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双 苏 倩 阚亚楠 叶会玲 叶富英
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对中医护理质量改进、优化中医护理管理方案,促进中医护理学科深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中医护理方案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也可间接体现对中医护理质量的评价。国内众多学者已对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以满意度[2]、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3]和护理效果[4]等评价中医护理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各研究在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方面差异较大。科学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中医护理的真实质量,在临床工作中,有利于管理者管控中医护理质量。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范畴审查,系统梳理评价指标的类别、名称及内容,以期为制订科学、规范、系统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
本范围审查遵循Arksey等提出的研究框架[5],按照明确研究问题、确定相关研究、筛选目标文献、分析数据、整理并总结相关结果的步骤进行。
通过前期查阅文献确定以下研究问题:(1)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相关文献年份、地区、理论框架;(2)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名称、内容及出现频次如何?
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program”“clinical pathway of TCM nursing”“evaluation system”“indicator system”“quality evaluation”“quality of TCM nursing”“quality evaluation index”“quality Index”等为英文检索词;以“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质量评价”“中医护理质量”“质量评价指标”“质量指标”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26日。另外,人工追溯检索参考文献作为补充。
纳入标准:(1)国内外护理领域发表的与中医护理质量、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的文献;(2)语言为中文或英文的文献。排除标准:(1)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而未具体阐述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文献;(2)无法获取全文及会议摘要;(3)重复发表的文献。
检索出的文献题录导入End Note 20软件去重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标题、摘要的初筛,再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并进行“滚雪球”式文献查阅,若有分歧,则与第3名研究者讨论。
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独立进行数据提取,遇分歧时与第3名研究者讨论。最终提取内容:(1)文献基本特征,包括作者、年份、地区、理论框架、指标数量等;(2)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特征,包括指标类别、名称及出现频次。
初步检索文献939篇,追溯参考文献获得14篇,去除重复文献后剩余485篇。通过查重、阅读和筛选最终纳入26篇文献[1-4,6-27]。
纳入的26篇文献全部来自国内,共涉及11个省(区、市),其中涉及浙江省(6篇,23.1%)、北京市(5篇,19.2%)和山东省(4篇,15.4%);23篇(88.5%)是期刊论文,3篇(11.5%)是学位论文。
三维质量结构模型[28]于1966年提出,1969年从结构(要素)、过程(环节)、结果(终末)三个方面界定质量属性[29]。本研究以此模型为依据,将指标分为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类一级指标。汇总内容包括评价指标的名称和出现频次。最终获得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53项,累计频次521次;其中,结构质量相关二级指标5项,三级指标16项,共计168次(32.25%);过程质量相关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15项,共计138次(26.49%);结果质量相关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2项,共计215次(41.27%)。各级指标的名称及频次见表1,结构、过程和结果质量指标中频次排名前10的三级指标见表2。
表1 各级指标名称及频次
表2 结构、过程和结果质量指标中频次排名前10的三级指标
(1)结构质量:二级指标重点是人力资源、培训考核及组织管理,病区布局设备(7项研究[8,13,14,21-23,25])和政策支持(1项研究[26])频次较少。其中,人力资源的三级指标重点关注护士学历能级、数量结构及中医药院校毕业比例,但针对人文素质评价仅1项研究[7]涉及。组织管理的三级指标较关注中医护理制度规范、组织结构及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计划,仅2项研究[13-14]将科室中医护理文化建设纳入评价指标。各研究针对培训考核的三级指标较为统一。(2)过程质量:二级指标重点是中医护理实践、护理评估及健康教育,延续护理(4项研究[22-23,25,27])和人文关怀(1项研究[23])频次较少。其中,中医护理实践的三级指标较关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及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而疾病中医护理文书书写频次较少。各研究针对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的三级指标较为统一。(3)结果质量:二级指标重点是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满意度及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经济指标(5项研究[2-4,10,23])及护理风险(2项研究[22,26])频次较少。其中,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的三级指标较关注中医护理操作意外与差错,而中药给药差错率和医院感染频次较少。满意度的三级指标较关注患者及护士满意度,而医生及上级部门满意度频次较少。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的三级指标较关注患者中医症状护理效果、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及辨证施护准确度,仅1项研究[22]将中医护理方案使用效果评价率纳入评价指标。
随着中医护理的实施与推广,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日益得到学者的重视。从国家政策层面,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需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要素质量(结构)、环节质量(过程)和终末质量(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30]。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强调积极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31]。本研究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个方面总结了当前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重点内容。研究归纳的指标如满意度、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和患者依从性与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评价表的内容紧密契合,体现了本范围综述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除上述指标外,本研究还总结出护士培训与考核、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中医护理临床实践、政策支持条件、延续护理、健康教育及成果产出等指标,可供未来相关研究进行指标筛选时参考。在指标汇总过程中,未发现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指南和共识,且多数原始研究未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临床应用。因此,未来研究可在本研究汇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全面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此外,应将构建的评价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并应用于临床,以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
