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沧桑

2024-04-12 08:41朱白丹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3期
关键词:月湖钟子期张居正

朱白丹

良知王家涉

明朝首辅张居正比国子监祭酒萧良有年长24岁。一个是湖北荆州人,一个是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人,放到省级层面,二人就是老乡,都给明神宗朱翊钧当差。只不过张居正是首辅,地位挨到天花板了,皇帝年幼时,大政方针都由张居正制定。如果张居正起歪心,培植亲信,自己坐上皇帝交椅也是可能的。但张居正是忠臣,绝对不会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

国子监祭酒呢,相当于教育部负责高考的官员,跟首辅大臣相比,级别差一大截。论职务,张居正是萧良有的领导。按说有这么多层关系,俩人能够和平相处,事实却是俩人在共事时不太和谐,互不来往。

张居正位高权重,身边自然不缺溜须拍马的,太监冯保就算一个。某年,萧良有参加会试,一举夺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状元非他莫属。偏偏张居正的公子张懋修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设想一下,让一介草民夺得状元,首辅大臣的公子却屈居第二,这让领导情何以堪?于是,深谙官场法则的冯保精心谋划,成功将张居正的公子运作为状元,萧良有为第二名。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萧良有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状元被人家顶了包,也没办法,只有干瞪眼。张居正也不笨,知道状元是怎么来的,水平有几斤几两,可悲的是他没有制止,竟然默认了。冯保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帮倒忙,害了领导。张居正日后遭到皇帝清算,偷换状元这档子事成了一大罪状。

萧良有原本是尊重、敬佩张居正的,自从冯保将张居正公子运作为状元且张居正未加制止后,萧良有开始对张居正敬而远之了。

张居正,正史中的形象很正面,勤勉,惜才。鉴于萧良有的才能,张居正找人捎话给他,让他跟着自己干。因张公子顶包之事,萧良有婉言谢绝。

朝廷重臣严嵩与徐阶是死对头,水火不容。最终,徐阶胜出,严嵩被拍熄火。在他们二人明争暗斗时,张居正两边都不得罪,跟俩人都蛮合得来。张居正深得太后和皇帝信任,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中比较著名的是“一条鞭法”“考成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把各地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打捆,合理征收劳役,堵塞税收漏洞。此举使朝廷的库银一下就增加几百万两,百姓的税负又得以减轻。这项改革措施,让国家创收,让老百姓得利,显然牺牲的是有钱人的利益。那些王公贵族、地主对张居正不恨得咬牙切齿?所谓“考成法”,类似于今天的考勤,考勤表一式3份,由本人、单位和上级分别记录,相互监督制约。考勤对得上好说,对不上就要核查,看是哪里出了问题,若是单位和上级记录有误,则予以更正:若是本人弄虚作假,就要问责,让官员不敢懒政。总之,“万历新政”促进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别以为在皇帝身边工作就很风光,别忘了还有“伴君如伴虎”这一说。张居正尽管为朝廷做了不少事,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小皇帝。皇帝年幼时,想搞一次灯火晚会热闹热闹,可张居正就是不让搞,讲了一通大道理,核心意思是让皇帝过紧日子,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防汛抗旱需要花钱,边疆打仗需要花钱,不节省开支怎么行呢?这哪里是大臣跟皇帝说话,分明是老子跟儿子唠嗑。小皇帝表面上虽然答应了,但心里很不爽。

实事求是地说,张居正完全是为朝廷节约,避免浪费,也是为了树立皇帝节俭、亲民的形象。但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天下可是人家朱翊钧的,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与你何干。果然,明神宗朱翊钧亲政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抄了张居正的家。在古代,想整一个人还不容易?整人的“理由”一抓一大把。万历皇帝下旨将所赐张居正玺书、四代诰命悉数收回,亲属发配边疆。

墙倒众人推,萧良有完全可以公报私仇,出一口恶气。以萧良有的状元被张居正的公子顶包这事儿来说,萧良有选择跟大臣们一样落井下石,外人可以理解,且无话可说。即便不落井下石,保持沉默也是一个选项。如果这样,那就不是善良的萧良有了。

