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生态养殖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技术分析

2024-04-08 12:21田深水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7期
关键词:淡水鱼鱼塘溶解氧

田深水

最近几年,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产业,淡水鱼生态养殖成为我国各地区水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隨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的不断发展,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也在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不仅能够使淡水鱼的质量得到保障,还能够减少淡水鱼生态养殖的成本,对其污染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为淡水鱼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使得水产养殖行业的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养殖者也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作为提升淡水鱼生态养殖水平以及淡水鱼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养殖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对淡水鱼生态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地思考,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式,借此扩大养殖范围和养殖规模,并保障淡水鱼的质量。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对各项技术进行科学的使用,对其中的细节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只有保证养殖技术的科学性,才能够保证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规范性,进而促进淡水鱼生态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淡水鱼生态养殖概述、淡水鱼生态养殖常用技术以及淡水鱼生态养殖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淡水鱼生态养殖概述

生态养殖是指借助自然条件或是创造自然条件的方式,在应用生态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对水质、生态环境等进行改善,以此保证生态环境与养殖模式相符,并在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洒药的情况下而获得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而淡水鱼生态养殖则是指在利用和创造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完成淡水鱼的养殖,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淡水鱼的口感和质量,还能够使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提升。而从淡水鱼生态养殖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养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二、 淡水鱼生态养殖常用技术

1、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因为部分淡水鱼生态养殖地区具有较为严重的水污染情况,或是存在引水不便的情况,这时就可以使用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①三级净化

这一净化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净化是指针对河道周围水生植物,通过放养水生物而构建的天然净化体系;二级净化是指围绕自然池塘,放养河蚌、花白鲢等生物;三级净化是淡水鱼养殖鱼塘,在池塘中间放养一些沉水、浮水植被。这一净化系统可以对鱼塘中的废水进行层层净化,并实现循环排放。这种净化模式适用于多种淡水鱼的养殖中,如草鱼、鲤鱼等。在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水中放置水质检测仪,对鱼塘水、源头水的水质进行检测,以保证水质健康。

②微生物净化

微生物净化主要是通过构建小生态环境的方式,通过微生物净化水质。养殖人员可以在池塘中加入微生物,这样能够使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被快速的消耗,对单循环细菌分布进行有效调节,控制氮磷量。养殖人员可以利用弹性材质进行生物刷的制作,将其长度控制在2m,宽度控制在1m,使其覆盖于鱼塘的40%,并在其中加入微生物制剂,将净化完毕的水体储存到水塔当中,再使其流入到鱼塘。此外,养殖人员还需要将养殖废水排入到生态内排水沟渠当中,使其流入人工湿地,在净化完毕之后再回到鱼塘。

2、“鱼-稻”生态养殖技术

“鱼-稻”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是将淡水鱼养殖和水稻种植有机结合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鱼类是稻田的天然除草工,富含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鱼类排泄物又成为优质的稻田肥料。鱼类在觅食过程中,对稻田表土进行翻动,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又将稻田中大部分虫卵、幼虫吃掉,减轻病虫害发生。稻田养鱼模式可获取稳定的水产品,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控制面源污染,同时保证稻米质量。将鱼塘划分为“田”字状,可以在其中一部分区域中种植水稻,并在其余区域中饲养淡水鱼类,并按照5:1:1的比例将商品饲料、碳氨和磷肥进行科学的搭配。每天上午将鱼塘中5%的水体排放到稻田当中,并使用潜水泵将稻田水抽回到鱼塘当中,实现水体循环过滤。稻田能够将鱼塘水中的氮磷物质吸收,这样不仅可以对鱼塘的水质进行改善,还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肥料,保证淡水鱼的成活率。

在实际实施中可知,“鱼-稻”生态养殖模式能够使水体中氮、磷物质的含量降低,在一周之内可降低约50%,10天左右即可降低75%以上。在“鱼-稻”生态养殖模式下,水体内溶解氧、通透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水循环、无废水排放的情况下,能够使淡水鱼生态养殖的用水量节约30%左右,实现零排放,对生态环境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鱼塘原位修复技术

