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辉
(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财经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651)
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山东省滨州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在新的发展阶段,滨州市积极行动、勇于探索,把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滨州经验”,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出积极贡献。
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是连云港市和聊城市以北的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滨州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其已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之列。滨州市的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用地占该市总面积的35%,主要农产品有粮食、经济作物和水产品,拥有小麦深加工产业等优势产业。同时,农村仍是滨州市的主要社会组成部分,农村人口占比超过60%。近年来,滨州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滨州市正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市中进行探索。
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滨州市北临渤海,与东北亚经济圈毗邻;西靠省会济南市、南连淄博市、东接东营市,是连接鲁中、鲁北、鲁东多个经济区的重要纽带。这种区位优势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滨州市已构建起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高铁、高速公路遍布全市各县,到达时间大多在1 h 以内,空港、港口也在规划建设中。便捷的交通为滨州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滨州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滨州市所处的黄河三角洲平原是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的黑土地提供了高产稳产的农业生产条件。此外,滨州市的渤海近海渔场和黄河水域资源丰富,海水养殖条件得天独厚。丰富的光热资源也支持了农产品生产。可以说,滨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条件保障,而且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跨越式进步,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滨州市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种植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同时,滨州市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工业支柱,促进了城乡经济融合。此外,滨州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农村市场体系日趋健全,农村要素市场活跃程度不断提高,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滨州市正致力于打造美丽宜居村庄,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多年来积累的雄厚基础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得滨州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滨州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拥有较强的农业产业基础。该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5.33 万hm2,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是全国重要的小麦和玉米生产基地。同时,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海洋渔业、内陆渔业和水产品加工都较具优势。在农业产业基础上,滨州市形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加工业,如小麦深加工、肉类加工等优势产业。此外,滨州市是全国最大的毛巾产业生产基地,纺织业比较发达。这些都为滨州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滨州市正着力打造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包括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发展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发展特色小镇等。这些举措进一步拓宽了滨州市的产业领域,提升了发展潜力。
当前,滨州市在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来看,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自身发展定位认识还不够,仍然持传统的发展观念,“靠天吃饭”的思想依然比较普遍,这使得乡村振兴缺乏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当前滨州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不同部门之间在乡村振兴问题上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政策支持不够到位,形成合力的机制有待健全;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1]。可以说,发展理念的更新和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滨州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两大短板,亟待转变改善。
当前,滨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看,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第二产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较薄弱;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新业态较少。一二三产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体系不够成熟。同时,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较少,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还存在科技含量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
当前,滨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顺利进行。1)滨州市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如未通硬化路这类问题。2)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网络覆盖率不高,影响了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发展。3)农村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存在薄弱环节,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如文化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影响乡村地区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农村基础设施是当前乡村振兴的短板,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以改善。
当前,滨州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力量比较薄弱,制约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具体来看,部分村级组织的作用未完全发挥出来,对上不沟通、对下不管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机制不够健全[2]。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懂农业、会管理、敢担当的“三农”人才短缺。此外,农村自治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滨州市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种植业或非农就业,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具体来看,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经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也存在波动。少部分农民通过全年或周期性外出务工获得收入,但这些收入较为浮动,来源较单一。加上多种形式的家庭经营、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滨州市目前未能形成多渠道稳定增收的局面。单一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多渠道稳定增收,是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所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完善体制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滨州市应转变发展理念,更新观念,使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深入人心,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同时,要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体制,形成工作合力。1)加大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资金和人才保障。可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2)培养懂农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供智力支持。可与当地高校,如滨州现代农业学院、滨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合作,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项目[3]。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滨州市应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特点,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1)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非农产业,增加乡村就业岗位,盘活农村劳动力资源。2)引导和扶持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3)构建产业链条,发展中裕集团、亚光集团等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带动力。4)整合资源发展滨州市特色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绿色食品加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滨州市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发展载体质量。1)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在交通、通讯、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加快推进乡村交通网建设,改造升级乡村公路,建设特色乡村旅游交通设施。3)推进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和网络全覆盖;加快自来水、天然气等管网建设,解决好农村用水和用能问题。
滨州市应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1)加强村委会建设,提高其组织力和服务能力。吸纳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事务讨论,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村委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名村干部身上。2)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例如,实施党员领办产业的制度,发挥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4]。3)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自治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乡村治理。4)广泛凝聚共识,引导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振兴行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定点扶持、投资兴业等活动,使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愿和行动。通过强化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滨州市应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可发展“滨州对虾”“博兴金丝鸭蛋”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2)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或直播带货,发展乡村电子商务业,以丰富农民就业岗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3)发展标准化生产,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效应获得更多收益[5]。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垂直渗透。4)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民的小额贷款、按产期还款的种植贷款等农户金融服务,降低农户融资门槛。5)创新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农村,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多渠道创收,可以让农民收入更多元,实现可持续增收。
新时期滨州市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就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这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滨州市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方协作,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