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绘画风格探析

2024-04-09 17:55:55郭佳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游春图美术鉴赏

摘 要: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产生萌芽,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对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与色彩研究进行梳理,并通过赏析展子虔的《游春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探讨不同时间节点上青绿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和技法。

关键词:青绿山水;游春图;《千里江山图》;美术鉴赏

一、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类别,根据用彩表现形式又细分为水墨山水画和青绿山水画等。在近千年的演变发展长河中,青绿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审美价值立于画坛之上。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甚至可以称为“中国山水画之祖”。早在战国之前,中国画家就已经注意到自然的形态,出现了山水画艺术的萌芽,只是这时候的画作还不能系统地称作“山水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礼崩乐坏,老庄逍遥超脱精神为主体的玄学风行,人们更多地寄身于山水自然之美,游山赏水成为风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开始蓬勃发展起来。青绿山水当时虽然有所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多作为人物背景。

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青绿山水拥有正统山水画地位的时间并不长。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是中国青绿山水画里程碑式的开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把青绿山水画艺术进一步充实、发展,画史上称他们为“大小李将军”。他们创新出一种精致华丽、富贵浓郁的金碧山水画,气势辉煌。中国山水画到唐代时已臻于成熟,名家辈出。这时山水画基本是刻于墙壁之上,以青绿重色为主,唐朝的山水画主要就指青绿山水。五代的董源将皴法运用到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后来山水画出现了水墨画这种新的形式,与青绿山水画所呈现出的明亮大气不同,水墨山水画呈现出淡然悠远的意境。自此,传统的青绿山水在画坛上不再是一家独大占统治局面了。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发展更为成熟。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绘画题材多样,青绿山水再度兴盛。尤其是宋代很多帝王都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在宋朝建立之初还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宫廷绘画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这时期出现的青绿山水画家大都与皇家有很大关系,如宋徽宗时期的王希孟。宋元以后,隨着文人水墨画的兴起和成熟,青绿山水画逐渐被淡忘,日渐式微。从清代以后,青绿山水逐渐走向低潮,以水墨画为主的文人山水画占主导地位。

(二)青绿颜色研究

许多人对于青绿山水画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色彩夺目,富丽堂皇。了解青绿山水,首先要了解青绿山水不是对现实自然界山水的写实画,而是融入了画家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色彩的个性理解。用色不局限于眼之所见,而是对宏观世界的观察和艺术取舍,从而形成对青绿山水独特的色彩理解。从中国画的代称“丹青”入手分析,《晋书·顾恺之传》中说顾恺之“尤擅丹青”,所谓丹青就是指丹砂和青雘这两种矿物颜料。“丹”为红色,这是没有疑问的。青在中国古代的颜色谱系中却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歧义的词。“青”字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又频频出现。《诗经》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传统戏曲中的“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大都穿青色的褶子,而得名。青绿山水的定义比较含混,《说文解字》释义:“青,东方色也。”古人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青、赤、黄、白、黑,皆为正色。《荀子·劝学篇》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应属于蓝色系,不过比蓝色更浓,饱和度更高。孔颖达疏援引王肃之语曰:“青,黑色。”可以看出,青色的指代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其代表的色彩也有所不同。而在青绿山水画中,用到的颜料色彩无疑是蓝色,具体到绘画颜料上,即石青,一种矿物颜料。它与石绿一起,构成了青绿山水画的主要色调。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敦煌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青绿山水画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佛教在魏晋时期开始兴盛,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看出佛教在当时的兴盛程度。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极其繁荣,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中,佛教文化传入敦煌。而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佛教的艺术形式。佛教美术对古代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影响,体现在古代青绿山水画对西域佛教题材绘画的借鉴上,带动了中国绘画技艺、色彩观念和风格样式的改变。敦煌壁画作为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山水画。虽然其大多是作为背景出现,但同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参考价值。中原的山水画影响了敦煌的绘画元素,同时,西域的青绿色系也影响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二者融合发展,互相成就。敦煌壁画中大量的山水画是研究唐代山水画的重要依据。唐代山水画基本是绘制于墙壁之上,以青绿重色为主,风格华丽。佛教石窟壁画使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颜料,颜色有石青、石绿、赭石等,尤以青绿为主要基调。如莫高窟第217窟南壁西侧的山水,山岩的刻画以石绿色和浅赭色为主色。虽然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但对其的借鉴是理性的,借鉴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设色以“随类赋彩”为美学理念。中国画的设色不必束缚于物象的色彩逼真,不必完全从视觉层面一比一对客观世界进行复制性的观察测量,取其概括性的类似,相近即可。“写神”“神韵”是中国美学观念的追求。

