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我的故乡,在犍为。它在四川南部,岷江下游,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小县城。这是一座具有“千年古郡”之称的古城。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说起地方美食,犍为除了有远近闻名的甜皮鸭、钵钵鸡、椒麻鸡、豆腐脑等,还有最受大人小孩欢迎的豆腐干,我们当地人又称它为“咔咔咡”。豆腐干作为一种特色小吃,在犍为也算小有名气。虽然它不似烧烤或各种油炸小吃餐车上的食物那般琳琅满目、香气飘飘,但别小瞧那金灿灿的三角形豆腐干,它不仅是犍为的传统美食,更是这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更确切地说,它是我们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情况下,摊主们会提前用剪刀将豆腐干剖开备用。每当有食客上门,摊主便会将拌好的萝卜丝夹入豆腐干中,再配上适量的酥黄豆、花生碎、香料油、花椒、白糖等,最后放入糖醋水中浸一浸。糖醋水是豆腐干的“灵魂伴侣”。摊主动作很快,一顿操作如行云流水。食客咬上一口,麻、辣、酸、甜的味道便纷至沓来,让人回味无穷。我从小就特别爱吃那豆腐干。
去年夏天回老家探亲,由于天色已晚,我们直接回了村里。次日,妈妈从街上带回几块豆腐干。她说,吃这东西的人挺多,排了很久的队。也是,现在的豆腐干已然成为犍为的名小吃。打开袋子,我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入口的一瞬间,那种久违的味道强烈地刺激着我的味蕾,与此同时,也唤醒了我记忆里那段难忘的时光。
记得第一次吃豆腐干,是在我们村小学门口的小摊上。当时,一块豆腐干才卖一角五分钱。摊主是小女生燕子,她小学上到五年级就辍学了。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燕子不上学后,就去县城里学做豆腐干。学会后,她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和现在的犍为豆腐干相比,她做的豆腐干并不算正宗,毕竟一个小女生能将调味品搭配齐全就算不错了。但在当时,我们觉得那个味道棒极了。每当放学后,燕子的摊位总会围满一群小学生。无论买不买豆腐干,大家都会围着看上两眼。
那个时候,我邻居家的小孩正好是燕子的表妹,顺着这层关系,我经常在放学后拽着她一起去燕子家跳绳、玩躲猫猫。明面上是找人家玩,其实是以此为借口,去她家吃“白食”。因为,每次临走前,她都会给我俩一人一块豆腐干。
我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还会时不时想念那个味道。有一次去菜市场,看到豆腐摊位上有一篮子豆腐干,我突发奇想:何不照着犍为豆腐干的做法,自己动手做一次呢?说干就干,我称了一斤豆腐干,又买好相应的配菜及调味料。备好食材后,我便快速回到家,将自己关在厨房里捣鼓。
从切萝卜丝,到压花生碎,一步步操作都比较顺利。可到熬糖醋水,就把我难住了。我琢磨半天,反复尝试,直到把一瓶醋用掉了三分之二,还是没调出那种味道。后来,想想好歹也折騰了半天,我还是硬着头皮吃了几个。显然,自己做的完全没有犍为豆腐干那种独特的味道。这次尝试无疑以失败告终。我算是明白了,这几种食材看似简单,但比例调配不对,味道就有天壤之别。之后,我索性放弃,不再去糟蹋食材了。
这些年,犍为豆腐干的价格早已从当年的每个一角五分钱涨到现在的三元了。豆腐干也从当年卤香豆腐改成油炸豆腐了。但不变的是内在,那酸酸甜甜的糖醋水,那麻辣鲜香的萝卜丝,以及吃起来无比幸福的满足感。这种感觉,像极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始终不变的眷恋之情。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