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节选)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而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阅读。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但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只有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赏析
选段主要讲选择书籍的重要性。书并不是读得多才好。书的数量很多,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真正值得读的书并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有选择地阅读。比如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国风》《古诗十九首》,读千卷万卷的哲学书不如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新书可以读,但我们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多读经典书籍,因为经典永不过时。
谈动(节选)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感觉不快乐时说“抑郁”。这两个字既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地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赏析
選段强调“动”能消愁解闷,使生活愉快。青年的颓唐沮丧总是令人担心的,但有时又很难避免。我们常听人说“年轻‘应该富有朝气”,但其实这里的“应该”并不具有强制性,人是属于自然的,也要顺应自然。如果真的感到烦闷,一定要学会自我“开导”,比如打网球、弹钢琴、种花草,哪怕只是谈笑、跑跳也可以发泄很多不快。不快走了,美好也就来了。
谈作文(节选)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
……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如何能做得出议论文?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赏析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告诉青年读者,作文水平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的。选段谈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并告诉读者“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并以莎士比亚、布朗宁、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文豪为例。选段还指出学写作文要注重写生,勤写描写文和记叙文等。语言恳切,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