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2+1+1”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4-04-10 17:15王丹王雪蒲永莉谢桂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8期
关键词:医师资格助理执业

王丹 王雪 蒲永莉 谢桂英

[摘           要]  “2+1+1”教學模式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在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改革探索。其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从入学到首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即“2”年在校闭环式信息化教学、“1”年校外开放式信息化学习和“1”年毕业后对接式信息化帮扶。该改革探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助力。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110-04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全部环节实现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显著提升,高职专科医学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1]。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对医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2]。

对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年需参加行业准入考试,即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这是评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申请医师执业注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既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又是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贯彻教育信息化方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新课题[3-4]。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主要手段,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探索实施了“2+1+1”教学模式改革。

一、“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2+1+1”模式

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为3年,其中2年在校学习,1年进入实习基地开展毕业实习,毕业参加临床工作1年后即有资格申请参加国家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因此,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入学到首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至少需要4年时间,可将其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在校学习、实习、毕业后学习,其时间分别为2年、1年和1年,在每个阶段均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即“2+1+1”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教师的创造力,提升教学效果。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可利用多媒体、互动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生动、形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直观、图像化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医学来说,有大量的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以及临床实践操作,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仅凭非信息化教学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点制作成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并快速理解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主动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更理想。

2.有助于学生自主、泛在、反复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通过课堂讲授知识,教学过程无重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教学内容,课后学习难度较大。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线学习资源的推送,学生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对于学习重点和难点,可反复观看学习,从而有利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广泛且实时的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互动交流反馈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与每名学生实现交流,通常只与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互动,无法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反馈较慢、较少且不深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发帖、教师回帖,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实现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互动反馈效果。

4.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有限,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不断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实施“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较好的基础,包括建有完整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丰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等教学资源,同时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一)教学资源基础

1.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依托各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将10门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课程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其中8门已经被评为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平台支撑。

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

依托相关平台,对接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建立课程题库31个,实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全覆盖。每门课程题库完全对接最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考点,题目均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可用于课程考试、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强化训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模拟考试等,学生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练习考试,可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助力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理论考试。

3.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

引进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该系统对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考点,可作为学生日常练习、强化训练、考前模拟平台,助力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技能考试。

(二)教师能力基础

通过培养培训,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较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一定的评价研究。教师能熟练使用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及可实现线上教学的App,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远程在线教学,推送教学资源及练习题,在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根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数据等分析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方法,实现“教学—反馈—改进”的正向循环。

三、“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在前期基础上,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探索实施“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即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采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

(一)“2”年校内混合式信息化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2年学习阶段采用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师开课前认真研读最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考点、教学重难点,进行混合式信息化教學设计。课前,将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上传在线学习平台,包括但不限于视频、PPT、案例等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可设置预习测试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并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测试情况完善线下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点解决学生在预习阶段反馈的问题和难题;课后,教师通过题库平台、在线学习平台推送练习题,覆盖全部考点,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重难点进行强化,同时在线上平台讨论区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特点,引导学生主要围绕案例开展讨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立体课堂,为后续学习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夯实基础。

(二)“1”年校外延伸式信息化教学

学生校外实习1年学习阶段采用延伸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教师继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实习生开课,在线上讨论区与学生实时互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强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学习,将校内信息化教学延伸到校外。同时,向学生定期推送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临床思维诊疗系统”练习题,让学生在线上学习后进行自我练习及测试,教师通过测试情况定期组织线上答疑。此外,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组织至少两次模拟考试(综合笔试)和一次毕业考试(实践技能+综合笔试),让学生在实习阶段继续强化学习。通过延伸式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不断提升。

(三)“1”年毕业后模拟式信息化教学

学生毕业后工作1年内采用模拟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因学生毕业离校工作,无法开展线下集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帮扶,为解决这个难题,借助网络手段建立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帮扶线上群,帮扶课程教师与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学生通过线上群实现教学与互动交流。

