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选蔬果题材绘画风格研究

2024-04-09 05:00:58郭日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1期

摘 要:以元初画家钱选的《秋瓜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作品中的用墨、用线、用色、题款以及绘画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从而总结出其艺术特色。梳理钱选蔬果题材绘画的艺术语言对认识钱选绘画艺术风格以及蔬果题材绘画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钱选;蔬果题材;《秋瓜图》

中国传统绘画中,时蔬、果卉题材创作出现得很早。根据现有资料的研究,蔬果题材绘画开端于南北朝时陈国的顾野王。后来,随着画家审美视域的开拓以及思想上的转变,一些文人画家也开始把蔬果题材纳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来。并且,在文人的审美视域下,蔬果题材绘画具有了文人的审美意趣。

蔬果作为花鸟画中的题材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据《宣和画谱》记载:“灌园学圃,昔人所请,而早韭晚菘,来禽青李,皆入翰林子墨之美谈,是则蔬果宜有见于丹青也。……且自陈以来至本朝,其名传而画存者,才得六人焉。陈有顾野王,五代有唐垓辈,本朝有郭元方、释居宁之辈,馀有画之传世者,详具于谱。”[1]据此可知,最早将蔬果题材纳入绘画中的是南北朝时陈国的顾野王,当时蔬果题材绘画甚少。两宋时期,蔬果题材绘画开始逐渐增多。至明清时期,蔬果题材绘画发展进入鼎盛阶段,蔬果种类、画面形式、画幅也逐渐趋向多元化。

本文选取钱选的代表性作品《秋瓜图》(图1)为例展开分析研究。《秋瓜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63.1厘米,横30厘米。

一、色墨相融,墨淡趣生

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喜用淡墨,以淡墨勾勒出物象的形体结构,并且题款部分也以淡墨书写,与设色清丽淡雅的画风呼应成趣,书与画达到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在《秋瓜图》中可以看到钱选以淡墨线勾勒出物象的外轮廓,赋色后墨线与颜色几乎融于一体,与宋画院花鸟画不同。宋画院一派花卉、蔬果题材绘画多以较浓的墨线勾勒物象的外轮廓,讲究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即色不侵染勾出来的墨线。清代的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提到麓台夫子尝论设色画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2]如南宋韩祐的《螽斯绵瓞图》(图2)以较浓的墨线勾勒出物象的外轮廓,色与墨线互不侵染。钱选的这种墨色相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上溯到五代西蜀画家黄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3]宋徽宗以纯墨色绘制的《枇杷山鸟图》(图3)也是以淡墨轻勾叶片、果实的外轮廓,线与墨色相融。钱选在用淡墨勾勒形象轮廓上接近于宋徽宗的《枇杷山鸟图》。

由此可知,以淡墨勾勒形象形体的造型方式并不始于钱选。钱选以淡墨勾勒物象的形体,在赋色之后墨线隐现于色,强调色墨相融所带来的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符合钱选对淡雅画风的追求。

二、瘦硬战掣,颤笔樛曲

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继承了宋代花鸟画严谨细腻的画风以及一丝不苟的审物精神,其蔬果题材与折枝花一脉相通,在用线上线条瘦硬遒劲,起伏变化丰富。

钱选重视对物象质理的把握,对叶片的处理可谓是细致入微,在《秋瓜图》中可以看到钱选不厌其烦地以繁复的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结构脉络,线条变化丰富,并且细密的线条会依据叶片的生长姿态而有意识地起伏(图4),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叶片的自然舒展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钱选勾勒叶脉并不是简单概括性摹写,而是以左右各两条长的线条接着两条相对短的线条为一组。这种叶脉勾勒方式是依据叶片自身的生长结构规律而进行的勾画,很是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叶脉特征。

钱选勾勒叶片叶脉的表现手法极富于内容与细节,线条瘦硬战掣且作颤笔樛曲之状,多与周文矩的“战笔”笔意相近,反映出钱选重视对物象生长规律、特征的把握,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同时也反映出钱选的重写生观念。

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跟宋画院的花鸟画画法不太一样,宋画院一派的花鸟画以“双勾廓填”法为主,以墨线勾勒出整个“粉本”后再“随类赋彩”。钱选对叶片的塑造虽然也是以墨线勾勒出外轮廓定形,但却不先勾勒出叶脉而是在赋色既定之后再以较浓的墨线进行勾勒,趋向于没骨画的画法,并且宋画院一派花鸟画在对叶脉的塑造上往往处理得较为虚化,使墨线隐现于色墨之中,而钱选却恰恰相反,突出对叶脉的表现,与南唐徐熙《玉堂富贵图》(图5)中的叶脉表现手法接近。

正是这种以繁复且变化丰富的线条排列对叶脉进行勾勒的方式,使得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别具个性。这是钱选蔬果题材绘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有别于他者的一个重要的个性化“标志”。

