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皇都积胜图》与《南都繁会图》都是描绘明中后期城市生活具体情形的风俗画,二者有许多相似性。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使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作品主题、空间构图、形象塑造和设色特点四个方面对两幅画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其异同。
关键词:《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风俗画
《皇都积胜图》与《南都繁会图》都是创作于明代的风俗画,分别描绘了当时两大城市的市井风俗状貌。该类画作因侧重真实反映而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将《皇都积胜图》与《南都繁会图》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色的异同。
一、《皇都积胜图》与《南都繁会图》的概况
(一)《皇都积胜图》的概况
《皇都积胜图》为明代宫廷风俗画,其绢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卷横长2 182.6厘米、纵宽32厘米。将画中内容与翁正春在《皇都积胜图》卷后所作跋文的写作时间联系起来看,该画应为嘉靖晚年至万历初年的作品。其画绘北京城的繁华商业娱乐活动,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皇都北京城的生活图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董应举在《皇都积胜图》完成后不久,观赏并高度评价《皇都积胜图》,认为其可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相比拟,暗隐“穆乎有丰豫之警”的深刻寓意。他不仅领略到了画中的皇都之美,还深入体会到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深远用意,因而挥笔成文,为之创作《皇都赋》。
此画卷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亦被后世视为承接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之后的风俗画的经典之作。《皇都积胜图》所描绘的宏阔画面为我们展示了明代中后期北京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面貌,再现了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的繁盛景况。
(二)《南都繁会图》的概况
《南都繁会图》是记录明代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的著名风俗画,又被称为“明代南京版《清明上河图》”。此图原为常熟翁氏旧藏,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卷横长350厘米、纵宽44厘米。《南都繁会图》用笔潇洒飘逸,是一件难得的古代书画珍品。
该画作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画面所表现出的市民阶层对政治社会的态度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也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趣,被认为是现存明代画卷中描绘南京市集商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比较
(一)作品主题
两幅画作都以反映城市的繁荣景象为中心,《皇都积胜图》以展示明代北京城盛况空前为核心,《南都繁会图》以明代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生活风习为题材,主题呼应十分明确。这两个城市的商业经济在明代都十分繁荣,具体情形自然也被囊括于风俗画之中。
《皇都积胜图》将北京城当时的民俗文化、政治情形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示了明代帝都的人文景观和繁华盛景,绘出了市井景象和百姓的精神风貌。此图卷中各个城门巍峨耸立,人物形形色色,两种不同的街头说唱艺术形式跃然“绢”上,佐证了当时文献记载中弹词主要是琵琶伴奏,也包括拍板和小鼓的情况。同时,此图卷也为明代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除了车辆和行人络绎不绝,商铺鳞次栉比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此画卷中看到被浓密的烟云所覆盖而时隐时现的庑殿顶,领略宫殿的神秘色彩。画面向北延伸至边防重地——居庸关,关上有雄兵把守,关外有人虎视眈眈。这幅盛世景象也隐含了居安思危之意。此作未能明确地展示出明确的社会阶层划分,这表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仅促成了社会阶层的新融合,还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群游模式。
