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启中华: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

2024-04-12 08:41:53彭志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洪水黄河

彭志

经过石器时代长久的积淀之后,黄河文明在夏、商、周三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很大进步。黄河文明在夏、商、周三代取得的进步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铜器、铁器工具制作技艺的革新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流域农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第二,大江大河与先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江河丰沛的水资源具有日常饮水、灌溉用水、水路航运等诸多功能;另一方面,不受约束的江河较易导致滔天洪水,对先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在与江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先民采取了有效的治河举措,并凝练出了弥足珍贵的治河方略和治水思想。第三,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文字在黄河流域出现,有利于生产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思想艺术方面产生了影响后世的著作。

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统治区域皆是黄河流域,此时期黄河文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从这个层面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肇启之域,夏、商、周三代的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

夏朝是以氏族为核心发展而成的国家,尚具有部落联盟的性质,都城有阳城、斟鄩、安邑等地,活动中心区大致位于今河南嵩山一带及伊河、洛河流域。夏朝历时471年。商朝是具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王朝,国都迁移频繁,至盘庚迁殷后方才稳定下来。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商朝的势力范围“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其核心控制区域主要是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商朝历时554年,可分先商、早商、晚商三个大的阶段。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两者以镐京陷落及周平王东迁为分界点,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再分成春秋、战国两个时段。周朝推行具有封邦建国性质的分封制,周王被尊为“天下共主”。周朝的疆域颇为广袤,北至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的霍山一带,东至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周朝历时790年。

历史上,夏、商、周三个王朝被合称为三代,三代具有不少共性,其中之一便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都位于黄河流域。在夏、商、周三代1800余年的时段里,黄河流域的文明迎来了大发展,突出表现便是青铜器、铁器的出现,并引发了农业、手工业质的飞跃。

根据二里头文化遗址及其他考古发现来看,夏朝的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角器和蚌器也在使用。耕种翻土时所用工具主要有石铲、石锛、石耜和骨耜,割除杂草时所用工具主要有石锄、蚌锄,收割粮食时所用工具主要有石镰、骨镰,谷物脱粒时则会用到石磨棒。农业生产阶段的不断细化及每个阶段里使用不同的农具,表明彼时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发展至熟荒耕作,锄耕、耜耕的出现及推广,是夏朝农业生产取得进步的重要证据。收获的粮食在满足了日常食用之后,还会用于酿酒。相传,禹臣仪狄曾酿造过酒,而到了少康时期,已可酿出秫酒。手工业方面,夏朝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制陶上广泛采用了快轮制造技术。器型种类丰富,包括炊器、饮器、食器、盛储器等多种;器物花纹多用篮纹、方格纹、绳纹等,还有镂刻工艺;陶器的造型、质量均有较大发展。传世文献曾记载过禹铸九鼎及昆吾铸鼎,辅之以考古文物,特别是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青铜材质的刀、锥、锛、凿、镞、戈、爵,应可说明夏朝已开始进入青铜时代。此外,麻布等纺织品在夏朝时也已出现,《夏小正》记载了夏朝人从蓝草里提取靛蓝并在织物上染色。《左传》记载,车子是由夏初車正奚仲发明。诸如以上种种出土遗存及传世文献记载,皆表明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活动中心的夏朝相较于石器时代,农业及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商、周两朝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之一是青铜文化的灿烂炽盛,其是生产力发展到崭新阶段的重要表现。从现有考古挖掘出的文物来看,商、周青铜器主要可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礼器,即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丧葬等重要礼仪活动时所使用的器物,可分成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6种,如鼎、鬲、簋、敦、豆、盂、觚、壶、尊、觥等。礼器形制代表着其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及权力。第二类是兵器,如戈、矛、戟、刀、钺、匕、剑等。兵器以青铜为材质制作,改变了战争的层次和规模,推动了不同区域不断走向融合。第三类是生产工具,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如耒、耜、锛、铲、锄、锸、斧、镰、锯、凿等,提高了生产力并促进了社会发展。除了上述三类之外,青铜器还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用具、货币、车马器及度量衡器具等。可以说,青铜器已进入了商、周两朝生产生活及精神表达的各个方面。在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上,多用泥范铸造,并能有效地调整铜、锡、铅的配比。青铜铸造作坊规模较为宏大,如安阳殷墟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洛阳北部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工艺上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妇好鹗尊、大盂鼎、毛公鼎等皆是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铁器的使用应可上溯至商朝,较具代表性的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铁刃铜钺,工艺上是陨铁经反复锻打加工而成。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范围得以扩大,被用于制作农具和日常器物,技术上也由陨铁锻造发展为人工冶铁。技术革新推动了铁器向民众的普及,如齐国的织者会用到针、刀,耕者会用到耒、耜、铫,木匠会用到斤、锯、凿。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战国七雄皆有较具规模的冶铁业,出土的大量铁制的锸、铲、镰、锄等农具及矛、剑、戟等兵器可为证据。青铜器、铁器在以黄河流域为统治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推广应用,无疑推动了彼时农业、手工业的较大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大江大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自身却具有双面属性:一方面,江河可为生活在其周边区域的人类提供日常饮水、灌溉用水、水路航运的便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另一方面,江河的储水量一旦超过堤坝的临界线,溃坝产生的恶劣后果便不堪设想,一片汪洋泽国里民众流离失所。具体到黄河来说,在先民的记忆之中,最可怖的便是滔天洪水了,《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吕氏春秋·爱类篇》载:“古者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尽皆灭之,名日鸿水。”奔腾不息的洪水所向披靡,就连占有地形优势的丘陵高地也难以避免被洪水淹没。《孟子·滕文公上》载:“尧之时,天下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描绘了洪水过后民众惨遭灭顶,以及杂草丛生、野兽猖獗的凄惨景象。古往今来,黄河决堤的记载不断见于各类典籍,其中较早的是战国魏襄王十年(前309年)十月连续多日滂沱大雨后,黄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处溃堤,庄稼、庐舍、人畜俱遭洪水劫难,汪洋泽国,尸横遍野,魏国颓败的经济在多年休养生息后方从这次大洪水劫难中走出。

