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

2024-04-11 02:22李彩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要素思维

李彩香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多教师解读这一语文要素时,容易出现两个误区:其一,只关注“思维”过程,而忽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二,只聚焦“思维”状态,忽视“人物的思维”以故事情境和情节为蓝本。所以,语文要素之间蕴藏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课文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推动着“人物思维”的发生、发展;而依循人物内在的思维过程,就如同把握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之思,从语言表层迈向了内核深处。这两者之间联系的关键点就在于故事,即用顺应故事情境和发展的逻辑,洞察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思维过程。由此,本单元《自相矛盾》一文的教学,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一、理解大意,读懂故事内容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中生僻的字词以及异于当下言语习惯的句式,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第一道障碍。但这不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此时,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结合插图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将自主朗读、字义辨析、理解大意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相对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这是基于一般性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质态,但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理解大意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并借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基础。

因此,组织学生交流理解成果时,教师就需要有所侧重,一方面,从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划分。学生一读就懂,或者能够凭借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读懂的就少交流;反之,则多交流。另一方面,从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度来划分。与语文要素交集紧密的就多交流;反之,则少交流。由此,教师将交流关注的重点设定在楚人叫卖的这段话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本文中心“自相矛盾”的生发点,也是后文中“或曰”所抨击的对象。紧扣这两句话,可以帮学生解决理解障碍,更为梳理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思维提供支撑。接着,教师借助句式表达的对应点,提炼出具有对比和辨析价值的四组词语:盾—矛坚—利物—于物陷—不陷。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通过观察与联系,了解这两种兵器防御和进攻的不同作用,从物质层面建构“矛盾”的基础认知;其次,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两种事物的不同作用,揣摩“坚”与“利”完全相反的意思,形成感性认知的矛盾感;最后,讓学生用“物”与“于物”的对象置换,理解“盾”之“莫能陷”与“矛”之“无不陷”完全相悖的意思走向。

虽然这一板块,只是要求理解大意、读懂故事,但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语文要素,关注人物言行之表,初步建立矛盾基础,为落实要素奠定课文内容的认知基础。

二、想象再现,拓展内心活动

文本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学生阅读需要经历由表及里的过程,要穿越语言文字的藩篱,奔向语言表达的内核。但这一积极转化和不断深入的过程,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文本深处漫溯。

《自相矛盾》虽然篇幅短小,但楚人的内心活动却有着巨大的冲突与转折。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描写人物显性层面的言行上,就无法洞察人物的内心活动,更无法触及人物的思维过程。如面对别人的追问时,“其人弗能应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楚人的内心会想些什么?联系此时楚人的反应,想象楚人卖力吆喝时的心理状态。这些问题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教师不宜以机械设问的方式,与学生生硬对话,而应该依循人物内在的思维发展过程,组织学生逆向推理。

如从“弗能应也”入手,先借助“目瞪口呆”“张口结舌”等词语,确立“弗能应也”的基本状态,随后再相机探寻其内在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弗能应也”的心理状态,用对比推理的方式,回顾楚人叫卖时的心理状态,以“目瞪口呆”“张口结舌”想象当时趾高气扬、洋洋得意之状。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一方面将自己对文言文大意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之中,借以调整和强化学生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另一方面通过语气的拿捏、语调的把握,将人物内心的真实活动和思维状态融入到朗读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的着力点跨越了文本内容的意思层,进入了人物内在的思维层。学生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积极运转思维,品味和揣摩了表层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学生借助思维和真情朗读,最终融入文言文的语言体系之中,形成了对文本理解之后的二度解读。

三、关联对应,夯实思维认知

任何故事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转折、反转,都需要其他人物的介入,在“对手戏”中产生化学反应,一波三折的情节,才能吸引人。

《自相矛盾》中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始终是楚人自由叫卖,也就不会有这名传千古的寓言故事。一个“或曰”的追问,让故事迎来了巨大的反转,人物内在的思维过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蕴藏着怎样丰富的思维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以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入手,提出问题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从常规思维规律来看,无论是故事情境中的路人,还是课堂中的学生,都会不自觉地顺应楚人的叫卖,感受其“盾之坚”和“矛之利”。教师可以紧扣常态思维,与此人展开对比,两者之间关注现象、思考问题的着力点有怎样的不同?学生借助辨析思维,走进人物真实的思维空间,探寻这一问题对楚人所形成的巨大杀伤力。学生通过分析辨别,最终认识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无论是怎样的结果都让叫卖的楚人无地自容,要么让“物莫能陷”成为了一句空话,要么让“于物无不陷也”落了地。在此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聚拢、还原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抓住了“矛和盾”这两个事物的对立面,这是常态思维不会关注的,也是楚人“弗能应也”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两个人之间的对手戏,紧扣课文中“或曰”打破常规思维的一问,从问的大意出发,探寻问的本质,回归问的思维,解构这一“问”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思考。

四、讲述故事,梳理揭示寓意

教材中很多文言文的课后思考题都设置了“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教师大多定位于借助“讲故事”来巩固对古文大意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理解,会让讲文言文故事变成机械的翻译。事实上,处于不同的单元,面对不同的语文要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更蕴藏着落实语文要素的重任。如《自相矛盾》讲故事的核心不仅仅在于还原其白话文本,更要将原文没有展现的人物思维过程融入到讲述的语言体系之中,最终达成借助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要素定位。

首先,注重对讲述内容的生发与关联。通过前面的阅读与学习,学生对于这篇寓言故事的把握已经不再是纯粹文字层面的故事轮廓,如同冰山一般蕴藏在水面之下的人物思维,成为这篇故事的核心要旨。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述“叫卖”部分时,重点从人物此时的动作、神态入手,拓展楚人叫卖时的状态;在教学“或曰”追问部分时,不要直接和盘托出追问的内容,而要将此人听到楚人叫卖之后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在教学“弗能应也”时,着力从楚人应答的角度探寻追问生发的两种结果,利用这两种结果的矛盾点,再现楚人“弗能应也”的两难与尴尬,最终将“自相矛盾”推向全新的层面。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古文蕴藏的寓意。寓言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因此,提炼和获取内在的哲理,成为阅读寓言的应有之义。教材编排寓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寓言特质,掌握寓言阅读的基本方法。而对照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本在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梳理思维”与“解构寓意”之间的联系。

因此,通过讲述故事,顺应并再现人物的思维过程,为揭示寓意提供了可能。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讲述故事后,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一并呈现,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全盘考虑,否则就会出现前后抵触的尴尬。

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不能单纯从人物入手,而要从课文故事入手,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用故事梳理思维,用思维深化故事,如此才能形成语文要素之间的交融贯通,达成最大的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

猜你喜欢
文言文要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