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任穷:红色廉洁精神的重要注记

2024-04-11 17:22
清风 2024年3期
关键词:浏阳

本刊记者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作为革命老区,湖南浏阳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近代以来,浏阳人民为追求真理、振兴民族而前仆后继,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彪炳史册的伟人志士。开国上将宋任穷,也正是从浏阳这片红色热土走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路的一代伟人。

在浏阳葛家镇的宋任穷故居,其生平陈列展的导语这样写道:

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

参加秋收起义,血战中央苏区,长征路上立奇功,在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烽火岁月中功绩赫赫。

他是开国上将,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他是一位政治家:

战争岁月里,他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开拓者和优秀执行者。和平年代,他是共和国政治工作卓越的领导人。

他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厚长者。

他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是浏阳人民的好儿子。

宋任穷,一座永远铭刻的丰碑。

走进故居堂屋,宋任穷的半身像默默伫立,眼神坚定地看向前方,看着自己为之赴汤蹈火的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崛起;而他那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风范,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廉洁精神的重要注记。

“咬牙干部”不要群众称“官衔”

1909年7月,宋任窮出生在湖南浏阳。1926年,尚未成年的宋任穷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年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宋任穷同志舍生忘死、南征北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42年至1943年,是冀南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日军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扫荡”“合围”,抗日根据地被严重分割。当时,除了战斗频繁激烈外,还遇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先是百年不遇的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旱灾又伴随着严重的虫灾,冀南地区500多个村的庄稼全被蝗虫吃掉。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

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依照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指示区党委、行署以及军区的后勤机关都转入后方。他带领留下来的不足200人的少数机关干部和直属队坚守得之不易的根据地。

彼时条件艰苦,一方面要随时准备打仗,另一方面要解决吃饭问题,宋任穷带领干部战士走遍附近的村村县县,布置工作,发动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没有食盐,大家就把盐碱地上的硝盐刮起来,放在缸子里加水熬了当盐吃;没有粮食,牲口也都饿死了,宋任穷和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拉犁。由于长期耕地和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宋任穷积劳成疾,累得一再吐血,一条腿的前腿全烂了,但他仍坚持下来。

正是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宋任穷率领干部战士和冀南人民咬紧牙关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为此,冀南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为“咬牙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任穷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奋战在祖国的南陲与北疆,工作在地方和中央。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宋任穷心中没有官衔的概念,有的只是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他曾在总结革命斗争胜利经验时指出:“只要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想着群众,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196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到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公社蹲点。这次蹲点有八九个月之久,宋任穷就住在公社的供销社,在公共食堂吃饭,同职工一样排队买饭。他除经常到生产大队参加干部群众会听情况汇报外,还经常参加劳动。

第二年的端阳节,金县“四清”运动即将结束,工作队也即将撤点。工作队同三十里堡公社党委、镇委两个新的领导班子开了个座谈会,围绕着怎样巩固和发展“四清”运动成果,如何做好领导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中,宋任穷向基层干部提出不称“官衔”的要求。他鼓励新领导班子成员,脑子里要时时刻刻想到群众,并提出几项要求:今后要坚持“三同”;手脚干净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上边来人不搞吃喝招待;不要让群众称“官衔”。

他还要求到基层蹲点的干部,要时时刻刻想到群众。在东北局担任领导工作时,他每年以大量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遍了东北三省100多个县;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期间,他反复强调,在领导机关工作,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一定要认真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一定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他还说,改进干部作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深入到群众、深入到实际中去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办法就会多一些,提高就会快一些。

“高干子弟非得要与众人不同吗?”

“我们都是老百姓养大的。不要因为我是上将,你们就有什么走后门或者得到什么好处呀的特殊想法。”宋任穷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可是家里的孩子们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与便利。不仅如此,他还对孩子们采取极其严格的家教,提出更高的要求。

宋任穷之子宋京波接受媒体采访、回忆父亲时曾说:“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对人民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我们不能有任何优越感。”对自己的子女,宋任穷是严格的。

宋任穷的长女宋勤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当时正值1940年,是抗战最为紧迫的阶段,宋任穷奉命率部队由太行山向河北平原进发。受时局所迫,宋勤出生仅仅两个月时,就被父亲寄养在老百姓家中,直到4岁时才被父亲派人接到保育院生活,之后随着部队四处转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宋勤坐着大卡车,随荣臻小学(八一学校)进北平。此后一直到1954年年底,在父母来北京之前,宋勤都是住的学校集体宿舍。无论是出生环境还是成长环境,伴随宋勤一路的是艰辛与坎坷。然而,当父亲的宋任穷却并未对这个长女给予丝毫偏爱。

宋勤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全家都到北京生活了,当时我上的学校有规定,凡是在北京有家的,一定要回家。父亲觉得自己家的生活条件比广大人民的生活条件要好,为了不让孩子们脱离工农子弟,便让我除了节假日外,每天都要在学校的食堂就餐。”

有一件事宋勤记忆十分深刻。当时条件艰苦,即便是身为干部子女,宋勤早上起床也是没有闹钟的,全凭生物钟。有一天早上,宋勤起来看到外面天已经亮了,就急忙往学校赶。到了学校,她才发现还是早上5点钟,原来自己比规定时间提前几个钟头就到了学校。而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去学校赶早饭。“对于父亲的这些严格要求,一方面我从小已经习惯了,另一方面也并不知道父亲当时任什么职务,是多大的官,那些东西在我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宋勤说。