与黄河水患相伴相生的便是治水,夏朝的建立与鲧禹治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洪水不断发生,鲧以水来土挡的方法治水,水害愈发严重;禹则采用分疏九河的方式治水,成功解决了洪灾问题。相传正是因为禹卓越的治水功绩,才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其后,禹把帝位传至启,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鲧禹治水之后,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夏朝少康时期商侯冥曾治河20余年,“冥勤其官而水死”,冥因治河而以身殉职,令人崇敬。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保障本国利益,沿着黄河竞相修筑堤坝,以防范黄河水患。《管子·度地》记载:“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可视作彼时盛行沿河筑堤风气的反映。

夏、商、周三代治理黄河的举措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是筑堤治水。诸如共工氏“壅防百川,堕高堙庳”、鲧“障洪水”及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商王修筑堤防治河的记载皆可归于此类,即使用夯筑的方法建造堤坝防治洪水。第二类是分流治水。即不用堵而以分泄以杀水势的方式治水。相传禹首先采用了这种方式治水,“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入江”便是禹分泄治水思想的集中体现。第三类是蓄洪治水。即通过蓄洪的方式减轻洪水对江河干流的影响,《汉书·沟洫志》中记载的“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使用低洼地带或水域沼泽作为大河的蓄洪区,可有力地减轻主干河流的防洪压力。第四类是人工改道。黄河历来以善淤闻名,泥沙大量淤积抬高河床,对两岸的民众是巨大威胁,为了降低风险,为黄河建立新的河道是治水的方法之一,一定时间内可减轻黄河水患的发生频次。除此之外,治理黄河的举措还有以水攻沙、上拦下排等方式,许多时候更是综合利用多种措施应对黄河水患。