萧良有逢人就公开宣讲张居正的功绩,上奏皇帝,为张居正喊冤。毕竟张居正功劳摆在那儿,没有把人得罪干净,形势开始反转,舆论的天平对张居正越来越有利,万历皇帝对其收手。从萧良有对待张居正这事可以看出,衡量一个人的人品怎样,要在关键时候才看得出来。别看一些人平时在一起吃吃喝喝,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酒肉朋友,你一旦有事,这些人跑得比兔子还快。交朋友要交萧良有这样的人。

但是,一个人再会为人,再怎么小心翼翼,你太有才就是“问题”,别人就不舒服。这不,有人上奏皇帝,说萧良有有野心。皇帝并没有追究,倒是萧良有觉得官场险恶,把张居正的下场一想,觉得当官很没意思,便炒了皇帝鱿鱼,回汉阳县养老了。

回到故土的萧良有,原先忙忙碌碌,突然闲下来,有点不适应,就天天去王家涉钓鱼。钓鱼不是为了吃鱼,主要是打发时间。他也常常思考,大明王朝忠奸不分,被人取而代之是迟早的事。果不其然,之后只经历了万昌、天启两代,崇祯就被李自成撵出了紫禁城。当然,这一局面萧良有没有看到。

在王家涉湖边,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总能看到有个戴草帽钓鱼的老人,不用猜,那准是萧良有。

后襄河杨柳摇曳生姿

明明是湖,却叫河——后襄河,江城武汉166个湖泊之一。

武汉东湖边有湖北省博物馆,我陪客人去过若干次,很有看头。只说两件镇馆之宝就让人目瞪口呆:一是“越王勾践剑”。铸工精湛,历经千年沧桑,仍寒光闪闪,上铸篆书“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二是“曾侯乙编钟”。编钟出自随州,随州出过皇帝杨坚。编钟由65件青銅编钟组成庞大乐器,音域跨5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称为稀世珍宝。后襄河湖边也有武汉博物馆,为创作长篇文化散文《沧桑百湖》,我专程去过。毕竟只是武汉一地的文物,武汉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全省顶尖文物相比,要稍逊一筹,却也不乏精品,如商兽面纹十字孔瓮、东汉神兽镜等。

如此看来,博物馆是不能离开水的,离了水的博物馆就少了厚重;湖泊也是离不开博物馆的,离开了博物馆的湖泊,就少了文化气息。后襄河有武汉博物馆作支撑,文化气息就浓,浓得能拧出水来。

后襄河的风景不错,无论是水还是树,无论是草还是花,美不胜收。印象深刻的,是湖边栽有许多杨柳,沿着湖泊的走势,蜿蜒布局。那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树种,伟岸而不失妖娆,亭亭玉立。有了树,就引来了鸟儿叽叽喳喳,就有了生气。我曾经在某地大街上看到过杨柳,记不清是哪座城市了,虽然是一样的树,一样的叶,给人的感觉却是怪怪的,没有生机,没有灵魂,就琢磨着少了点什么。到了后襄河边才弄明白,原来是缺水。似乎,杨柳天生就是为湖泊、河道生长的,湖泊、河道天生就需要杨柳来陪衬。杨柳配湖泊,湖泊配杨柳,那是天下绝配。

杨柳,《百家姓》中的两个姓氏。杨柳树原先并不姓杨,姓柳。“柳树”易名“杨柳”与隋朝一个叫杨广的皇帝有关。杨广上任伊始,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与后来不理朝政、吃喝玩乐、声色犬马、荒淫无度的他判若两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广的第一把火就是凿通永济渠、通济渠,修建京杭大运河。抓经济、修运河原本不错,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惜好事没有办好。由于宣传不到位,滥用民力,天怒人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被他的表兄李渊端了锅,改了朝换了代,那是后话。

