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家族的重要成员,一部中国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当前,中国画研究在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深入探究中国画的艺术之美。著名美术史论家李霖灿(1913—1999)就是其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艺观》,由同样作为文化学者的儿子李在中精心整理编校而成,可惜后者也于2020年归隐道山。读此书,能清晰地看出李霖灿在治学之路上留下的一串串美术研究足迹,文笔优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没有严谨的透视关系,结构和比例也不得法,人物都画得“不像”“不准”云云。这种观点长期影响着人们对人物画的认知和审美,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李霖灿在本书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图像画》一文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人物画为例,按照年代顺序进行理性的解读和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宋朝以前的人物画保存至今的凤毛麟角,一些唐朝时期的人物画,多数都是后来的仿作,即便如此,也显得尤为珍贵。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人物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历代帝后贵臣之像,一为文人学士之像。在历代帝后像中,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最为完备,几乎每一位皇帝和大部分的皇后,都有人物画像存世,不仅画幅巨大,还画得栩栩如生。这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人物画的核心,表现出了历代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对于研究一个朝代的真实历史和文化,都是极为珍贵的图像文献。
这些流传下来的人物画,到底和描绘对象有多像?其实美术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怎么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人物画在一定程度上对描绘对象有所美化。因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和常人一样,更愿意看到“美颜”的自己,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真实长相,画家们画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这在中国人物画史上是罕见的。其中一幅《明太祖“五岳朝天”之像》,畫中的朱元璋五官不正,脸上长满麻子,长相奇丑无比。另一幅《明太祖坐像》,朱元璋端庄地正面坐着,身材伟岸,显示出帝王之威。从常识上讲,这是符合帝王画像审美逻辑的。那么为何出现朱元璋丑陋的画像呢?一个近乎情理的推测,就是他得天下之后,用刑唯严,无论功臣庶民,被杀戮的非常多且手段残酷。因此他想出这个办法,散布一些“望而不似”的怪像,用以混淆人目,维护自己的安全。
熟悉中国山水画的人都知道,再宏大的山水画作品中也必有人物,其人物或隐或现,似乎缺少了人,就显得不够完整。山川河流树木为主导的画幅中,点景式的人物,激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昭示人与天地的不可分割。
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巨轴右下角树荫下,画家不动声色地题写了“范宽”二字。几百年来,居然都没有人发现画家隐藏的签名,而赏画细致入微的李霖灿,第一次发现了这个秘密。画的下方,两个力夫赶着一群牲口正在溪谷间行走,牲口背上驮着粮食。对于两个人的描绘,一个在前,拿着一根棍子开路,一个在后,背着行囊,督促全队行进。这幅大山水画中的小人物描绘,不光是比例正确,小人物还凸显出主峰的高大雄伟。画家若不是身临其境体验生活,不可能创作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杰作。总体上看,中国山水画中对点景式人物的描绘,北宋写实,南宋写趣,元人写意,这与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关。但是无论怎样,“小人物”从来都与山水共存交融。
《艺观》之书名,看似普通平常,其实这里面大有深意。无论是欣赏画作,还是研究画作,首先要立足画作本身,围绕画作本身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看上去并不难,但其实,要沉下心来寻找新的发现和收获,是考验一个人的知识、眼力、见识和格局的。对于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家名作,要反复观摩、认真“读”画,也只有这样,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才会不断走向深入。在这一点上,李霖灿几十年来如一日下了苦功,为后学树立了楷模。
笔者理解的艺观:无论是哪一种类的艺术作品,欣赏和评说都要从作品中来,到绚丽的生活中去。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