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雯雯(江苏省南通市新区学校)
《狼牙山五壮士》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述的是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这篇课文展示了五名战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敢顽强、忠于党和人民、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赏析这篇课文。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先熟悉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在1941年秋天,日寇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大举进犯,实施非常残酷的“铁壁合围”。晋察冀军区某部七连奉命抗击敌人,他们采用游击战术,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作战,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因为我部的武器装备落后,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七连还是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周边群众也跟着部队一起转移。此时,七连将掩护整个连队和群众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五名战士。这五名战士没有辜负连队的信任,经过战斗成功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的顶峰,他们奋勇杀敌后被迫跳下悬崖。五名战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激励着当时的抗日军民直至今天的我们,这五名战士最后有两人生还,他们是葛振林和宋学义。
为了更好地赏析课文,根据以往所学到的方法,我们分析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内容是“接受任务”,写的是某部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写了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拖住敌人,诱敌上山,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战斗。这里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个部分可归纳为“英勇奋战”。第三部分为第三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五位战士完成了连部交给的光荣任务,在经过慎重考虑后,毅然决然决定把敌人引上峰顶绝路,这个部分可总结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为第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五位壮士听从班长的沉着指挥,英勇杀敌的场景,可以总结为“顶峰歼敌”。第五部分为后面的第五—九自然段,写五壮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看到连队和群众走远,壮烈跳崖,可以总结“英勇跳崖”。所以这篇课文的行文顺序是:接受任务—英勇奋战—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顺序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赏析一篇课文时,还要赏析其中运用的描写手法,这对我们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利于我们今后运用相关描写手法写作,以此能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融合学习。这篇课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营造了激烈的场面,而且能够更加立体和鲜活地塑造五名壮士英勇的形象。
课文第二自然段集中体现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具体描写了每一位战士。前面两句话是对人物群体行动的概括,写五名战士有计划地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利用险要地形将敌人一次又一次打下去。中间部分分别写了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与敌人战斗的状态,让我们感觉到这五名战士仿佛就在眼前,具有鲜活的个性,立体地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最后两句话写五名战士打击敌人的成果: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为更好提高赏析课文的效果,我们还要针对课文中的具体字词语句进行赏析。通过赏析重点的语句,能让我们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中各类遣词造句技巧、行文逻辑方法,理解其中情感内涵,瞻仰革命精神。
在课文开始部分:“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这句话交代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时形势。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敌人的强大,与后面五名战士掩护形成对比,强调敌众我寡,也说明了五名战士的英勇和无所畏惧。
第二自然段开头:“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通过整体描写五名战士痛歼敌人的情景,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这是点面结合中的“面”,表现出五壮士的智慧、勇敢和英勇善战。后面详细描写每位战士的杀敌表现,因此这是“点”的描写。这个部分写出了班长沉稳果敢的素质,突出了副班长英勇无畏的形象,写出了宋学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对敌人的愤恨,表现了两名小战士认真杀敌和全神贯注的战斗状态。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五位壮士经过慎重考虑后,毅然决然决定将敌人引上峰顶绝路。其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走”,体现了坚定的态度、果敢的决定,这也体现出五名战士为了连队和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最后两句话写战士们的状态,如“紧跟”“热血沸腾”,这说明战士们与班长的想法是相同的,这表现出战士们英勇顽强和不惧牺牲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开头:“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这句话通过运用“一面……一面……”的句式,概括了五名壮士在引诱敌人进山过程中英勇杀敌的状况。
第五自然段开头:“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通过一个“又”字,说明敌人的数量非常多,一拨接着一拨,这能够和五名战士进行鲜明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说明敌众我寡的状况,体现出战士们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毫不畏惧。
第六自然段开头:“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这样描写使五壮士的形象跃然眼前:“屹立”突出壮士们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眺望着”说明敌人已经距离部队主力和群众非常远;“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说明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心情,也能看出此时他们早已忘记了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后面的段落写战士的口号声,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究,我们可以明确:如果用一个字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壮”字。文章对这五位英雄的称呼从“战士”变成了“壮士”,运用生动、形象与鲜活的语言,描写了五位战士的“壮语”,刻画了五位战士的“壮行”。我们可以在明确“壮”称变化的基础上,探寻文章之中的“壮语”和“壮行”。
通过分析课文的内容,可以看出文章的前半部分,介绍战士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使用“战士”的称呼,后面他们毅然决然地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这体现出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的英勇行径,充分体现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因此变成了“壮士”的称呼。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开始描述五位战士诱敌上山和英勇杀敌的情况,只写了班长3次说话,而没有写其他战士说话,最后两句口号,体现了战士们绝对服从命令,班长的话语也正是战士们所想,体现了不畏牺牲的精神和至死不渝的信念。文章中包含很多动作描写,“拧、抢、夺、举、喊、砸”等动作,突出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状态,表现出英雄气概和为了理想而奋勇斗争的精神。
在这篇课文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勇敢无畏的火种,也加深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并且也告诉我们要学习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