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才研究特征与热点态势
——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2024-04-11 05:09琳,娜,
科技和产业 2024年6期
关键词:社科学科人才

王 琳, 黄 娜, 张 朴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北京 100081)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1]。人才的“引育用留”既是人才工作的重点亦是难点,人才引进是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引进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人才使用是关键。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是社会持续、长远发展的基础。全方位培养人才,要遵循人才的特点和规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量才而用、用好人才,是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式。如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直是人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已对不同类别的人才从培养、引进、使用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就人才研究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可以说是涵盖了人才领域的方方面面。研究表明对于人才某一领域的研究特征、研究热点以及未来态势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计量的方式对不同类别的人才从人才培养[2]、人才流动[3]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4]。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多见于文献综述或是采取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类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导向性等特点,是社科研究的风向标[5]。基于社科基金项目某一领域的研究分析不断扩充到各个学科和各方面,包括对土地科学[6]、民族学[7]、国家安全学[8]、图书情报与文献学[9]、哲学社会科学[10]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涵盖“乡村振兴”[11]“流域”[12]“教育”[13]“党的自我革命”[14]等研究主题。由此可见,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分析,逐渐成为全面展现某一领域研究现状和追踪研究热点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体现了对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性和创新意识。在推进中国特色人文社科体系建设、促进理论和方法创新、引导主流学术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15]。然而,目前缺乏以国家社科基金的视角出发对人才研究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对近40年来的人才立项项目进行特征分析和热点追踪,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既可为人才学科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和理论支持,也可为我国人才研究和申报社科基金立项提供借鉴参考。

1 数据及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通过检索“人才”关键词获得有效数据295条,主要包括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和后期资助项目等6大项目类别,数据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根据检索内容,采取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立项项目的主题、数量、类别、学科、单位(单位所在区域)多维度量化分析人才领域项目立项现状、特征。通过提取核心词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探析人才领域研究热点。

2 立项项目格局特征分析与研究热点

2.1 立项格局特征分析

从立项数量上看(图1),1983—2023年人才研究立项数目共有295项,分年度而言,人才研究立项数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人才研究项目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稳阶段(1983—2000年),立项数量变化不大,围绕平均立项数量2.4项呈现小波动变化状态。波动增长阶段(2001—2016年),立项项目数量呈现双“M”形波动状态,2002年、2010年、2012年为此阶段的三个高值点,立项项目分别为11项、17项和23项。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学发展又进入到新的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人才理念和重要文献,迎来了一波学术高潮。这与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这两次重要会议绘制了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人才学发展下去是这个时期迫在眉睫的问题,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领导同志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工作,指出要重视人才理论研究,要以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工作,要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指出“加快确立人才优秀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平稳增长阶段(2017—2023年),人才立项数量稳步增长,这与党中央长期重视人才建设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各项任务。中央人才会议指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人才在国家重大会议和重大报告中都着重笔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全局中。

图1 1983—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立项项目年度变化

从项目类别来看,一般项目为172项,占比最高,为58.31%,其次为青年项目46项,占比15.59%,再次是重点项目29项和重大项目21项,分别占比9.83%、7.12%。排名后两位的是西部项目17项和后期资助项目10项分别为5.76%、3.39%(表1)。青年项目占比第二,表明人才研究吸引着青年研究者。可见,需要进一步大力增加人才研究项目的立项,尤其是给予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支持,亟须从国家的高度从整体上、宏观上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表1 1983—2023年人才研究立项项目类别、数量及占比

从立项学科来看(图2),国家社科基金学科分类主要包括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等23个基础学科。从近40年人才研究立项项目中的学科分类来看有22种,占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科分类的95.6%。这充分表明对于人才领域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各个学科。从人才学学科角度来看,人才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才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现代学科,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学科。《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已将人才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正式列入编目,列在“社会科学总论”栏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人才学已被列入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在立项项目学科分布中管理学、教育学、体育学排名前三,合计占比为50.5%,与其余19类学科合计占比相近。其中管理学、教育学学科中人才类项目立项分别为65项、48项,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体育学排名第三,立项项目中以体育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焦点,这与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密切相关。可见,加强人才研究与建设中国特色人才学学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迫切要求。

