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 冉建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体育竞赛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基础上,探究新时代发展农村体育竞赛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发展农村体育竞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助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经济建设五个方面。现实困境主要包括:乡村经济不发达,体育人口欠缺;竞赛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困难;专业人才不充足,组织竞赛困难;场地设施不齐全,器材利用率低;项目设置不科学,村民参与度低。推进策略: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培育体育人口;健全乡村体育竞赛各类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组织管理;做好乡村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规划,开展专项竞赛;多元举措增加各类专项体育场馆器材,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结合乡村地区文化特点设置竞赛项目,提高村民参与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体育 体育竞赛 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3-041-3-JF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目的是保障和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待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和高度关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体育具有低碳、健康、生态等特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建设部分,也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体育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全民健身,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乡村精神风貌,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增强乡村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近年来,江浙等地区打造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开展实践探索。试点建设单位成绩较好,在人才培养、文化保护、经济增长等方面较为突出。同时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中,其价值和功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同。
1、发展农村体育竞赛的价值意蕴
1.1、打造特色竞赛活动,助力产业振兴
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产业振兴是重点。我国乡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缺乏产业体系是主要原因之一。乡村地区产业体系越齐全,农民的增收渠道就越宽广,乡村发展动力就越强劲。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创收的同时还能实现文化供给。可以优先发展具有较强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体育竞赛活动,结合乡村特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达到“引流”的目的,促成体育+旅游新业态,带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在实现产业发展的同时,能营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实实在在把村民留在乡村,为实现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1.2、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助力人才振兴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发展体育竞赛需要专业人才,在乡村体育竞赛事业发展过程中能为乡村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开展乡村体育竞赛活动,能有效改善乡村体育场地器材,培养体育骨干,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缺少体育专干、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专门人才(教练员、裁判员)。通過开展体育竞赛,可以为乡村培养一批体育专门人才和体育骨干,对改善我国基层体育事业发展落后现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促进体育项目普及,促进村民竞技水平提升,为我国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更多后备人才。
1.3、提供体育文化供给,助力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振兴,还包括精神文明层面的高度繁荣。开展农村体育竞赛活动能够实现文化有效供给,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运动指导等体育公共服务,可以增强农民对体育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团结友善、坚韧拼搏等意识,让广大村民在体育文化的熏陶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通过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活动,不仅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还能以“文体旅”结合的形式,为其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优质载体。
1.4、发挥绿色低碳效益,助力生态振兴
体育竞赛是一种低碳绿色的活动,兼具经济性和生态性,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体育竞赛可以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还能因地制宜打造绿色运动场景,解决村民“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5、畅通生产要素流动,助力经济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体育竞赛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问题。体育竞赛的消费群体覆盖广泛,有幼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体育竞赛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能力,体育竞赛可以与餐饮、旅游等交融。体育竞赛可以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和人才回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还可以催生出新产业链和新模式,助力乡村经济建设。
2、发展乡村体育竞赛的现实困境
2.1、乡村经济不发达,体育人口稀少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迄今为止,各省乡村地区经济得到改善。但大多数乡村存在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资源匮乏、技术落后、产业不全、市场不发达、劳动力外流等情况,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这是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乡村经济欠发达是制约乡村体育竞赛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体育人口数量。一方面,村民为了生存,时间和精力在生产劳动中已消耗殆尽,村民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负担;一方面,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意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往往会影响村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滞后,缺少体育文化供给,部分乡村地区仅有少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传承,现代运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几乎没有开展,在此情况下村民很难培养运动兴趣,导致乡村体育竞赛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2.2、竞赛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困难