某天,大臣、文学家、书法家虞世基上奏皇帝杨广,奏请在堤岸栽种柳树,既是风景,又能护坡,一举两得。后人说隋炀帝杨广是暴君、昏君,但植树造林却不糊涂,知道植树造林有益无害,当即准奏,并提着锹把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在皇宫里待久了,批不完的奏折、议不完的朝事,头昏脑涨,浑身酸疼。出宫植树,享受阳光,享受自然,心旷神怡。杨广一时兴起,赐柳树姓杨,享受皇姓待遇,从此柳树便称作“杨柳”。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对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从不挑三拣四,随便往哪里一插,就能生根发芽,哪怕做成打杵也能成活,特别喜爱岸边水旁。加上形象好,枝条柔软绵长,婀娜垂地,随风款款轻摆,现千种风姿,展万种风情,人见人爱,历代文人墨客宠爱有加。因“柳”“留”同音,古代文人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杨广表兄李渊主政后的唐朝最为盛行,诗人们留下了大量精品诗文,白居易写过《杨柳枝》,杜甫更写过脍炙人口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好懂:两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呜叫,一行白鹭在天空飞翔。凭窗望去,西山雪景好像是镶嵌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意境也颇为优美: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营造出清新轻松的氛围。

在后襄河湖泊,不知是因为下雨还是别的缘故,我暂未看见黄鹂、白鹭,仅看见

只不知名的水乌在水中孤独地划行。不过不要紧,后襄河公园遍布杨柳、石头、棕树、水草,充满野趣,这里是乌儿的天堂。如此好的水、如此好的树,何愁乌儿们不来?

一定会来的。

美哉,月湖

每次从武昌乘坐汽车去汉口,都要路经月湖,我往返了无数次,却从未用正眼看它。月湖在古琴台边,或者说古琴台在月湖湖畔。月湖,顾名思义,形似月亮,月亮落在湖中,恋人们在湖边漫步、赏月,浪漫得不能再浪漫。想象中的月湖,一定美得让人窒息。而当我从1路电车下来时,眼前的“月湖”却令我大失所望,一个比足球场还窄、还小的湖泊横卧在一旁。称它是湖泊,真有些勉强,纯粹就是一小水荡子。

这里是武昌、汉阳、汉口交会之地,有若干趟公交车在古琴台车站停靠,或许是看多了江城武汉的大美湖泊,看花眼了吧,一般的湖泊根本提不起兴趣;又或许是生活节奏加快,有诸多事情等着去做吧,反正脚步匆匆的人们都懒得瞅它一眼。

月湖呈长方形,本就不大,还干涸了约三分之一,裸露出半塘枯枝败叶。若以人来类比,是那种容易被记错、歪瓜裂枣的粗俗之人。我沿着湖边走了一段,顿觉索然无味,无趣得很,遂向人打听怎么去古琴台。经路人指点,横过马路,又见一湖泊,眼前顿时一亮,心头也随之一颤:“这里是月湖?先前看到的湖泊难道不是月湖?”月湖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就是月湖,古琴台公交车站边的小塘只是月湖的一部分,算作子湖。哦,我算明白了,眼前的月湖,如果说是我们宜昌人说的正屋,先前看到的月湖那就是一偏厦。

月湖古时不叫月湖,叫“却月湖”,很诗意的一个名字。据史料记载,东汉戴监军在鲁山(今武汉市龟山)筑“却月城”,形如却月,故名。月湖也就得名却月湖。古月湖由东月湖、西月湖和汤月湖等部分组成,是现在月湖的6倍多。但世事沧桑,东月湖(全部)、汤月湖(部分)早已随风而去,现在的月湖即为西月湖,湖也不是月形而成牛形。靠近古琴台公交车站的“偏厦”,恰似牛的尾巴;牛蹄处,古琴台给月湖发力,月湖给古琴台生辉,相得益彰。周围四旁砌石立岸,垂柳居多,绕湖一周,下垂的柳条,像滚落的瀑布,砸向湖中。古琴台时有琴声传来,这边的鸟儿、青蛙跟着鸣唱,还有小桥、静水、荷叶,一片诗情画意。远处的琴台大剧院气势恢宏,据说,规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人在龟山下、古琴台、月湖边,一边聆听高山流水,一边观赏那山、那水、那景,真的很享受。