二、《游春图》的绘画赏析

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画在设色上会重点突出色彩,以重染积色为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隋代杰出画家,也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他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方的寺院留下许多壁画。其唯一传世之作《游春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绢本,纵为43 cm,横为80.5 cm,是现存最早的独立性卷轴山水画,也是我国传世的山水画轴中保存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隋代以前的山水画作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不可得见。早期的绘画主角是人物,山水一直处于“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于泛,或人大于山”的阶段,只是作为背景或锦上添花的装饰出现。而到了隋朝初期,山水画已经逐步从人物背景图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画种。

(一)结构特点

《游春图》画幅有限却又场面宏大,通过对画面的布局掌握,事物有序又自然地立于画中。空间的深度、事物的远景层次和比例营造了画上的活动空间,每一个画面都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构图方法新颖。看画之人既看到了画中所绘,又窥见了画外的春景。全景式的构图,要注重自然事物之间的比例,山体和树木、山峰之间的大小比例,山树与天空、物体远近的距离,都要在有限的画幅上趋于写实。江河中的小船、山川中站立的人,被合理分配在有限的画幅中。在展子虔的画中,山水是主体部分,人物作为点缀,突破山水在原人物画中的装饰性。山水能否作主角,挑起大梁,这有赖于画家谋篇布局的实力。

(二)设色技法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隋代的山水画代表,主题是游春,主要描绘人们外出踏春赏花的场景。春天万物复苏,色彩鲜活,树木葱郁,水光潋滟,青山绿水。单纯的水墨形式不足以展现生机盎然的游春景象,鲜明的“游春”主题,更加关注自然事物具体细节的刻画,记录真实的春景。

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水波波纹用细腻的笔法勾画,以单纯的“勾染法”营造出水波自然荡漾之态。画中的山石、树木、桥梁、房屋,一草一木都有灵性。没有采用皴法描画山峰,而是空勾山形,用细笔勾勒出山峦的轮廓。用笔细腻又有力,线条上又有轻重缓急的变化。树干用浓墨,树枝用赭石色直接勾画出细枝。远景的树叶是靛蓝墨团,颜色较浓。中景的桥梁和房子用朱砂色进行勾线细描,细致入微,偏朱砂色的勾线使画面鲜明,让人眼前一亮。明代鉴赏家詹景凤的评价更容易让人理解《游春图》的设色成就:“其山重着青绿,山脚则用于泥金,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做松鳞,人物直用粉点成后,加重色于上分衣褶,船屋亦然。”这番评价可谓把《游春图》的景象和色彩说得明明白白。整幅画以青绿为基调,在一些建筑、人物上又大胆地运用醒目的色彩。

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技法还比较单纯,主要是简单地以线勾画山石,山体以石青色和石绿色反复晕染,山体以浅赭色分染。但纵观我国画史,这个阶段的画家运用的山水画技法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展子虔被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也是我国青绿山水作品里程碑式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赏析

宋代是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用彩设色,都发展得更加成熟。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为代表,它是一卷纵为51.5 cm,横为1 191.5 cm的青绿山水画,以亮丽的青绿设色,辅以淡墨色和淡赭色。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量采用皴法,用笔复杂多变,堪称宋徽宗时期青绿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后人大概只能从当时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题跋,来了解画家了:“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一)结构特点