在治河工程技术上,夏、商、周三代的不少文献都有记载,如《周礼·考工记》载:“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凡为防,广与崇方,其杀参分去一。大防外杀……”强调地势在修筑堤防时的重要意义,以及堤身设计时的技术特性;另如《管子·度地》载:“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州大夫将之,唯毋后时……”记载了先民积累薪柴以抵御洪水的埽工技艺。

夏、商、周三代治理黄河水患的具体措施反映了先民的一些朴素思想,比较重要的有五行相克、天人感应及人定胜天等。

在古人看来,金、木、水、火、土5种自然物质相互克制、相互制胜,是古代思想家用来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系统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自然构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到治水思想,至迟在西周时已出现,《尚书·洪范》载:“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敦。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上引文字系殷臣箕子在回答周武王提问时的话语,以鲧、禹两人采用不同的治水方式突显顺应水之性、水之势的重要性,与五行相克思想相合。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着神秘联系和相互作用,反映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则是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和互动性。《周易》古经里存留有关涉洪水的涣卦,爻辞中有“涣奔其机”“涣其躬”“涣其群”“涣有丘”“涣汗其大号,涣王居”,分别指向了洪水将会导致冲毁房屋、淹没高地的恶果。除了《周易》中卜卦占问“利涉大川”“不可涉大川”之外,先民还用祭祀的方式向河神祈求消灾。《左传》记载了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时,王子朝曾以成周宝珪沉入河水之中,借以向河神祈福。此外,甲骨卜辞中还有“沉五牛”的记载。

人定胜天,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力量能够战胜自然,《荀子·天论》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生而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应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降低包括洪水在内的各类灾害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之中,文字的出现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承载着文化、思想和历史。甲骨文、金文在黄河流域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其用笔、结字、章法颇为考究。商代前期的甲骨文遗存多发掘于郑州商城,商代后期的则多见于安阳殷墟。截至目前,甲骨文总计约15万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已被学者辨认的字约占三分之一。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商代王室贵族的方方面面,诸如祭祀、收成、征伐、气候、田猎、病患、生育等。枚举两例,以见其概貌:如子其射卜甲属于田猎卜辞,占卜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子去打猎是否能够顺利;又如岁祭卜甲属于祭祀卜辞,记载了在癸卯、乙巳、甲辰等不同日子里祭祀祖乙、祖甲、妣庚时所用的祭品种类和数量。

金文,亦称钟鼎文,指铸刻在商、周、秦、汉等不同朝代里青铜器上的文字,是考察彼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出土于河南罗山县的商代时期的息鼎,其内壁铸铭文“息”字,卜辞中有“妇息”“息伯”之语,说明具有伯国性质的息国与商王室的联姻关系。出土于陕西凤翔的西周晚期的散氏盤,内底铸有铭文300多字,记述了矢、散两家交换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接近500字,记载了周宣王敕命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政务之事。出土于河南淅川县的王子午鼎,从铭文内容来看,可分成佣器、王孙诰器、王子午器三类,主要内容是王子午自作器以彰显自我的功德。

甲骨文、金文在夏、商、周三代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文明的发展,尤其在思想艺术方面更是突出。

传世文献里有不少关于夏代音乐、舞蹈艺术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禹“命皋陶作为《夏筲》九成,以昭其功”;再如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夏启九年“舞《九韶》”。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可以予以佐证,如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有铜铃、陶铃、陶埙、石磬等器物皆与夏代乐舞相关。商代的音乐、舞蹈更为兴盛,《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以见其善”,《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文物方面则出土有不同材质的磬、铙、埙、铃、钟等,可为彼时乐舞兴盛的证据。

周朝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最为突出的贡献是诸子百家的出现: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以六艺为法,主张德治、仁政,提倡忠恕、中庸,是西汉以后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学派;道家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在政治理想上以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为追求目标;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非攻,经济上推崇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倡尊天事鬼:法家以韩非为代表,政治上主张废弃分封、设立郡县、仗势用术,经济上倡导废除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思想上强调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兵家、名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亦对中华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统治区域皆是黄河流域,此时期黄河文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从这个层面来说,将黄河流域视作中华文明的肇启之域应无问题。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洪水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又见洪水(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5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