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鱼
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一场声势壮阔的迁徙运动正在天空中上演。当然,不止是天空,海洋和陆地同样也会上演类似的大规模迁移运动,比如鱼类的“洄游”。
一般来说,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称为候鸟,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称为留鸟。
但这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减少,它们也会考虑迁居到其他地方,不过这多少有点“背井离乡”的味道了,属于是被迫的。而候鸟就很“现实”了,它们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但大多数情况下,季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地方。因此,鸟类的迁徙实际上就是鸟类随季节变化进行的有规律、有确定目的和方向的长距离迁居活动。
关于鸟类迁徙行为的起源至今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但较多学者认为地球交替出现的冰川期使得原本生活在纬度较高地区的鸟类南迁,冰川北退后,出于本能,鸟类又迁回高纬度的繁殖地,从而形成了迁徙行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鸟类迁徙源于物竞天择的压力,由于迁徙旅程往往漫长且危险,候鸟需飞翔数千乃至数万公里,因而熬过迁徙的鸟类才能在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这种压力造就了鸟类迁徙行为。但无论是哪一种,远古的鸟类都给现代鸟类留下了一道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它们所飞过的路线。科学家将这种古老的、烙印在天空之上的路线称之为“候鸟迁飞路线”,也叫做“飞道”。
现代鸟类可以追随其祖先的翅膀,从起点飞到终点,这条路线就是它们迁徙的全部路程,包括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以及在迁徙途中的休息和进食点。
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再返回南方较暖的地区越冬。当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
在候鸟迁徙过程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聚集的鸟群喜欢“排兵布阵”,比如迁徙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据研究表明,大雁在“人”字飞行时可以比它们单独飞行时节省12%—20%的能量,有助于鸟群坚持更久的飞行时间。另外,保持队形还能使每只鸟都能看到同伴的位置,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毕竟个体多起来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不过,对于一些大型宽翅猛禽来说,这种烦恼就不存在,因为它们大多会孤身一人上路,独自完成迁徙。它们通常在白天活动,因为太阳加热空气带来的热气流可以支撑它们远距离翱翔。然而,这些鸟类很难穿越大片的水域,因为热空气仅在陆地上形成,并且这些鸟类自身无法保持长距离的主动飞行,因此海域的海峡就成为了许多候鸟的必经之路。
针对这一特点,许多偷猎者会蹲守在此大肆捕杀候鸟。实际上,鸟类的迁徙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介入自然,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很容易与人造物体发生碰撞,比如与建筑物的玻璃窗和栏杆、电线和信号塔、车辆的碰撞,以及鸟类中途休息地的不断丧失等。毫不夸张地说,候鸟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场勇气的赞歌。为此,希望在冬日的寒冷中,人类可以更多地关注自然,给予候鸟更好的迁徙环境。
(选自“光明网”2023年11月24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请给“候鸟迁飞路线”下定义。
答:
2.“针对这一特点,许多偷猎者会蹲守在此大肆捕杀候鸟”,联系文本,分析“这”指代什么?
答:
3.本文的语言既客观严谨,又生動形象。请各举一例进行赏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