想再现昔日辉煌,跟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紧密相关,我们一定要顺应政策方针去传承,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发展木偶戏。
红色文化一直是政府力推的主流文化,广西木偶剧团看到了这个关键点,改编制作红色木偶剧,联合政府进行宣传,如广西木偶剧团创作的红色木偶话剧《小八路》大获成功。因此,木偶戏传承要顺应政策导向,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更好地传承木偶戏。
(二)拓宽传承与推广渠道
广西木偶戏主要进行线下演出活动,线下演出突破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受众群体。北海市文化旅游局表示,曾经在当地随处可见的木偶戏演出如今并不多见,一般受邀约做公益性演出,知道的只有附近居民,观众也不多。可见仅在线下演出已经不适合当下趋势,只维持线下演出,木偶戏难复盛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广西木偶戏传承人也尝试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演出红色木偶戏剧目,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观看人数稀少。对于广西木偶戏的发展渠道,我们可以参考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戏,泉州开通了泉州提线木偶戏公众号,公众号会定期发布演出动向,较为新奇的是开设了“云上展播”板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剧目观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制约。
广西木偶戏传承人可以抓住建军节、建党节等红色节日进行线下演出,宣传广西的木偶戏及红色文化,开通网络直播,将演出视频投稿至各大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造势。
(三)注重传承人队伍建设
一项手艺要想长久地传承下去,需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广西非遗木偶戏老一辈传承人要积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培养传承人传承手艺的同时也要培养传承人与时俱进的能力。新一代传承人不仅要掌握“包装”广西非遗木偶戏的方式方法,打造吸引外界关注的非遗木偶戏形象,使传统木偶戏“年轻化”,更需要学习新媒体知识,运营相关的公众号,联合其他媒体平台宣传,以提高广西非遗木偶戏的知名度。
陈耀文表示,微薄的收入让年轻人对木偶戏这门技艺提不起兴趣[8]。留住传承人,需完善福利待遇,保障传承人的权益。
兴趣是传承之路的开始,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同时,也要培养木偶戏爱好者。传承人在能力范围内开展公益性演出,保持广西木偶戏热度,吸引同类型非遗传承者交流学习。对于来访的木偶戏爱好者,秉持来者即是客的态度,知无不言,打破传承方式上的壁垒,在爱好者的心里播下种子,无心插柳,柳却成荫。
(四)推陈出新传承内容
改变地方方言,尝试采用规范的普通话,树立文化自信,广西非遗木偶戏长达百年的发展、传承,就是因为其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们。只运用广西的地方方言演绎,会在一定程度上将潜在的木偶戏爱好者拒之门外,所以可以尝试采用全国通用的规范普通话演唱,并保留一定原汁原味的广西方言,确保观众在听得懂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广西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保证经典剧目演出的同时,广西木偶戏应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推陈出新,撰写新剧本,传唱新故事。
广西木棍戏可以尝试与其他形式的剧种进行结合创新。如广西儿童剧院将木偶戏融入儿童剧当中,既有儿童剧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欢乐轻快的节奏,又有鲜明的木偶人物形象,讲述了深刻的道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也间接地宣传了广西非遗木偶戏。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于形式的一成不变,而在于内涵的亘古不衰,在保留广西非遗木偶戏精华的同时,传承人要勇于迎合时代需求进行形式创新。
五、结束语
木偶戏自汉代起源,已有千年的历史,广西本土的木偶戏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魅力。红色文化是广西非遗木偶戏的一部分,发掘红色文化在木偶戏中的巨大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广西非遗木偶戏能走上更广阔的舞台,重新成为时代的宠儿。
参考文献:
[1]唐敬杲选注.列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2]邰高娣. 木偶[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9.
[3]刘开源. 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故事的传播路径探析 [J].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8):198-205.
[4]毛德达.浙江江山:激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55-56.
[5]陈佑.在继承中寻求突破:广东木偶制作的传统继承与改革创新[J].南国红豆,2009(4):78-79.
[6]韦新琳. 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人生盛世开:走进广西木偶剧团艺人从艺心路历程 [J]. 戏剧之家, 2017(17):45.
[7]韦兆杰. 浅谈广西木偶艺术传承与发展 [J]. 大众科技,2018,20(6):142-144.
[8]翟坚求.山口木偶戏:传统戏剧的坚守[N].北海日报,2019.
作者简介:
林倩(2002—),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民俗学。
作者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