《南都繁会图》是南京城当时“五谷丰登”“太平有象”的生产和富足欢樂的生活再现,是明代南京商业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画卷从人物着装、饮食习惯、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呈现了明代南京社会的流行时尚,让百年之后的我们能够透过这幅画卷再看到当时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市井风貌。同时,该画卷也为我们揭示历史遗留谜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城市布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侧面反映出南京当时百卉千葩的贸易往来情况、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繁荣的民间文艺。学者王正华从图像与城市观的联系角度出发,认为该图刻画出的南京城市形象是一个“杂乱喧闹、无阶级秩序的地方,也是一个男女群集、娱乐消费的地方”,还“呈现出一种非官方观点的城市感”。因为该画作者并无刻意美化朝廷或粉饰太平之意,所以展示的明代城市生活更显自然、生动和多彩,为考察明代南京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士商阶层关系、时尚传播等都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图像资料。因此,该画对明代南京城市社会研究的史料价值毋庸置疑。
(二)空间构图
两幅画作的构图皆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构图模式,横向展开,构图方法为散点透视,空间开阔,从右至左展开,留白都不多。《皇都积胜图》较《南都繁会图》规模更大,横长约为其六倍之余,纵宽则是后者更宽些。总而言之,二者笔法类似,皆兼工带写,动静结合,疏密相宜。就画卷路线而言,二者皆为从南至北的地理布局。从画卷构图来讲,基本上都是遵从“郊野—街市—皇宫”的顺序依次展开,但《皇都积胜图》较《南都繁会图》增加了“边塞”这一空间布局,而《南都繁会图》因南京城自身的地理特征,较《皇都积胜图》更突出了江河板块的布局,构图更为复杂。
《皇都积胜图》整体构图呈现出中线为轴、主次分明有序的特点,构图中线即绢本横向平行中心线,与画中主轴线重合。随着横幅长卷的展开,主场景中以中轴为中心的纵向空间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周边的胡同道路也以皇宫为中心,布局在其附近,呈现出井字形的有序模式,并沿着南北方向纵向排列。图卷画面动线从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起,自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入北京外城,经过正阳门进入北京内城,过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皇宫等,最终向北延伸到居庸关。该画作在主场景的描绘上,较《南都繁会图》的空间布局与形制而言更凸显规整性。画中主场景很清晰地展示出明代京城是以中心建筑为主轴线,其他建筑依次有序排列在主建筑周围的布局形式,同时也显现出北京城在商业和政治空间上的布局区别。北京当时的商业中心是朝前市,即集市,位于大明门至正阳门之间;从大明门到承天门之间则分布有大批的衙署,即行政中心;进入承天门,即进入皇城之后,再无一项商业活动的踪迹。
《南都繁会图》构图大体上体现出缜密和谐的特点,平面布局构成整幅画作。画面整体布局呈现出从东到西的纵横交错,长宽比大致为八比一,契合现代审美规律。图卷画面动线是从郊野到城南街市,接着到城东北的皇宫。繁华街市作为此画最显眼的部分与核心篇幅,占整体约三分之二的面积。内部主要人行干道共有四条,皆为东西横向走势,房屋部分也随主干道呈现为三条横向分布状,从顶部到底部,分别由长江和秦淮河将这些房屋分隔开来,表现出蜿蜒曲折的特点,形成了一条连贯的双S形线路。此中有两处显著的转折点,第一处是位于北市街的“古今字帖”商店,而第二处是南市街附近一座题书“绣衮”二字的牌坊,位于该画作中央下方处。以建筑的疏密程度为分类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主要板块和十个主要区域,包括皇家建筑板块、南市集、中间市集、北市集以及江畔建筑群板块。这些板块以左右两个对角线为中心轴线,两侧的建筑位置和面积大致相同,形成了对称的布局。而乡野并不均匀地分布于该画的两端,其轮廓随着江河的流动而变化,所占篇幅约为总体的三分之一。连绵的山脉纵向长度仅占总体的四分之一且整体以小型块面进行呈现,大致位于画作中间顶部至左边二分之一处。
(三)形象塑造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实行两京制度,所以虽然南京实质上已经不是权力中心,但仍为当时第二大城市,保留着消费型城市的特征,商业贸易与民间文艺繁盛,所以《皇都积胜图》和《南都繁会图》都用了大量笔墨在描绘街市场景及商业贸易、民间文艺上。
