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立平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馆“鸟巢”隆重举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全球人们的目光。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折柳寄情”。伴随着经典名曲《送别》的悠扬旋律,80名舞蹈演员在光影的衬托下,展现出一条条绿色的柳枝,随后365名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手捧发光的柳枝围拢过来,代表了一年365天的思念,表现出“惜别冬奥”的场景。这一幕独特的中国式的浪漫演绎令人感动。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也是我国人工栽培最早、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之一。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柳”的象形文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折柳樊圃”的诗句,即指折下柳枝围成篱笆。
我国人工种植柳树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朝文献《古微书·礼纬·礼稽命征》,文中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可见我国人工种植柳树最迟不晚于周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栽植柳树可以防风固沙、护路卫堤、遮阴造景、获取木材。柳树还有易种易活、随处而安的特点,所以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植柳故事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汉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据载,汉昭帝时著名的园林上林苑和汉梁孝王忘忧之馆中,都种植有柳树。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军营中密植柳树,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细柳营”。东晋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归隐之后在自家房前亲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在江岸广栽柳树,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之诗,博得了“柳痴”的称号。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折柳送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可以表达挽留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所以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长期分离时,送行者常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
最早以“杨柳”来寄托怀家恋土之情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是一个旅人回想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诗句像一幅画,把人在漂泊于苦旅中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的《折杨柳歌辞五首》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说的是郎君上马后不是取马鞭,而是反身去折杨柳。他盘膝坐在马背上,吹起长笛,撩起送行人惆怅的离情别绪。
唐朝时,京城长安近郊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的人多到此地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时间长了,“灞桥折柳”便成了送别的习惯。李白的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说的就是这个风俗。
“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唐代诗人张九龄写有诗歌《折杨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折柳寄情》的表演,向世人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惜别怀远”之情,让我们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友人“今宵离别后,一起向未来”!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思考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折柳樊圃”的诗句,意为折下柳枝围成篱笆。
B.宋代后,柳树被引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植柳故事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C.自春秋及至近现代,我国植柳之风长盛不衰,植柳故事屡屡见于历代的文献、典故之中。
D.西汉名将周亚夫在军营中密植柳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细柳营”。
2.文章开篇从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表演“折柳寄情”谈起,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3.“折柳送别”是古代常见的送别方式。送行之人常折一柳枝送于即将远行的友人,以表达不舍与留恋之情。人们为什么选择柳枝而不是其他植物?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