结构质量是与护理服务/工作相关的要素质量,可为后续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基本条件[32]。本研究中结构质量相关评价指标侧重评价护士培训与考核、人力资源及组织管理,可能与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应从中医护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及教学培训工作等方面有关。中医护理队伍的建设是中医护理质量的核心保证,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但目前,中医护理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且缺少系统的中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基础知识和辨证思维能力较弱[33-34]。研究表明[35],护士可通过中医护理培训提高中医护理的理论水平及辨证施护的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中医护理质量,与吴丽萍[36]研究结果一致。组织管理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是中医护理制度规范。中医护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中医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可规范中医护理人员的行为,完善中医护理的工作流程,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5]。研究表明[26],国家出台的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多项文件,有效推动了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研究表明[23],物资设备的配备是保障中医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硬件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结构质量评价指标极少关注政策支持条件,且对病区布局与设备关注较少。因此,建议进一步探究政策支持条件及病区布局与设备作为中医护理质量结构质量评价指标的敏感性。
过程质量包括护理评估、护理实践、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等指标[37-38]。本研究过程质量评价对中医护理评估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等指标较为关注,可能与护理评估和护理实践是护理程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中医护理评估可为中医护理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患者安全密切相关。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对辨证施护及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应用较为关注。辨证施护是开展中医护理的基本要素,是中医特色及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应用是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研究表明[39],应用规范的中医护理技术,能更好地形成中医护理服务的文化氛围,让患者体验规范的中医护理操作,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研究表明[40],中医延续护理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此外,人文关怀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1]。但目前对于中医延续护理和人文关怀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建议未来研究深入探讨中医延续护理及人文关怀与中医护理质量评价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护理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结局[22]。本研究结果显示,结果质量评价指标数量最多、应用频率最高,可能与患者安全是医疗行业的焦点有关。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是最直接反映患者安全的护理敏感指标,在结果相关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最广泛,能体现中医护理技术的安全性和护士规范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流程的效果。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是中医护理操作意外、差错,而中药给药差错率和医院感染在研究中的应用较少,可能影响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指标的应用频率仅次于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且应用频次最高的是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可直接反映患者感知的护理质量[42],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是中医护理质量改进最直接的意见来源。护理风险与护理管理和患者安全关系密切,但在研究中的应用频率较少。此外,经济指标中的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反映中医护理效果的敏感性和反应度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4]。因此,建议日后相关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药给药差错率、医院感染、护理风险及经济指标等与中医护理质量评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对护士培训与考核、护理人力资源、中医护理临床实践、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满意度等指标研究频次较高,但在政策支持条件、延续护理及护理风险等指标研究中暴露出了不足。目前,缺乏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指南和共识,且多数原始研究未进行信效度检验及临床应用。因此,未来研究者应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在研究中重视政策支持条件、延续护理及护理风险等指标,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同时,将构建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科学性验证及临床应用,以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
本研究全面地总结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发现现有的评价指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较少关注政策支持条件、延续护理和护理风险等指标,且缺乏科学性验证及临床应用。建议今后的研究注重政策支持条件及护理风险等指标;针对形成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实证研究,以保证其可行性和普适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26篇文献全部来自国内,缺乏国外的相关研究;未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