我是先知道电影《知音》,后知道古琴台的。20世纪80年代看过一部叫《知音》的电影,剧情忘光了,但男女主演還记得。男主角叫王心刚,女主角叫张瑜,都是当时的影星,红透了半边天。

电影《知音》有个主题歌,这部片子看的人少,但歌还有人唱。原唱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她的咬字、行腔、气声处理十分到位。歌曲《知音》经久不衰,以至于音乐响起,人们就摇头晃脑、手打着节拍哼唱起来: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如泣如诉

如悲啼

叹的是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声声如颂如歌

如赞礼

赞的是

将军拨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知音》片名、主题歌名、歌词中的“高山流水”,都来自琴台。古琴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后多次重修,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

相传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大师俞伯牙先生路经汉阳,夜泊江岸。当晚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引来樵夫钟子期。《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是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琴艺了得,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想著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浩瀚的江河!”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就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什么,所谓知音是也。

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湖北荆州人,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著名音乐人、作曲家。钟子期,湖北汉阳人,是一个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通俗地说,就是以砍柴卖柴为生的人。不过,钟子期原是楚国贵族,他不愿为官,与好友隐居山里,结草为庐,才以打鱼、砍柴为生的,要不,他的音乐天赋咋这么高呢。俩人地位悬殊,却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遂拜交为挚友,约定来年再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不料子期已不幸病故。钟子期去世后,其族人移居此地,形成村落,名“钟家村”。钟子期葬于马鞍山下,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弹奏《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因失去知音而倍感孤寂,伤心欲绝,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永不弹琴!作为一名毕生热爱音乐、为音乐献身的大师,如果不是因痛失知音而伤感到极致,怎么会下此决心呢?

放到今天,张之洞绝对是一个招商引资的能人,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公务员。一个河北人,不远千里,来到湖北,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建了许多厂,办了许多学校(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备学堂)。为了纪念他,武昌有条路就叫“张之洞路”,在阅马场附近。

张之洞在湖北担任的职务是“湖广总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清政府的“省长”不叫“省长”,叫“巡抚”,湖广总督管湖北、湖南两个省,因此权力比省长大。他在担任湖广总督时,在汉阳建立了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汉阳铁厂、钢药厂、湖北枪炮厂等实业,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不过,“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这些企业名称有点意思,既不叫“公司”也不叫“厂”,叫“局”,“局长”比“经理”“厂长”听着顺耳。

汉阳兵工厂坐落在龟山脚下月湖湖畔,厂址设在这里,倒不是因为这里是什么风水宝地——张之洞才懒得找风水先生算卦。相反,建厂和生产过程很不顺利。先是制枪厂不慎弓发大火,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差点导致兵工厂黄了;后是兵工厂发生爆炸,包括兵工学家徐建寅在内的16名员工全部以身殉职。选址月湖湖畔,主要还是考虑水陆交通畅达,更重要的是湖北大冶产铁,图个方便,省点运费。

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步枪,因厂址地处汉阳,俗称“汉阳造”。该步枪即便在当时也并不先进,原型为外国1888式,存在装弹和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是外国的淘汰货。清政府却把它当成宝,不惜花巨资购买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但不管怎样,总算有了自己的兵工厂,加之后来对枪械、刺刀等进行了技术改造,就更具有本土特色了。“汉阳造”在国内存在了将近50年。

现在来看“汉阳造”,那就是一烧火棍。但就其影响力而言,中国兵器史、战争史均绕不开“汉阳造”,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月湖钟子期张居正
伯牙鼓琴
月湖书生徐时栋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何谓“知音”
宁波月湖
磨砺是一笔财富
张居正宽待对手
高山流水
静月湖秋夜观(外两篇)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