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册存根脉 传承谱新篇

2024-04-08 05:30张志清
新华月报 2024年7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古籍中华

张志清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但因水火兵燹,保存至今者不足百分之一,即便如此,这些古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典籍文化遗产集合之一。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图书馆人的使命担当。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书籍的“册”和“典”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期,用于典册书写刻铸的甲骨文、金文有4500个之多,已经是有系统的成熟文字,而且今天的汉字与此一脉相传。

中国古代的书籍,简称古籍,一般指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广义的古籍概念也包括后来影印、整理、缩微、数字化古籍而产生的产品。古籍一般有不同于今天的装帧式样,如简册装、卷轴装、梵夹装、缝缋装、粘叶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古籍具有书籍、文物、档案三重属性。古籍保护是以古籍为对象,研究造成其损坏的理化、生物、材料机理,或造成其损毁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延长其寿命,再造其生命,活化其内容,传承其思想。按照保护类型,古籍保护主要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部分,近年来还出现了传承性保护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善用文字和书籍记载历史文化的民族。古籍承载了先贤思想智慧、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孔子整理“六经”,其中《易》《书》《诗》《礼》《春秋》等传承至今,成为中国最早的“元典”。中国古代军事、医学、农业、百科等实用著述蔚为大观,按类汇集,依丛编排,形成百科全书体系。历代史官记录君臣言行、重大事件,形成史籍档案。古代文赋诗词曲小说等,在“崇文”传统中开出璀璨花朵,历代总集、别集等浩如烟海。学者们在群籍中搜存考佚,插架典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整理成缮写工整、校勘无误的书本——“善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构建起博大精深、自成一体的中华传统典籍文化体系。

覆载之间,藉有楮竹

文字载体多种多样。在纸发明前,文字曾经铸造、刻写在青铜、石头、甲骨上,也“书于竹帛”——使用竹木简和丝织品作为书写材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破布、麻绳、渔网造纸,扩展了造纸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公元三世纪后,纸书日益普及,最终替代了简帛,成为书籍的主要载体。公元七八世纪隋唐之际,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制作和文化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被纳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杀青》译成法文,提到中国用野生树皮、竹草和各种混合原料制浆造纸,引起法、英、德等国实业家高度重视,纷纷仿效,很快缓解了欧洲造纸原料危机。

古籍的主要载体——纸,是最轻薄的物质,也是最厚重的物质,正如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言:“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民通,师将弟命,凭藉呫呫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之藉有楮先生也,圣顽咸嘉赖之矣。”《天工开物·杀青》一章记载了多种造纸法,对于用竹料造纸记载尤为详细。

纸是最脆弱的物质,也是最坚韧的物质。水火兵燹虫霉酸都可以对纸张造成伤害。影响纸张寿命的病害可分为11种: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等。至今存世的最古老纸张“灞橋纸”距今已超过2000年。国家图书馆藏最早的纸本文献是公元417年写《律藏初分》,距今已有160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坚韧美观。

苦心孤诣,重建公藏

中华民族历史上创作积累了体量庞大的古籍,但经历水火兵燹,已是百不存一。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记载“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朝时,牛弘论废兴,述“五厄”之说,把秦皇焚书、西汉王莽燔宫、东汉董卓祸乱、东晋刘石陷洛、南朝梁萧绎毁书列为自古以来五大书厄。明代胡应麟把隋江都大乱、唐安史之乱、唐末黄巢入袭、北宋靖康之乱、元陷南宋临安列为“续五厄”;近人祝文白把明末李自成起义、绛云楼失火、清高宗焚书、咸丰朝内忧外患、日寇侵华列为“再续五厄”。上述每次书厄,都有大量古籍毁于战火。

虽然历代水火兵燹造成大量典籍损毁灭失,但历代都有仁人志士青灯黄卷,整理文献;苦心孤诣,传承典籍;保护修复,延续文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为古籍保护传承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从海外寻回、民间征集了大量珍贵典籍,重新建立起公藏古籍的庞大体系。

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前身)建立,60多年来整理出版古籍3.6万种。1983年,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近40年来,建立古典文献专业5个,高校古籍研究所90多家。1985年,文化部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30多年来,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23个缩微拍摄点,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次。截至2022年底,共抢救各类文献19.3万种,总拍摄量8250余万拍,其中善本古籍3.3万种、1961万拍,普通古籍8500余种、568万拍。

保护计划,成绩斐然

2007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标志着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 《天工开物·杀青》

应时顺势,创新保护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思路的不断创新,“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这一重要命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工作,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古籍阅览的需要,有效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以“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和服务提升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将古籍纳入馆藏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加大古籍的科技保护力度,实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修复项目。推进珍贵古籍缩微复制和数字化工作。”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内古籍特藏文献收藏量最大的单位,为满足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读者的多样化需求,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从2000年起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碑帖菁华”等专题资源库,通过国家图书馆官网免费向社会公众发布。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之后,古籍数字化建设和开放共享走上快车道,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汇聚资源,建设了“中华古籍资源库”,免注册免登录服务大众和业界学者,目前已在线发布古籍资源共约10.3万部(件),涵盖国家图书馆藏善本、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海外征集的古籍资源,供读者免费阅览。该库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古籍珍本随时出现在读者案头,为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利用和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文献资料查阅途径,获得热烈反响。

我国自古就有晒书、曝书习俗。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中华大地由南向北,逐次开展拜书、品书、祭书、咏书活动,这项源自书籍保存保护的活动,与雅集观摩紧密结合,形成悠久的晒书传统。为充分发挥古籍收藏单位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古籍保护中的主阵地作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自2019年开始,策划并号召全国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系列古籍活化宣传推广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30余个省、区、市数百家单位已晒出珍贵古籍近1000种,各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独特的藏书和文化遗存特点,将晒书和地方文化旅游相结合,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内涵,使晒书这一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保护典籍、传承文明的大众节日,将典籍保护的传统和文化传承有效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23“中华传统晒书活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黄河、大运河等标志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的宣传号召,以“江流万古·文润千年”为主题,将长江、黄河、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活动串联起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广泛协调各类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在全国20多个省份举办各类特色活动近百场,通过“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文化新貌”等形式,让流传千年的古籍与传统走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媒体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打破时空局限,向大众分享古籍知识、传播保护方式,烘托了线上线下联动、东西南北呼应的浓厚晒书氛围,真正践行了“让古籍活起来”的宗旨。

面向未来,踔厉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的古籍保护工作者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作为保护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对古籍保护工作做了具体规划,其要点就是加强党对古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全面加快转化利用,全面加强专业队伍,补足短板,落实制度保障。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根据两办《意见》要求,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围绕古籍普查拓展深化、科学保护修复、存藏环境改善、古籍活化传播、培养古籍复合型人才队伍等方面,全面提升古籍保护工作质量和管理能力。积极适应国家战略部署要求,重点依托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以古籍智慧化服务为突破口,构建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科技企业优势,联动全国古籍收藏单位,汇集全国各馆收藏的古籍,建设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资源、培育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生态,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让古籍文献资源“形神兼备”,再度焕发光彩,让民族记忆得以持续传承,让文化自信的底气更加坚实!(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演講者为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古籍中华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