在构图上,采用全景式构图,将高山、湖海、树木等自然风光与楼阁、亭台、桥梁、小舟等人工建筑相结合。采用分段散点透视法,将一幅长长的画卷巧妙安排,虚实得当,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多而不乱。青年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独到的艺术创作和意境,在长卷中穿插采用了“平远、高深、深远”的透视处理方法。画幅辽阔,山体气势磅礴,山峦挺拔,又不失山水自然风光的悠远和绵长。《千里江山图》画面可分为高低错落的七大山群组,第五组是全画的高潮。这里的山有区别于其他部分山体的特征,从视觉上看,以中间几乎高耸入云的山为主体,一下子就抓住了人的视线。

(二)设色技法

图中的景象,山头和阳面都采用了明亮的青绿色。先用线条勾勒出石形,再进行填色。在山石上部,以高纯度的青绿设色,彰显出青山的叠翠。石青、石绿历经近千年,依然保持清晰艳丽的色彩。部分石青、石绿在光线较暗时,还会泛着淡淡的荧光。而在过渡部分或阴面,山脚用淡色的墨线勾勒,再与皴染的技法结合,略微施以淡赭色。这样一来,明亮的石青、石绿和淡墨之间就有了丰富的过渡层。在青绿山水画中,除了矿物颜料的设色鲜艳,其中的青绿渐变处理技法也是一大特色。青绿山水并不是只有青、绿两种颜色,其色彩变化和色阶渐变是相当丰富的,如绿色有石绿、碧玉、岩草绿等,石青有头青、二青、三青等。颜料在画家手中就如同是扑克牌在魔术师手中,一切变化和结合都是那么神奇。其中,青绿渐变是画家对色彩深浅巧妙的处理。先是纯粹的石青,颜色最为明亮;过渡的部分将石青和石绿掺杂起来,形成一种过渡相对缓和的色彩渐变。单色渐变,如蓝色渐变,从山顶石青纯度最高的地方向四周渐渐扩散开,纯度逐渐降低,呈现出渐变效果。整体色彩灿烂、颜色饱和的青绿山水与泛黄的绢本,形成独特的青绿山水氛围感。

从青绿山水的演变过程和绘画风格看,《千里江山图》符合北宋后期追求古意、色墨融合的“不古不今”的特点。将唐代青绿山水的风格与水墨皴染、文人画相融合,崇古又不故步自封,不断探索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无论是矿物颜料的使用,还是画风、技法都要比前人更加趋于成熟。青绿山水作为中国古代山水表现形态之一,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色彩审美特点,历经近千年仍有其艺术鉴赏价值,依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千里江山图》不只是王希孟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不朽之作。

四、结语

不同的历史时期,绘画作品的风格也有不同。《游春图》既是对魏晋山水画的继承,也开启了新的绘画风格,启发了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唐代画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千里江山图》绘出了雄伟壮丽、波澜壮阔同时又缥缈深远的大好山河,达到了青绿山水画的高峰,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造力和美学价值。探讨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绘画技法,分析古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力,可为探索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可能性提供思路,同时也对继承优秀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价值有着特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潇.古代大青绿山水画设色技法演变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赵声良.从敦煌壁画看唐代青绿山水[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5):6-14,158.

[3]郭宇卿.展子虔《游春图》的艺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12-13.

[4]赖颖秦.北宋山水大气磅礴:从郭熙父子的“郭家山水”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J].美术大观,2015(11):42-43.

[5]王中旭.色墨交融不古不今《千里江山图》作者及青绿颜色[J].收藏,2018(8):18-27.

作者简介:

郭佳佳,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千里江山图游春图美术鉴赏
游春图意境空间的虚拟现实具身交互设计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24期)2023-12-27 09:18:56
罗绮映春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品鉴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22
古人的流行运动击鞠——《八达游春图》
古人的流行运动击鞠——《八达游春图》
《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密码
读书(2017年10期)2017-10-13 22:56:41
在故宫外排队的人们,终于奔向了《千里江山图》
看天下(2017年26期)2017-09-30 14:39:05
浅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及其影响
魅力中国(2017年13期)2017-09-20 14:16:16
《千里江山图》入新邮
中国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 13:08:39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9:43:27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