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灵芝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当中谈及:“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看起来很玄妙,站在文学的角度来看,却非常精妙。其大意是说:“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再深幽的意思也将被人所理解。”这也就解释了“书迷”产生的重要原因——他们进入了作者的文本中,对文本、对作者产生了独特的情感,此之谓“因情而起,一往而深”。读后感因此而产生。
那么,读后感如何写呢?
一、读后感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一)基本内容
读后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看了一部名著,你会被它的思想、哲理所折服,以此来反思自身的生活,进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外,通过名著阅读,自身还能获得写作的启迪,比方说语言表达、表现手法、取材构思等方面,这也就反过来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总之,写读后感无疑是一箭双雕的提升写作能力和凝练思想境界的绝佳妙法,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二)基本形式
读后感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基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读后感”,顾名思义,有“读”才有“感”,就是我们在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话、几句名言之后,我们都可以写成文章,这种文章有自己的观点,或许是赞成,或许是反对。然而,在写法上读后感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我们阅读之后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想,这种感想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逾越所阅读的文本。脱离文本的读后感根本不是读后感。
二、读后感的写作思路
(一)拟——拟写题目,方式新颖
读后感也需要题目。一般而言都是题目当中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所读的书(文章)而将标题写成如“《活着》读后感”或者“读《活着》有感”之类。当然有的时候为了区分书(文章)名,我们也可以在书(文章)前面加上作者的姓名,比方说“读余华《活着》有感”。这种拟题方式出现得比较多,这种拟题方式也叫做直接拟题。
读后感的题目也有正副标题式。正标题一般就是自己对阅读文本的最深感受,可以说凝聚了自己对文本的最精辟的观点,而副标题就是我们上面常见的类型。比方说“能承受的,并非生活之重——读余华《活着》有感”,前面的标题实际上是作者本人阅读了余华的《活着》之后的真实感受而提炼的观点,而正文基本就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开展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之旅。这种拟题方式较为新颖,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也能够让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中心明确,所选择的材料也始终紧扣话题,不至于偏离题旨,值得大家借鉴。
(二)引——读懂文本,引述内容
读后感,“读”是基础,这一点务必注意。没有看懂文本,单独地从一个方面(角度)去解读文本,其实就是断章取义。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洁地引述阅读文本的内容,这个处理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师出有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呈现给读者一个初步的印象,给读者一个触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引述文本内容的时候,切忌大篇幅地引用原文,也不必特意渲染和生动描述,叙述的那种生动性、形象性并不适合此,否则,简述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如阅读文本是记叙文,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出发,概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中的简述:“本书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完成。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勇敢而坚强的一生,他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战斗中大腿受伤、头部炸伤、右眼失明……但始终以坚强的斗志立志于人类最光辉伟大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他们的事迹让人无限感动。”这一段简述简洁有效、精辟到位,完美地呈现了人物的故事经历。如阅读文本是议论文,就要写清楚它的主要见解和独到观点,文章的论据是什么,歌颂的是什么,而批判的又是什么,将这些元素一一简要地陈述出来,为下一阶段的“议”奠定基础。
(三)议——发表观点,开展分析
所谓“议”就是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这部分是读后感当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自己一切的情感宣泄、一切的觀点都来源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篇读后感最好只立足一个点去感悟,否则难免有“情感泛滥”的错觉。很多人比较困惑“感”什么,这个“感”可以是从书(文章)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辟的思想,比方说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了时间的重要性;也可以是书(文章)中的内容激起了自己的进取心,帮助自己坚定了理想,比方说读《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我们坚定了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终生的宏伟理想;也可以是书(文章)的内容对某些美好现象的赞美或者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比方说读《荷花淀》,看到了战争下善良的、让人无限感动的人性。在讲述自己的感触的时候,还应该立足文本的关键句子或者关键情节,比方说在王愿坚的《党费》当中,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让人热泪盈眶——“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我们可以这样抒情:“这是他们回报党的哺育,践行入党誓言初衷,怎么能不让人感动涕零呢?”这样就能让自己的情感宣泄“有据可查”,这样的读后感才让人信服。
同时,在分析的时候,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开展分析。比方说一个同学写的《读〈包身工〉有感》,他写道:“《包身工》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那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在那个时代,不少的包身工身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不少被迫害致死,回想起我们现在的新时代,我们能够无拘无束地生活、学习,让人顿悟新时代的美好。”这样的“感”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四)结——前后呼应,升华主题
所谓“结”就是总结,是自己整篇文章的主题升华。要做到“前后呼应”,这样才能让文章环环相扣,逻辑严谨,让人过目不忘。比方说一个同学在《当以勇毅临世——读〈记念刘和珍君〉有感》的开头说道:“微笑面对死亡,勇敢面对压迫,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容的品格,刘和珍君做到了,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真的猛士。”最后的一段总结段是这样写的:“‘猛士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而是世界上感动人心的品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我们庆幸有这样的人,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走得更加顺利!”这篇读后感以“猛士”开篇,不但贴近刘和珍的勇毅品格,而且也符合鲁迅对她的高度评价,中心非常明确;尤为难得的是,这个学生还以“猛士”收篇,在升华主题、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同时,让整篇读后感环环相扣,其语言的逻辑性、结构的严谨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实际上,初中阶段就要求写读后感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学阅读与写作”章节中提及:“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杂感”与“读后感”虽异名而实同,都属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议论文。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阅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读后感写作要求也应提升。希望本文能够给学生一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