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农业农村局 朱冬梅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生态农业经济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扶贫项目的落地,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然而,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部分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够完善、对工作人员管理不够规范等。因此,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具有积极作用,生态农业的实施需要合理的灌溉系统和农田水利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灌溉系统,可以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水资源供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助于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侵蚀,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需要完善农村的电力、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农村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靠的电力供应可以支持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通信设施的完善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帮助农民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指导。另外,良好的交通网络能够方便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销售能力和附加值。
生态农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注重土壤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药使用的控制,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此外,生态农业经济还能带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增加旅游收入。生态农业通常与农村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开发农家乐、观光农园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业生产和乡村风情,增加农民的附加收入。这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也提高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为扶助困难群众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新的经济支撑。生态农业经济在保障扶助困难群众项目落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农村旅游等途径,生态农业经济能够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为扶助困难群众事业的成功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其在扶助困难群众工作中的发展和应用。
生态农业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农民获得更高的销售价格和利润。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因为它们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随着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度假和农村旅游的兴趣增加,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农民可以通过提供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服务获得额外的收入。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农民可以通过加工农产品制作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途径。随着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岗位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其中。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获得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收入。
随着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在生产中若缺少环保意识,就会产生很多废弃物,造成生态恶化,土地被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一些地区,农业产业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业或养殖业,缺乏多元化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增加了农民的经营风险。我国某些地区,由于注重工业的进步发展,忽略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在工业发展进步的同时,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使得农村大多数的树木、土壤、水资源和大气都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另外,在传统的农耕方式中,部分农户会使用某些杀虫剂,以确保农作物能够快速生长。杀虫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可以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活力,进而使农作物产量不高。
目前,农业产业园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受限。在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配套的服务设施。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并且发展方式也有一定差别。例如,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根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常以精细栽培、粮食种植、水产养殖业等为主要农业经济发展支柱。内陆的西北地区、新疆、西藏通常以畜牧、林果的粗放经营管理为主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西北、新疆、西藏等区域尚未建立较完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区,各区域的农业部门在促进区域农业转型时,因缺乏理论支持、实际经验等,没有使本区域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优势得以有效发挥,进而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平稳运行,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在我国推广生态农业的试验田过程中,有了技术人员的监管,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的帮助,那么很难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应用到实验田之中。目前,我国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试验室和实验田中,相关人员没有把研究结果应用于农民实际农业种植中,还没有被广大农民朋友所接受。同时,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管理架构也不够科学,现阶段在使用农业技术期间,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只注重提高产量,没有对生物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依靠机械和装备来增加播种面积并没有被普遍采用。在不过分消耗本地资源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缓解水土流失和农业污染。
农民组织形式薄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作机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一些农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短时间内难以迅速学会新的技术。而且,在农村地区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导致不能形成高效的组织形式,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科技人才的配备问题,将会影响农民的合作机制,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域比较零散,各地区的生态格局和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若想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目的,不能单纯地将科技转移到农户身上,必须与地方的具体条件相联系,对其进行持续的优化和调整,并与地方的农业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使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保证生态农业的引导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和农业特色,需要科学规划和布置生态农业产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
1.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家庭农场是农民自主经营的基础单元,通过提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和风险共担;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链的延伸。
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含量。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强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普及给广大农民,提高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还需要推动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强调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农业强调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1.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集聚和优化,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该管理机构可以负责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确保产业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管理机构还应加强对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
2.管理机构应承担项目管理和监督职责,确保园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运营管理的规范性。注重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是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关键。通过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农民增加收益。园区管理机构可以引导农民选择具有竞争力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生产,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品牌推广,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
3.园区管理机构可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溯源体系建设,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和认可。在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保护。园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安排不同农业产业的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园区建设应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业产业园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是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举措。园区管理机构可以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是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进程,促进农业绿色化、科学化、合理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现实状况,积极落实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1.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向农业从业人员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市场营销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从业人员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2.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是促进农民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鼓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市场信息服务等,协调农产品销售和资源配置,促进农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农民组织还可以发挥农民利益代表的作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农业政策的落实。
3.注重培育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创业意识。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科研项目扶持等政策,为农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建立农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鼓励农业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和留用工作,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完善农业生产机制是促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和培育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农业特点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效益。例如,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2.注重培育农业科研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加强农业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通过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和认可。
3.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同时,需要优化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高效流通。加强农产品储藏、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发展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平台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提高销售额。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帮扶困难群众项目落地和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经济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存在生态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够完善、人员管理状态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要科学优化产业架构、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和完善农业生产机制等策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