图2 1983—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立项项目学科分布

从立项机构和立项单位来看,立项机构主要隶属七大系统包括高等院校(其他学校)、各级党校、各级党政机关、省(市)社会科学院、军队系统(包括地方军队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由表3可知,人才立项项目238项来自高等院校(其他学校),占总立项的80.6%,可见高等院校(其他学校)是研究的主力单位。表明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强,获得的支持大,反映高等院校比其他系统更加关注和重视人才领域的研究。结合获得立项项目数超过3次的单位来看(表4),华北地区的高等院校立项最多,北京师范大学位居榜首7项,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紧随其后各5项,其次是华东地区,上海体育学院、南京大学各4项,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各3项。最后是华南、华中、西南地区的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各3项。

表3 1983—2023年立项单位所属系统

表4 1983—2023年立项单位3项以上单位

2.2 研究热点分析

2.2.1 核心词汇分析

鉴于人才领域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涉及学科的多向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目前对人才领域的研究方向并没有公认的分类标准。为了精准地呈现人才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对人才研究题目重点词开展词频分析,首先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进行人工分词处理,如“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问题研究”,拆分为“新发展格局”“高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四个词组,然后利用Python软件在人才领域立项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提取,对出现频率高的词语进行分析,形成词云图,为未来人才研究提供借鉴。由图3可知,人才研究与时代背景、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关注点密切相关。人才立项项目研究重点关注的人才类别为高层次人才、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国际人才、后备人才,主要是在新时代、强国战略、人才战略、创新驱动、人才振兴背景下围绕不同类别人才开展培养、机制、路径、体系、政策、评价、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是社科基金在人才领域研究的热点词汇,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成长的规律,因此才会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本领域的人才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机制是创新重要保障,只有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以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更加成熟的体制机制,才能为人才松绑,才能更好地激活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由项目题目关键词分析展现的热点较为宏观,微观层面的需要在核心主持人的研究项目和成果中聚焦。

图3 1983—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人才研究立项项目词云图

2.2.2 核心主持人立项主题内容分析

核心主持人是指在一定周期内主持项目多,项目完成周期短,在该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负责人[7]。在近40年有关人才研究的年度立项中,仅有1人获得3次立项,有7位申报人获得2次以上立项。如表5所示,获得支持的申报人在同一人才研究领域持续深耕,研究对象涵盖国际人才、竞技体育人才、翻译人才、图书馆学(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研究的内容涵盖人才培养、人才特征、引才、政策等方面。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7项。通过知网检索核心主持人的发文成果,发现研究成果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征表现为:首先,人才培养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关键词频繁出现,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高水平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是解决人才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16]。其次,人才使用和留住人才问题是密切关心的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究如何解决人才集聚、人才环流、人才激励等问题[17]。再次,关注人才引进问题,研究不同国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吸引和挽留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18]。

表5 承担2项以上项目暨负责人统计

2.2.3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对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四方面,这与高频词分析高度重合。人才培养研究方面,有关立项高达121项。表明党和国家十分渴望人才,研究对象广泛,涵盖高层次人才、核心领域人才、职业人才、农村村级“两委”人才、党外人才、高端外语人才、爱国宗教人才、高端会计人才、外语人才、体育人才等,研究不同类别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人才培养规律,优化培养路径。人才机制研究方面,有关立项项目48项,涵盖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与约束等方面。机制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促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加强人才机制研究是落实科学人才观,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是落实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解决人才资源开发现实矛盾,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的需要。主要探究解决制约人才发展问题的内在本质,使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引进和流动研究方面,有关立项共有13项,人才引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人才引进问题和引进成效评估研究、引才政策评价和优化研究以及对引才的实践经验研究。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有利于事业发展。人才流动方面主要是研究人才流动的规律、影响因素、政策和机制。人才评价研究方面,有关立项项目8项。主要是对人才评价理论方法、方法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人才评价力求要“破四唯”“立新标”,打破“论资排辈、隐形壁垒”等局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综上分析,人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版块。

3 结语

根据前述分析,人才研究项目的年度立项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分为平稳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平稳增长三个阶段。在学科分布上,人才研究的交叉学科属性突出,广泛分布于23个基础学科中,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教育学、体育学3个学科。研究力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高校。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人才流动、人才评价等版块。国家社科基金人才项目研究成果丰硕,但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人才工作的要求,人才研究仍存在向纵深发展的空间。未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例如,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短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优化人才发现和评价机制,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社科基金项目应给予大力支持。在人才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强化人才领域的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将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社科学科人才
社科成果展示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社科成果展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社科成果展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