鱼塘原位修复技术本质上就是鱼塘系统修复的技术,因为水生植物本身就具有净化功能,且其根系较为发达,能快速吸收水中的营养,借助水生植物能够进行植物床的构建,形成一个由水生物构成的过滤层,使其与水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在活水经过过滤层的时候,可以对水中的污染物和杂质进行吸收,并通过离子交换、吸附、沉淀等方式,使水中的污染物和杂质更加集中,沉淀到水底,使鱼塘水体变得更加的清澈、透明。此外,由于水生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产生光合作用,提升水中的溶解氧,不仅能够使水体中含氧量增加,分解沉降物,还能够在水体中形成厌氧、好氧分布,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严格的控制,水生植物会遮挡大部分的阳光,不仅会影响水体光照和氧气接触面积,还会对藻类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水生物床最好覆盖在池塘表面的3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够避免对池塘水体以及藻类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三、 淡水鱼生态养殖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1、水质管理

在对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将水质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水质指标主要包含透明度、溶解氧含量、盐含量以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在对养殖用水上也需要将“肥活嫩爽”的特点呈现出来:“肥”是指需要保证水体中具有大量的漂浮生物,使水体保持一定透明度;“活”是指水体颜色以及透明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养殖人员需要保证池塘的物质循环保持平衡;“嫩”是指需要确保池塘内的藻类生物具有良好的生长形态,可以呈现出现鲜嫩亮泽的水色;“爽”是指水中悬浮物较少,不会出现水体浑浊的情况。此外,还需要保证池塘内水温的适宜性。通常来讲,池塘的水源主要源自降雨、井水、江河等,在对此类水源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保证水温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还需要经常向池塘内注入新的水源,保证池塘内水的活性,并使水塘内的水量充足。

2、均匀投喂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确保饲料的科学投喂是其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夏季和秋季作为鱼类摄入食物的旺季,隨着鱼类体型的不断增大,通常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对于一些体质较弱、体型较小、捕食能力较差的鱼类来说,其经常会因为体型不足而缺乏捕食能力,因摄食不足而出现营养缺乏的情况,逐渐被淘汰;对于一些体质较强、体型较大、捕食能力强的鱼类来说,其通常能够摄入大量的食物。在这一状况的影响下,使得池塘内鱼类总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影响淡水鱼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养殖人员在养殖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将发霉、变质的饲料喂食给鱼类,未加工的原料粮最好也不要直接喂食给鱼类,而是需要结合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为其配制全价配合颗粒料食,且需要保证颗粒料食的尺寸适宜,容易入口。此外,养殖人员不仅需要保证投喂饲料营养的均衡性,还需要适当增加投喂的次数,保证投喂数量,确保体质较弱的鱼类能够吃到食物。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轮捕成鱼上市或是适时分池塘投喂等方式进行投喂。

3、水体施肥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水体施肥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保证水体施肥的高效性能够使淡水鱼生态养殖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一般来讲,在池塘大换水之后会出现显著的缺肥情况,所以,如果在对池塘进行大换水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水体施肥工作,在水中补充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并适当增加肌腐屑食物群的食量,为淡水鱼的生长提供饵料。在淡水鱼生态养殖中,其通常使用无机肥、有机肥、生物肥作为池塘肥料,其中,无机肥肥料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有机肥肥效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且具有较为全面的营养;生物肥无污染,能够使池塘内的肥效保持稳定,但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施用。在淡水鱼生态养殖中,水体施肥也需要结合淡水鱼的生长阶段以及其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配置,还需要结合池塘水质情况对肥料施用的时间和频率进行灵活的掌控,还需要在肥料中加入适量的无机盐、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4、敌害驱除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敌害生物对于鱼类的健康生长具有严重的危害,其不单单会与鱼类进行饵料、活动空间以及溶解氧的争抢,还会在池塘中传播疾病、破坏水质。因此,为了避免敌害生物对淡水鱼的生存与发育产生影响,养殖人员需要及时将水体中的敌害生物进行驱除,保证鱼类的健康以及水质环境的良好。在排水和进水的时候,需要采用鱼花布网片进行过滤,将其中杂藻、污物等排出;在进水口处还需要使用0.355mm孔径筛绢网包裹过滤,避免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到池塘内。此外,水老鼠、水蛇、蛙类等也会与鱼类争抢饵料和空间,甚至会直接摄食鱼类,对鱼类的生存产生危害。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在池边悬挂丝网将敌害生物隔离在外,还可以通过人工驱逐、人工捕捉等方式消灭入侵池塘的敌害生物。