各个阶层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景象在《皇都积胜图》中皆有呈现,除了农夫、工匠、行商坐贾、官宦隶卒、医卜星相、士子艺文、边军内侍等各色人物形象以外,亦有马匹、骡子、骆驼、狮子、老虎、大象等动物形象,还有平畴旷野、村庄集镇、城郭街市、庙宇桥梁、“塌房”货栈、山川关隘等场景形象。宫殿大堂、亭台楼榭笼罩在云烟之中,更加突出宫殿楼台的森严神秘。这一点与《南都繁会图》亦是不谋而合。自进入外城后,画面描绘便更加丰富了,房屋鳞次栉比,街上熙熙攘攘。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是全画之中最为繁盛之处,进入内城,街上处处地摊杂陈、高张布棚,游人如织,百货云集,象牙雕漆、冠巾靴袜、布匹绸缎、折扇雨伞、金石玉器、陶瓷器皿、宝石字画、笔墨纸砚、香料草药、皮货马具等商品琳琅满目,小摊小贩目不暇接。此中还描绘了琵琶演奏者、说唱艺人等的曲艺演出,周围观众如堵,布衣青衫皆有,一派热闹景象,具体描绘有如“跑马卖解”的百戏场景。这些便是大明门前的朝前市的景象描绘。
《南都繁会图》的场景规模也十分宏大,南市街和北市街是其中使用笔墨最多的场景。越接近街市,人口越密集,颜色也越艳丽丰富,街市之中,车马行人摩肩接踵,大小街市交错,交通路网发达,各色商铺星罗棋布,匾牌幌子林林总总。画中共有109家店鋪的标志、幌子与匾额,寺院、官衙、牌坊、楼榭、城门、民房等建筑交叉错落,旅店、钱庄、饭馆、澡堂等商肆林立道路两旁,画中瓦舍、勾栏等休闲娱乐场所顾客云集,两岸建筑各式各样,各式功能一应俱全。秦淮河上亦是热闹非凡,商船、龙舟和渔船络绎不绝,唱戏的船在河面上摇曳。此画描绘了一千多个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物形象,上至高官贵胄,下至市井平民,文人墨客、衙役官吏、贩夫走卒、戏子、酒家、纤夫、邮差、渔民和商贾等各种身份的人们都通过穿着打扮、出行方式、生活状态等被生动地呈现于该幅画中。除繁忙的商业活动外,巷路上还出现了烟火水嬉、踩高跷、弄棒使械、舞龙戏狮、“走海倭子进宝”等杂耍把戏和鳌山灯、昆剧“天官赐福”等观客汇聚的民间文艺演出,画面中的每个场景都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让观者仿若身临其境一般。
(四)设色特点
《皇都积胜图》画面设色温和古雅,整体不似《南都繁会图》那般亮眼,色调更显和谐。以画面中建筑设色为例,皇家建筑体量庞大、规模宏大,主要使用了皇家专属的红色,这也与文献资料相吻合。因皇家建筑是画面的主体建筑,所以也使画面整体看上去大量使用了红色,但着色呈现出自建筑上端向下越来越浅的特点,过渡自然、有层次的变化表现了景深。画中其余小体量的建筑,如商肆、台阶、棚顶、城墙墙根等的色调多是偏冷灰的,也有许多布棚是白顶配蓝边的设色,零星亮眼之余增添了一些清丽脱俗之感。画面整体使用的都是深色,更显古色古香的质感。
《南都繁会图》画面设色精致柔和,浓淡处理相得益彰,色彩层次丰富、组成多元。纯灰层次转换自然,黄灰色作为基调,辅以棕灰色,并以青、蓝为对比色,再用蓝色与大红色进行点缀。以绿色为例,宫殿内部和市集上多以深绿为基调,市集中屋顶、地面的绘画主要使用青灰色进行着色,群山共使用群青、空青、艾绿这三种颜色进行渲染,其间艾绿缀于乡野青苔、树木野草、行人衣物和琉璃瓦片上,群青则零星散落于楼台砖瓦、街边纸伞、店铺门帘之上。绘画时也运用了多种红色,包括彤、大红、殷红及朱砂色。殷红色暗,零星应用在垂帘、市集牌坊的木柱和皇宫内外墙上。土地所使用的色彩过渡自然、层层递进,依次为牙色、棕黑色、焦茶色。黄色多以单色形式呈现,绘于市集动物和行人衣服上,例如黄牛、骆驼等。山间近郊则以黑色为基调,其余黑色均以点的形式呈现于人与动物的毛发上。
三、结语
本文对《皇都积胜图》与《南都繁会图》两幅年代相近的风俗画进行了研究,从作品主题、空间构图、形象塑造和设色特点四个方面展开了比较分析:题材类似,以商业贸易和民间文艺呈现为主;构图各有特色,《皇都积胜图》更显规整,《南都繁会图》因其地理特征更显复杂;形象塑造均不胜枚举,反映当时真实社会面貌,与文献资料几乎吻合;使用色彩上呈现出明显差异,《皇都积胜图》温和古雅,《南都繁会图》精致柔和。两幅画卷都描摹了明朝的昌明盛世,为今人研究当时的城市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形象资料。
参考文献:
[1]鲍家树.《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的考述[J].北京档案,2020(12):50-53.
[2]胡俊.复现“南都繁会图”:地域文化融入农贸市场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22.
[3]刘兰霞.明代北京盛况的真实反映:《皇都积胜图》[J].历史教学,1996(11):49.
[4]王婧怡.晚明城市的士商互动与时尚传播[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3.
[5]周鹏窈.图像中的明中晚期都城声音景观:《皇都积胜图》中的音乐活动[J].黄河之声,2017(14):108-110.
作者简介:
陈烨,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