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4-04-08 13:13梁玥郑先斌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华院校

梁玥 郑先斌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应兼顾“素质”和“技能”培养的双重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课程,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45-04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局势风云激荡,文化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包括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对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与科学规划。各项指导纲要和政策的出台客观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课程和校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语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高职语文的过程就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和认同民族精神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依托语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

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市场环境对创新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开齐开足语文课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责与发展困境

部分高职院校深受实用主义和功利思维的影响,过度强调“技能至上”,以未来就业为唯一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其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的培育。事实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其人才培养目标绝不能仅仅止步于“就业”,还要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素养培育起到基礎性作用。

人才培养理念的偏差,导致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素养类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实证研究显示,40%以上的高职院校未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30%以上未开设语文类课程,即使开设了,课时数量也严重不足[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方向倾斜,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说,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养”的现状将逐步成为制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语文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高职语文是高等学校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恢复教学。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理应开设语文课程。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肯定了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语文课程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明确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属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仁爱精神、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和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4]。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概括来说,语文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提升学生汉语素养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提供价值支撑和创新源泉

高职院校从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工艺,实现“技艺并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祖先的勤劳智慧以及不朽的民族精神,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人格修养,有助于应对外来文化侵袭和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危机和道德失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传统工艺为现代劳动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了使用价值成为主导价值。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产品的美学设计、文化品位、审美格调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可从传统工艺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如传统纺织工艺中的图案设计、古代建筑中的结构原理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价值

语文课程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强调道德品质的锤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生品格以及工匠精神。

第一,有助于培养忧国忧民、仁爱共济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爱国诗句在古代诗文中俯拾皆是,可以说,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古典诗词蕴含了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价值,彰显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些古典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忧国忧民、仁爱共济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贡献力量。

第二,有助于铸就正心笃志、弘毅致远的人生品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传统文化鼓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勇敢坚毅,为梦想而执着奋斗。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古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方法,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和力量,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种经验和力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影响着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被困难打倒,提高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第三,有助于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表现为勤学苦练、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等。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中关于工匠精神的描写,如《卖油翁》《核舟记》等文章,“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成语,以及古代工艺专门著作如《天工开物》《陶记》等,学生深刻地感受古代工匠如何以精湛的技艺和敬业的精神创造出卓越的成果,从而树立精益求精的精神,立志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大国工匠。

(二)丰富高职语文的育人功能,促进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

高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人文教化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构建着学生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人格精神和文化修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其育人功能,还可以推动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第一,可以充分展现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儒家仁爱、爱人的思想,引导学生由爱自己到爱身边人再到爱天下人,树立博爱天下的仁爱精神;通过学习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培养崇尚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和戏曲,领略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味,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在高职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实现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

第二,可以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易于理解和接受。部分高職语文课堂陷入知识传授的误区,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失去兴趣。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应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尤其是在对文言文进行讲解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流变,学生大多对文言文抱有抵触心理,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对文化背景的补充、场景的模拟,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古代文人的所思、所想、所行。例如,在对《世说新语》的选文进行讲解时,一方面补充自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礼崩乐坏,文人的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的社会大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魏晋名士不拘礼法背后的价值选择和人生旨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模拟刘伶等魏晋名士的“出格”行为,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受“魏晋风流”的洒脱,更深层次地思考古代文人克己复礼与不拘礼法、积极入世与洒脱出世的矛盾心态,从而坚定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提高职业院校育人成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还是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依托。

第一,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高职语文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儒家思想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通过批判性地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第二,是高职院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是技术技能培养的基地,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依托。2019年底,教育部颁布了包括语文在内的10门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明确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应面向关键能力养成。关键能力是指影响个体未来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通用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在高职语文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通过学习各类中华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学习经典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代名人传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的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十分必要,但目前的教学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人文精神的渗透不到位[5],重知识的传授、轻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6],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7];缺少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不接地气、呆板枯燥等。因此,需探究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应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的特性,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在保持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海纳百川,以一种平等的文明史观批判地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本民族文化的活力。

第一,整体性原则。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孤立片面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文化在不间断地动态发展,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过程,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第二,渗透性原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生硬和刻板,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类陈述性知识中,还要渗透在高职语文学习活动的各类程序性知识中。

第三,职业性原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助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语文的“工具性”特征与中华优秀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设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挖掘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对传统文化积累不够,因此需规划教学内容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浅层次的内容包括字词句、语法现象、文学流派及演变,深层次的内容包括精神内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人文哲理等。浅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学为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理解打下基础。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尤其应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仁爱共济、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等精神相联系,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课堂上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和认同。由于时代变迁,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欠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建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沉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奇妙的汉字》《国乐大典》等。

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拓展学生的课后阅读和课外活动,把课堂上孤立的知识纳入更广阔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深刻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或诵读竞赛,使学生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感受力和欣赏力。再如开展专题讲座、读书活动、话剧表演等,学生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另外,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方面,教师需改变以考试为主的评定方式,采用课堂讨论、读书报告、文化创意活动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助力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丰富高职语文的育人功能,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支撑,更是提高职业院校育人成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依据整体性、渗透性和职业性原则,整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4-01)[2024-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 28_166543.html.

[2]刘兰明,郑永进,王佼.基于《指导意见》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实证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24-30.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0L].(2019-06-18)[2024-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 06/t20190618_386287.html.

[4]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東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1-184.

[5]孟睿.大学语文是价值观教育的适宜平台:论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平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85-88.

[6]康芸英.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版),2017(4):59-61,2.

[7]范冬梅,张泠,于继国.“三教”改革视角下高职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69-7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华院校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