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超文
每天清晨5点,随着闹钟的响起,泸州市纳溪区渠坝镇清凉村的何立群就准时起床,把缸里泡好的黄豆捞起来开始磨豆浆,然后烧豆浆、过滤、点浆成乳、小帕包扎定型、微火烘烤……历经十余道工序下来,一块块香喷喷的手工豆腐干就呈现在食客眼前,让人垂涎欲滴。而要完成这十多道工序,则需十多小时。近二十年来,何立群同丈夫黄建军一起,面对这周而复始枯燥乏味的工作,一直坚守不弃。“我们之所以坚持,为的是不让这一非遗工艺失传。”何立群说。
“渠坝豆腐干必须选用优质的黄豆作原料,做出来的豆腐才颜色好,绵性强。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豆腐干,从一粒粒黄豆到一块块可口的豆腐干,要经过选料、泡豆、打浆、烧浆、过滤、成型和烧烤等十多道工序……”何立群说,他们的豆腐干选料严谨,制作精细。选用当地优质黄豆和地下深井泉水为原料。首先进行黄豆浸泡,将分捡后的黄豆用泉水入缸浸泡,夏季需12个小时,冬季约18个小时。再将浸泡好的黄豆用石磨(打浆机)磨碎,经两次过滤后放入锅内煮浆,待锅中浆煮沸后,用石膏点制,然后用小帕包扎定型,接着将定型的豆腐块上垛加压缩水,再用草木灰把豆腐块中的水分吸干、烘烤、晾晒。经“十煮九晾一见阳”制成的豆腐干皮褐肉黄、清香可口。
何立群同丈夫黄建军从事豆腐干加工制作已经有近二十年,历经二十年的传承,何立群的“渠坝豆腐干”,已经成为了纳溪民间传统家庭式小作坊制作豆腐干工艺的代表。而“渠坝豆腐干”因其特独的工艺和民间传统手工制作,于2012年成功跻身《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每天清晨五点就起来了,但因为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会直接影响到豆腐干的品质,一天十多个小时下来,每人只能做十来斤黄豆的豆腐干。虽然辛苦,但能看到食客们喜滋滋连吃带夸‘味道纯正’时,我心里就特有成就感。”何立群高兴地说。
在何立群那简易的加工作坊里,除了原来的石磨磨浆改用磨浆机、烘烤改为电动烤箱外,其余工序依旧是原始的手工方法,“使用磨浆机和电箱烘烤除了省时、省力,也让烘烤出的豆腐干更干净卫生。”何立群说。
制作传统的手工豆腐干工序很多,夫妇俩一天只能加工五百多块,按市场价格0.7元一块计算,除去成本每天只有一百多元的收益。“虽然传统手工豆腐干费时,效益低,但为了传承这一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我们必须坚持做,现在我们的豆腐干成为了市级‘非遗’,我们更责无旁贷!”何立群说,制作豆腐干,除了工序上严格讲究外,对水质也严要求。何立群制作豆腐干都是采用地下井水,水里因没有自来水的漂白粉等物质,磨制出来的豆腐才更鲜嫩,制作出的豆腐干才更细腻、绵韧、可口。
由于加工豆腐干工序多、费时,收入也不如在外打工,这几年从事“渠坝豆腐干”加工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偌大一个渠坝镇,目前只有3家,而坚守传统工艺制作的只有何立群一家。“现在我的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腐干因每天只能生产几百块,但在家可以照顾老人孩子,一举两得,我们会继续坚守下去。若有可能,将来孩子长大后我也会支持他从事传统豆腐干制作,以让‘渠坝豆腐干’工艺能长久流传!”何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