三、轻色染成,清丽文雅

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在赋色上以淡雅清丽为主调,淡化色彩的纯度与明度,使画面呈现出简淡之风。由于淡化了色彩深浅对比变化,画面效果往往会趋于平面化。

《秋瓜图》中,钱选在正面叶片施染浅青绿色后,在结构起伏处再略染较深的花青色,因此叶与叶之间的遮挡、前后关系在色彩上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细看会发现有淡淡的花青色做强调,反面叶片薄染淡黄色在叶脉结构处加深强调,花朵施染淡淡的白粉,趋向于平涂,瓜在浅淡的叶片衬托下尤为突出。牛筋草作为画面的一个衬托,在用色上施以淡花青色,整体上处理得较为虚化,在画法上勾线与没骨法兼用。整幅《秋瓜图》在设色上极其淡雅,但并不觉得“轻薄”。

宋院体花鸟画背面叶片以罩染石绿色为主,以接近叶片的自然色,符合富丽的审美要求,如南宋韩祐《螽斯绵瓞图》中,背面叶片就是以石绿色着色。而钱选以淡黄色为背面叶片的颜色,应是为了能够更贴合淡雅清润的画格设定。石青色、石绿色较为鲜艳而不利于表现出清新淡雅的画格。由此可知,钱选在赋色上进行了主观性的处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形体的体积感,使其达到一种清雅淡逸的画面意趣。

四、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秋瓜图》在尺幅形式选取上避免了扇面小品画尺幅过小的局限性,从而留出了足够的空白空间去题写诗文,补充画面内容或者深化画面的意境,即所谓“象外之象”,使题款部分跟画面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诗书画印的一体性。

明代的沈颢在《画麈》中提到:“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4]宋徽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极具创造性并且题款部分具备了一件书法作品的体系,在画面构成中极富于形式美感,如《祥龙石图》中的题款(图6)。钱选《秋瓜图》中的题款(图7)也同样具备一件书法作品的自觉性,因此也构成了具有一定程式意味的落款形制。清代的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有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5]《秋瓜图》中的题款为钱选自赋诗句。钱选巧妙地将诗文引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来,填补了画面中的空白部分,补充了画中的“不足”。

一幅画中会有落款的最佳位置,落款的行数或长或短,或双或单,或横或直,都会影响到整个画面的内容以及氛围,如果不慎就会有破坏画面气息的可能,即所谓伤画局,所以明代的沈颢在《画麈》中提到:“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6]因此,好的落款可以為作品增益神采,如若落款不理想,则会破坏全局。诚如清代方薰所言:“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7]

五、借物抒情,隐逸自适

文人画家喜借山水树石、花鸟鱼虫或者文学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思,或是寄托理想抱负。根据某些动植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赋予其特定的某种喻义,比如竹子代表君子的清高气节。

宋代蔬果题材绘画多表达吉祥之意,如南宋韩祐的《螽斯绵瓞图》表达的是《诗经》中的《螽斯》与《绵》的诗意。《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8]《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9]螽斯,一种螽斯科昆虫,繁衍能力旺盛,多子;瓜瓞,大曰为瓜,小曰为瓞,指的是可以延绵不断地结出很多大大小小的果实。二者皆具有祝愿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吉祥之意,是祥瑞的象征。而钱选打破了宋代蔬果题材绘画表达吉祥幸福祝愿的寓意局限,拓展了蔬果题材绘画的象征意义。《秋瓜图》中,钱选题诗:“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10]讲的是召平东陵侯在秦国破灭后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业,栽种的瓜因甚为甜美而被时人赞誉为“东陵瓜”,后来“东陵瓜”也引申为隐居之典。而钱选作为南宋遗民与召平东陵侯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

钱选借东陵侯这个历史典故表达的是一种淡泊名利、怡然自得的幽居生活情趣,并没有表露出太多的伤感情怀,甚至在幽居的日子里自己也学习栽种蔬菜。钱选在《瓜茄图》中写:“自怜老去翻成拙,学圃今犹学不成。”另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这些诗句蕴含的是钱选淡然的人生态度。

六、结语

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继承了宋代花鸟画严谨细腻的画风以及一丝不苟的写生精神,将宋画院一派妍丽的画风转变为清淡文雅,并且有意识地淡化形体的体积感,使画面效果趋向于平面化,是中国花鸟画史上从工丽转向清淡的里程碑;将工笔画法与没骨画法进行巧妙融合,发展了黄筌“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的表现手法;打破宋代蔬果题材绘画的寓意局限,赋予了蔬果题材绘画一种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内涵。

同时,钱选的蔬果题材绘画也奠定了书法与诗文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历史地位,为诗书画印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明清绘画诗书画印一体化图式的构成,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画面构成形式要素,增强了形式美感,而且深化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学性。

参考文献:

[1][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042,1042.

[3][5][6][7]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495,558,559,558.

[4]沈括.梦溪笔谈[M].金良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144.

[8][9]诗经[M].柳萍,解注.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8,218.

[10]司马迁.史记[M].农梅珍,编注.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570.

作者简介:

郭日超,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