1.开展线上直播帮扶

每年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时间约在6月,综合笔试考试时间约在8月,根据考试时间安排,在当年3月开始启动模拟帮扶,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持续至5月,主要针对实践技能考试帮扶,第二阶段在实践技能考试结束后约7月开始,主要针对综合笔试帮扶,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开启直播授课,学生可实时观看直播或回看复习。同时学生可在帮扶群内就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请教,教师全程在线答疑,解决毕业后不能线下集中培训的难题。

2.进行线上训练帮扶

利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临床思维诊疗系统”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向学生定期推送练习题,并组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模拟考试,让学生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题型、考试方式等,同时检验帮扶效果,根据模拟测试结果再对学生正答率较低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毕业后备考这一年中,全程对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时跟进,强化知识训练。

3.实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导师制

从2023年开始探索实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导师制,即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度,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监督、帮扶5~6名学生。导师既是辅导教师,又是监督员,与对接学生组成帮扶小组,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复习计划、提醒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帮扶、完成推送练习题、参与模拟测试,让学生定期汇报自主复习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找解决办法和措施,分享考试经验,与学生家长及工作单位定期联系,定期发布考试相关信息,提醒学生关注考试时间、地点及要求等,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复习及考试。

四、“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一)“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适应时代发展,在教育系统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教育”,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多种平台和技术手段支持下,教学资源实现了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多元化,教师可以便捷传送各类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开展课堂学习、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使复杂信息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变得显性化,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视频、虚拟仿真等资源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展示,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每次课程内容,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各知识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处理时所需要的记忆空间,进一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负荷,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大提升教育教学效果[5-6]。这些促使教学模式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手段,基于教育信息化视角,积极创新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7-8]。

对于医学高职教育来说,除了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还要根据国家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需要,积极为社会培养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作为高职专科医学院校,首先要保证较高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适应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需求,紧密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探索进行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在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有重点的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符合国家需要、人民期盼的临床医学专科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为顺利开展“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以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层次培训主要分为普适培训、应用培训和创新培训。普适培训重点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常用信息化工具的正确使用;应用培训重点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培训,即教师能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教学设计,较好完成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重点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培训,即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持续提升信息化教学效果。多层次信息技术培训,全方位提升了臨床医学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教师除了掌握现有的信息技术外,还应及时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如VR、AR、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9-10]。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采用分层次、分专业、分主题等方式开展多样化和针对性的培训,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满足教师的信息化培训需求,保证培训效果。同时,加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设备,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支撑。

实施信息化教学,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课堂,引导学生从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则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提高创新创造意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打破传统设计的局限,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以学生学情分析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设计,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才能有显著提升。

(三)“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还需继续深化

“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改革探索,是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在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创新尝试。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发现一些环节尚需改进和完善。比如,学生在已经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的情况下,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兴趣性可能会逐步下降,甚至产生一定的疲乏感,学习积极性随之下降,学习效率降低。这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除了在线资源、虚拟仿真等传统信息化技术外,还应不断探索使用VR、AR等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再如,在实习1年和毕业后1年的信息化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2+1+1”信息化教学模式还需不断深化和改进,切实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服务。

综上所述,“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为对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自主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改革,符合“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可作为一种新模式供国内其他高职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参考。

参考文献:

[1]线联平.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18):1-2.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2019-06-24)[2019-07-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7/15/content_5409492.htm.

[3]薛力荔.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9):67-68.

[4]杨美霞,宋芳,苏燕.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9,9(2):17-19.

[5]刘京京,马静仪.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问题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5):18-23.

[6]方柯.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10):199-201.

[7]刘健,王晓梅.“职业卫生”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风,2022(19):109-111.

[8]周艳冬.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4):238-239.

[9]曾彩红.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20,19(8):255-258.

[10]刘甜.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医师资格助理执业
从医师资格考试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成效
劫持助理案
自在如风
助理
BEBEAUTY 助理健康生活 绽放非一般梦想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2014再升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