5、pH值平衡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中,如果pH值小于6.5,那么就意味着水体处于酸性状态,则会对淡水鱼的呼吸产生影响,提升淡水鱼新陈代谢的频率,使其水体中的氧分解和供氧能力降低,导致鱼内部组织出现缺氧的情况,对鱼类的健康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在水体pH值过高的情况下,水体则会处于碱性状态,水体中氧含量就会增加,对鱼鳃造成伤害,使得淡水鱼出现呼吸障碍,影响淡水鱼的生长速度,甚至会导致其窒息。所以,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保持水体pH值平衡。如果水体pH值偏低,那么可以根据池塘的面积和实际水量,使用生石灰对其进行中和,但不要一次性加入大量生石灰;如果水体pH值偏高,则可以借助复合生态调剂使水体pH值保持在稳定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更换池塘水的时候,水体的pH值则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能够根据某一时段的测量结果进行pH值的调节,需要待水体稳定之后,再对水体pH值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pH值进行调节。最好还是不要一次更换过多的水。

6、池塘保氧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中,想要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就需要确保水体溶解氧充足。在夏季和秋季时,水质条件极易出现老化的情况,而水体中的鱼类数量又比较多,在阴天或是暴雨的时候,会出现气温降低、气压降低、水色过浓、水温较高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池塘极易出现缺氧的问题。通常来说,溶解氧主要源自水中的藻类、植物、人工增氧以及空气中氧气溶解等方式,在光合作用下,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会产生大量的氧气,人工增氧也可以使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提升,将水体溶解氧保持在5~8mg/L,如果水体中的溶解氧较低,那么则会对鱼类的正常摄食和生长产生影响,还会导致鱼类出现游泳无力的情况,甚至导致鱼类死亡。所以,在生态养殖淡水鱼的时候,养殖人员不仅需要保证饲料的优质性并对养殖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还需要减少水体中的细菌生物量,避免其对氧气进行消耗,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保持良好的活力,具备良好的新陈代谢能力,保证氧气的供应。此外,养殖人员还需要对增氧机进行科学的使用,对水体溶解氧进行改善,避免池塘内部出现缺氧的情况。

7、池埂加固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池塘水体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夏季和秋季,其变化尤为明显。所以,养殖人员需要提前将各种防护措施完成好,需要对池埂进行加固,避免突发暴雨而出现洪涝灾害,洪水将池埂冲开会导致鱼类流失,也能够避免水位升高而出现鱼类逃逸的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池埂的位置设置围网。此外,为了避免夏秋季干旱对淡水鱼生态养殖产生严重的影响,养殖人员还需要提前做好抗击干旱的准备,提前打好水井,以备不时之需。在旱季到来的时候,应当减少饲料投喂量,对水体水质进行合理的调节,以此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安全度过干旱季节。

如果淡水鱼生态养殖的池塘在田间,那么还需要加高池埂。在夏季和秋季的时候,农民会为农田施加更多的农药,来预防病虫害,在下雨的时候,农田的积水极易流入池塘,积水中的农药会对鱼类的健康威胁。如果附近有工厂,工厂废水也会对淡水鱼养殖产生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在选择养殖位置的时候,需要尽量远离垃圾处理厂、工厂或是居民生活区域,避免污水流入池塘。如无法避免,那么则需要通过加高池埂的方式,避免污水进入到池塘当中,保障鱼类的健康。

8、池底养护

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中期和后期,在投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鱼类的排泄物也会不断增多,还会有许多小动物、植物尸体沉积在池塘底部,对池塘边水体造成污染,溶解氧的消耗量也会比较多,导致池塘底部出现严重缺氧、发臭、滋生病菌等情况,导致淡水鱼因为缺氧或是感染疾病而死亡。所以,养殖人员在淡水鱼生态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池底养护,尤其是在养殖的中后期,需要时刻对池塘水色的浑浊程度进行观察,并对池塘底部的杂物、植物尸体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不仅可以对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使池塘的水质保持健康状态,避免对淡水鱼的活力和免疫力产生影响,进而降低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在淡水鱼生态养殖中,养殖人员需要严格遵循生态养殖的原则,对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进行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为淡水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还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宿松县水产品种苗生产经营管理站)

猜你喜欢
淡水鱼鱼塘溶解氧
鱼塘的面积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巧建鱼塘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植树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