现阶段体育竞赛在乡村开展困难,基层领导不重视和村民对体育竞赛兴趣不高是重要原因。基于此,乡村建立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机构和体育运动协会困难,很难形成制度和传统,致使乡村体育竞赛计划多、行动少。近年来,中央对基层体育事业更加关注,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和意见,同时伴随“村超”和“村BA”火遍全网,乡村掀起了一阵举办体育竞赛的浪潮,多地相继举办各类体育竞赛。但由于乡村缺少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机构,各类竞赛机制不健全,也没有体育竞赛传统,导致乡村在举办体育竞赛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组织管理困难。
2.3、专业人才不充足,组织竞赛困难
乡村缺少体育管理、竞赛组织、运动指导等方面人才,在组织体育竞赛方面存在严重的人才空缺。多数基层政府没有设置体育管理机构和体育服务站,也没有专管体育的干部,基层体育工作往往由其他机构兼管,基层体育管理人才缺失是常态,导致基层体育管理力量薄弱。基层干部中有体育专业背景和运动员经历的人才稀少,群众中竞赛组织人才和运动指导人才大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留在乡村发展的人才少有。
2.4、场地设施不齐全,器材利用率低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巨大,城乡经济基础相差甚远,所以基层政府在体育事业上投入积极性很低,体育场馆建设、维护等所需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大部分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差,体育场馆数量少且老旧,场地设施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健身需求,也不满足组织体育竞赛的场地标准。近年来,国家在基层体育事业上下足了功夫,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基层建设了一批体育场馆,但是实际应用环节还是出现场地、器材利用率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是场地器材缺乏管理,体育场地被占用、场地器材损坏无人管;二是体育场馆建设不符合村民需求,比如有的乡村羽毛球爱好者居多,篮球爱好者几乎没有,却修建篮球场而并未按村民需求建设羽毛球场地;三是村民运动意识不强,缺乏运动氛围,乡村缺乏体育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
2.5、项目设置不科学,村民参与度低
村民参与度是评价乡村体育竞赛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竞赛项目设置的类别极大地影响了村民参与度。目前,乡村地区开展体育竞赛村民参与度呈现两极分化。发源于贵州榕江县的“村超”,不仅在线下场场火爆、一票难求,还在线上有上亿次的播放量。某些乡村地区体育竞赛存在队伍人员不齐,没有观众等情况,村民参与度极低。乡村体育竞赛村民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项目设置不科学,竞赛组织者设置项目并未充分考虑到人口结构、项目普及度、传统文化等因素,举办比赛存在盲从跟风、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等错误。
3、发展乡村体育竞赛的推进策略
3.1、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促进农民增收,培育体育人口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旅游是城乡资源实现流通互补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打造具有“引流”作用的特色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旅游、国土资源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共建共营乡村体育旅游平台,促进乡村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切实帮助农民增收,从而实现以体育竞赛为基本要素的体育旅游平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势必会受到体育文化沁润,长此以往村民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体育文化,改变村民运动观念。同时,积极为村民提供专业运动指导,组织村民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培育更多体育人口。如定期为村民提供羽毛球项目指导,羽毛球项目具有参与门槛低、场地要求低、人数要求少、运动量适中、对抗性可控的特点,可作为大众健身项目向村民推广普及。
3.2、健全乡村体育竞赛各类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组织管理
乡村体育管理制度是乡村体育竞赛顺利组织开展的重要保障,乡村要逐渐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基层管理制度,要明确分工和责任,充分尊重村民自主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大兴调研之风,建立乡村体育调研机制,正确把握乡村体育竞赛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完善乡村体育竞赛管理体系,构建与当地文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制度和体系。
3.3、做好乡村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规划,开展专项竞赛
培养乡村体育竞赛需要专门人才,做好人才规划对乡村体育竞赛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提出:统筹联动、加强引进、培养骨干。一是基层政府、体育管理部门、乡村学校等多方联动,统筹规划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指导乡村开展体育竞赛工作,加强乡村体育管理力量;二是引进高校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践平台,设置志愿服务岗位,做好大学生实习、实践认证和志愿者时数认证工作,并为他们解决基本的食宿等问题;三是培养基层体育骨干,着重培养具有体育特长的村干部和村民。通过多元举措规划体育专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组织开展专项竞赛。
3.4、多元举措增加各类专项体育场馆器材,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
经费是乡村体育竞赛顺利开展的保障,乡村体育竞赛经费和场地设施在依托政府的同时,可大力争取社会和个人的支持。竞赛经费可以从以下渠道筹集:(1)政府增加相关预算并利用地方税收作为场馆器材购进维护专项经费;(2)利用体育彩票公益基金;(3)充分利用乡村企业、学校等单位场地器材;(4)争取社会投资、赞助、捐赠;(5)发动村民自筹资金。乡村场地器材来之不易,要高效利用各类场地器材,提出以下途径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1)维护、改造现有场地器材,加强管理,完善相关制度;(2)增设场地器材要充分考虑到人口数量、人口结构、运动项目普及度等因素;(3)经常性组织村民参与各项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提高乡村体育场地器材利用率;(4)多个运动项目场地共用,具有节约经费高效利用场地优点,如羽毛球和篮球场可合并修建。
3.5、结合乡村地区文化特点设置竞赛项目,提高村民参与度
科学设置乡村体育竞赛项目,提高村民参与度有以下几种途径:(1)利用体育竞赛的“引流”作用,开展特色体育竞赛表演活动,让乡村体育竞赛与旅游业结合,实实在在见到经济效益;(2)结合乡村传统文化、因地制宜设置体育竞赛项目,实现发展乡村与保护传统文化相适宜;(3)要结合乡村特点创新设置竞赛项目的形式、规则、规程,要以乡村文化背景、自然地貌、生活习惯、生产特点、经济条件等因素为依据,确定组织形式、竞赛规程、竞赛奖励、举办频率等。如举办羽毛球竞赛,时间上要考虑是否农闲,奖励上要考虑村民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红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EB/OL].(2018-07-13)[2021-10-08].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8/0713/c40531-30145459.html.
[2]郭子瑜,陳刚.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前提、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1).
[3]陈斌.乡镇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解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7).
[4]杨凯.探究农村体育的问题与发展出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9).
[5]李一宁.苏南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05(04).
[6]陈斌,卢文云.试论乡镇体育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