虽然国家给宋任穷配了车,但是他从未给子女用过,哪怕遇到特殊情况。

有一次,宋勤因为下雨受凉,结果得了膀胱炎。由于住的地方远,她每次去医院都得换好几趟车,路上要折腾一个多小时。宋勤不敢让父亲派车,只好忍着疼自己坐公交车,连座位都没有,就坐在车前面的引擎盖上。后来病情稍有好转,宋勤又立马回到了工作岗位,由于没完全根治,还落下了后遗症。

宋任穷小女儿宋云扬大学毕业后已是30岁的大龄青年,不久便结了婚。由于体弱,怀孕后搬到娘家暂住,图个照應。宋云扬分娩时正是凌晨两点,阵痛难忍,丈夫忙着送她上医院。父亲的司机就住对面楼上,丈夫想叫醒司机帮忙送宋云扬去医院,但被宋云扬制止,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父亲肯定不会答应她因为私事而动用公家的车子。

由于孕肚太大,宋云扬也坐不了自行车,夫妻二人只得步行去医院。深更半夜,丈夫搀扶着妻子一边艰难地挪步,妻子不停地呻吟,走了半个多钟头,坚持挨到了附近的海军医院。丈夫这才松了一口气,对妻子夸道:“你真行,不愧是老革命的后代!”

熟悉宋任穷的人都交口称赞他的家风好,称赞他的儿女不像高干子弟。宋任穷听了,脸上并无高兴之情,而是痛心地说:“难道高干子弟非得要与众人不同吗?就不能与平民百姓的子弟画等号吗?”

铁面无私的他始终牵挂家乡人民

1949年农历九月的一天,宋任穷的大哥突然接到宋任穷的来信,信中称因公事会顺便回家看看。沉寂多年的小村庄突然炸开了锅,大伙奔走相告,都说“宋伢子要衣锦回乡咯”。

这次回浏阳,是宋任穷20年来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但除了家人团聚的温馨外,宋任穷并没有给亲人们带来半点物质上的喜悦。

侄媳妇陈树华依旧记得,宋任穷当时只给她买了2双袜子和2条毛巾,而侄女只有1双袜子和1条毛巾,其他人则分毫未得。不过,为了感谢曾资助过自己两块大洋的同乡田细和与黎本初,宋任穷倒是大方地给两人每人带了件当时很中用的卫生衣。

在停留的一个星期里,来客络绎不绝,为了招待这些人,家里一日三餐,每餐7桌。要走时,宋任穷悄悄对侄子宋敬堂说,本来还想多待几天,可自己实在囊中羞涩,为了不连累家人,只好提前离去。

1958年春,宋任穷从北京乘火车去广州办事,中途回到老家吃了餐午饭便离开了。相比上一次,这次的宋任穷显得更寒酸,他给大伙的见面礼甚至只有一小包糖果。

1988年5月24日,宋任穷来长沙开会。相隔30年后,他更忙碌了,匆忙的他连家门都没进,只在乡政府打了个转就走了。这是宋任穷最后一次回乡,那次他什么都没有带,仅在拥挤的人群中给了乡亲们最后一个难忘的笑脸。

新中国成立后,宋任穷的职位步步高升,他的一些农村亲戚当然都想到城里工作,或者想托当官的宋任穷办点事情,但是一概被宋任穷给拒绝了,他甚至成了老乡眼中的“铁板人物”。宋任穷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不仅对老乡如此,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亲人亦如是,自始至终没有给亲人们半点“照顾”。

1979年,20多岁的侄孙宋运佳,踌躇满志地想干一番事业,于是决定到北京去找时任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叔公宋任穷,帮忙找个好单位。但当宋任穷得知侄孙的来意后,随即委托秘书予以拒绝。

1984年,还是宋运佳,当时的他在做花炮生意,需要购买一辆运输车,但这在当时的湖南买不到,他决定再次找叔公帮帮忙。可是,他刚踏进叔公家大门,就挨了一顿训:“中央组织部没有汽车,买车不要找我!”

虽然拒绝因为大小私事帮衬亲朋好友,但宋任穷心里始终牵挂着养他育他的家乡人民,对家乡的建设却非常关心。

1993年,当宋任穷得知家乡办学条件很艰苦,便亲自与希望工程取得联系,获赠80万元,在葛家乡修建了马家希望学校。1995年,浏阳一个乡发生了灾害,暴露了水利问题。宋任穷一听情况,腿一拍,说道:“农业是大事,不能耽误。”当即便将情况汇报给水利部,家乡很快得到拨款,解决了灾害问题。

直至卸任退休后,宋任穷也一直与家乡的乡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05年1月8日,宋任穷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宋任穷的逝世使共和国痛失一位上将,也使老家湖南浏阳痛失一位德高望重的亲人。

猜你喜欢
浏阳
浏阳河畔播火人 潘心元
浏阳花炮
赞浏阳烟花
勇当“强省会”战略开路先锋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征程上阔步前行
勇当“强省会”战略开路先锋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浏阳的宏伟征程上阔步前行
绿叶(浏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浏阳: 用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浏阳夏布包装设计
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
唐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