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鑫,张怀忠,刘 金,王占永,邸益财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甘肃武威 733210)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整体的生态平衡。当前,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的影响,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这些变化对地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物种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区别于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物种或生态要素,本文将从生态系统整体运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多方面影响,旨在为祁连山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根据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初步调查结果,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祁连山保护区)范围内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9 目79 科352 种,包括鱼纲1 目2 科4 种,两栖纲1 目2 科2 种,爬行纲2目4科9种,鸟纲18目54科264种,哺乳纲7目17 科73 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祁连山保护区现有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马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马鹿、猞猁、蓝马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4种。
祁连山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1 311 种,隶属95 科451 属,其中,苔藓植物3 科6 属6 种,蕨类植物8 科14 属19 种,种子植物84 科431 属1 286 种(含变种和露天栽培的乔木、灌木植物);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 属12 种,被子 植物81 科425 属1 274 种;乔木11科19 属47 种,灌 木35 科66 属189 种,草 本75 科378属1 066 种,藤本1 科1 属9 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祁连山保护区初步调查结果,祁连山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发菜1 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冬虫夏草、西藏杓兰、甘肃贝母、青海固沙草、黑紫披碱草、短芒芨芨草、水母雪兔子及蒙古扁桃等16种。
祁连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一区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复杂,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尽管已经有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法规的实施,但实际效果仍受限于地方民众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民众对野生动植物价值认知的缺失。许多地方居民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视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猎捕和采集野生动植物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直接威胁到了祁连山区域生物多样性。
同时,祁连山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尽管地方政府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有所投入,诸如资金拨款、法规制定等,但这些措施在执行力度和监管效率方面仍显不足[1]。例如,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方面,虽有相关政策出台,但在实地执行、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理等环节,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无法有效遏制栖息地破坏和生态失衡加剧的趋势。此外,祁连山保护区内部的资源管理和监控系统亟待加强,以提高对违法行为的监控和应对能力。这一点对于维持区域内生态平衡、保障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适宜至关重要。
祁连山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育区域,其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现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保护框架,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覆盖范围、实施细节和处罚力度方面均有待加强。例如,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虽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出了总体要求,但在具体的物种保护、栖息地保护、猎捕限制等方面的规定不够详尽。同时,特定物种如雪豹、白唇鹿等的保护措施在法律文本中缺乏针对性规定,导致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2)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机制亦显示出明显的短板。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具体执行层面,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监督力度和处罚措施均不够健全[2]。这导致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的行为,尤其是对于非法猎捕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低廉,使得违法行为时有发生。3)在保护区管理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保护区的划定、管理和运营亦存在不足。《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虽然规定了祁连山保护区的管理原则和方式,但在具体的管理措施、资源配置和科研支持方面缺乏明确指引,尤其是生态监测、物种普查和栖息地恢复等关键环节在当前管理条例中未得到充分强调,导致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
祁连山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其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野生动植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1)在生态监测方面,经费有限导致监测设备的缺乏,无法进行全面而精确的生态数据收集和分析。生态监测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对于评估物种多样性、监控环境变化、指导保护措施实施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监测工作无法覆盖到祁连山保护区的所有关键区域,导致数据收集不全面,无法准确反映野生动植物的真实状况。2)在物种保护方面,经费的不足限制了对濒危物种的有效干预和保护。许多濒危物种如雪豹、野牦牛等需要实施栖息地恢复、繁殖计划等特别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均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然而,资金有限使这些重要的保护项目无法充分实施,导致物种保护效果不佳。3)在环境恢复方面,经费不足同样制约了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工作。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科学的管理,包括生态植被的恢复、水源地的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支持[3]。当前的资金投入水平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导致生态恢复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科研支持方面的资金不足也是一个严重问题。科学研究对于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制订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经费的限制,相关科研项目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这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进而影响了保护策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只有转变民众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加强祁连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在开展宣传活动时,应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教育的有效性。1)宣传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其目标群体,如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游客、保护区工作人员等,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应的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例如,对于社区居民,宣传教育应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区规定、保护行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对于学生群体,则应重点宣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涵盖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服务、濒危物种保护的现状和意义、非法采集和猎捕的后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宣传,可以帮助公众深入理解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3)宣传教育形式应多样化和创新化,既可利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如社交平台、在线教育课程、移动应用程序等,以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组织实地考察、讲座、展览、志愿者活动等,使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性。4)为了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需要定期评估其成效,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优化宣传教育策略[4]。同时,祁连山保护区应与当地政府、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外,宣传教育工作还应注重长期性和持续性。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如定期举办生物多样性日活动、设立生态保护教育基地等,保证宣传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当前,法规制度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挑战,现有法规制度仍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其适应性和执行力,成为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这需要对现有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科学研究成果,对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确保法律法规能够满足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实际需求。2)加强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也是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效果的关键,这需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管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强对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猎捕、栖息地破坏等行为的监管,确保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同时,通过提升监管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如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增强对违法行为的监控能力,提高执法效率。3)法规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构建合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对于提升法规执行效果、增强保护措施的社会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社会公众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渠道和方式,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例如,祁连山保护区可以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和保护活动。4)法规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与国际保护标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保护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验,将其融入国内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中。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保障资金,是实现有效保护的核心环节。针对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制订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投入机制,对于保障祁连山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突出意义。1)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当地政府应在年度预算中专门设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保证对祁连山保护区的持续和稳定支持。这些资金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测、物种保护、环境恢复、科研支持及社区合作等关键领域。政府的稳定资金支持可以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基础保障。2)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资金外,还应积极探索包括社会捐赠、国际合作资金、生态补偿机制、环保基金等多种资金来源[5]。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可以提高资金的稳定性和充足性。例如,通过设立专项保护基金,鼓励企业和公众捐赠,或者利用国际合作项目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支持。3)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是确保资金有效利用的关键,这需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和审计,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公众对资金使用的信任度。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事业,在确立有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资金保障机制上面临重大挑战。通过精准的资金分配,确保每一项资金投入均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物种繁育等关键环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祁连山保护区内珍稀物种如雪豹、高山植被等的保护不仅是维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需求,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此外,通过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为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共生提供新的动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祁连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将朝着更加系统、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