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青年责任意识培育

2024-04-07 19:13:38毕佳欣
西部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责任意识

毕佳欣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3)

恋爱与婚姻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青年一代站在新时代的前沿,容易受到“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性解放”等思潮的冲击,形成责任缺位的不当婚恋观。婚恋观即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既是个人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折射[1]。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婚恋走向和未来家庭关系的鲜明投影。《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婚恋作为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提出四项发展措施以帮助青年树立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为发展目标,为青年群体指明了正确成长道路,创造了优质成长环境[2]。当前,作为青年群体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多元社会思潮涌动,给大学生的婚恋观和责任意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婚恋观的培育,也对增强责任意识起着关键作用。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婚恋状况,本文采用问卷分析法,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问卷后编制了一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以网络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615份。此次调查问卷共设有50个问题,分为4个部分:(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户口、民族、受教育程度、专业等;(2)对恋爱观的看法,包括恋爱状态、恋爱动机、恋爱择偶标准、恋爱对象结识方式、恋爱消费方式等;(3)对婚姻观的看法,包括意愿结婚年龄、结婚动机、结婚择偶标准等;(4)对性观念的看法,包括性知识的来源、所在群体对性的态度、婚前进行性行为的原因等。

二、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现状

(一)择偶标准多样化

择偶是开启恋爱关系、缔结婚姻关系和组建家庭关系的前提。择偶标准是指男性女性之间在进行恋爱与组成家庭时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3]。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和结婚的择偶标准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恋爱的择偶标准时,94.47%选择“性格合适”,92.03%选择“三观”一致,89.92%选择道德品质, 55.77%选择经济条件等。基于结婚的择偶标准显示,94.31%大学生选择“性格合适”,93.17%选择“三观”一致,92.03%选择道德品质, 60.98%选择经济条件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择偶标准既蕴含着传统的观念,也显现出独特的时代色彩。

(二)婚恋关系分离化

健康的婚恋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彼此忠诚,正确处理恋爱和婚姻关系,承担起婚姻责任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婚姻与恋爱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恋爱与婚姻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必然联系[4]。根据调查问卷显示,55.12%的大学生谈恋爱不一定以及不会以结婚为目标。在被问到“不一定以结婚为目标”的原因时,88.82%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造成意料之外的结果,74.01%表示恋爱合适并不代表婚姻合适。对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原因,74.29%的受访者表示恋爱不等同于结婚,71.43%是不婚主义者,等等。大学生婚恋观逐渐显露出独立看待恋爱与婚姻的趋势。

(三)性观念趋向开放

随着思想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包容度也在提高。此次调查中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只有10.73%的大学生反对婚前同居或性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婚前同居或性行为的态度是理解的。问卷针对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有关调查,53.66%认为婚前性行为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30.41%认为是“一时冲动难以控制”,只有1.63%的大学生认为是“证明他们是否相爱”。关于大学生谈“性”对象数据调查得出,68.94%谈“性”对象是“朋友同学”,40.49%的谈“性”对象是“性伴侣”,只有6.83%的谈“性”对象为父母。

(四)高校和家庭婚恋教育欠佳

根据高校婚恋课存在问题进行调查,54.96%的学生认为高校婚恋课“形式和内容不佳”无法唤醒主体积极性,75.2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婚恋课教育,27.8%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这可能与婚恋课的教育方式、教材以及教师的水平有关。同时,学生不愿意参加婚恋课可能也与他们的婚恋观念有关。数据显示,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家人会干涉自己的婚姻,超过6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婚恋观受父母影响最大,这表明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婚恋课应该不仅仅注重知识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和成熟的婚恋观。

(五)生育观念走势温和

在校内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调查中,部分大学生担心生育小孩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对事业前途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配偶、父母和周围人的压力对他们的生育观影响较大,国家的生育政策会对大学生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会担心生养嫁娶的花费和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的生育观念发生了一定转变,但整体形势是温和渐进的。

三、大学生婚恋现状分析

(一)个人层面:婚姻选择趋向现实,婚恋独立意识显现

多样化的择偶标准问卷显示,大学生将性格、“三观”、道德等因素排在婚恋择偶标准前列,但仍有近60%的大学生选择看重经济条件和家庭地位,这表明大学生既看重一段感情的质量,也没有忽视经济条件的作用。比较婚姻与恋爱中的排序,婚姻选择中经济条件占比远高于恋爱条件选择,这表明在婚姻中经济条件和家庭地位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迈入婚姻时他们会做出更趋向现实的择偶选择。与此同时,大学生倾向将恋爱和婚姻独立看待,不太赞同把缔结婚姻关系当作开启一段恋爱的最终目的,对待恋爱的个人态度更谨慎,更注重恋爱的感情基础而非物质基础。

(二)家庭层面:家庭对子女婚恋教育存在局限性

家庭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思想品德素质及其教育理念和态度等的总和[5]。数据显示,615位大学生中有405位认为自己婚恋观受父母影响最大。家庭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是隐性的,每个人出生后就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也是影响时间最长、最为普遍的微观环境。上述数据中关于性话题对象的统计中发现,家人只占据6.83%,这反映出家庭环境普遍存在较少对子女进行有关性话题讨论的现象。“谈性色变”是中国人的常态,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性是一件较为隐蔽的事情,因而造成了较少与子女谈论性的现象,由此可见,家庭环境中家人对于子女的婚恋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可以尝试转换方向从网络环境、同辈群体等对大学生影响力较大的路径入手以加强婚恋教育。

(三)学校层面:教育方式单一化,对婚恋教育缺乏重视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主要管理者。调研显示有70%的学生表示高校“非常有必要”开设大学生婚恋教育课,大部分学生有较高意愿参与高校婚恋课教育,但是当前高校不重视婚恋观教育,导致课程形式和教材内容不佳、学生参与度不够。同时,调查数据也说明大学生认为婚恋教育并不是教唆教育,不会因为开展婚恋教育就会增加谈恋爱或者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只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高校开展婚恋教育的功效将不可估量。

(四)社会层面:社会环境多元化,大众传媒存在负面性

问卷调研显示,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只占据17%,而网络占据46%,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远高于学校教育。随着科技进步,作为网络用户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偏向选择利用网络来交友,加上目前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大学生对于传统婚恋的态度正在逐渐改观。当下新媒体平台和影视剧中对于婚前同居行为披露现象的增多,部分大学生通过多种短视频媒体平台展示恋爱期间的同居生活日常,加剧了某些大学生的盲目效仿。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平台和多元文化信息广泛传播,不良信息通过不同平台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大学生不良婚恋行为有增加的趋势,对他们婚恋中责任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四、树立正确婚恋观、培育责任意识的路径

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关乎他们现在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还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要从个人思想道德的提升、家庭沟通的引导、学校教育加强和社会文化建设四个层面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培养责任意识。

(一)个人层面:提高婚恋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大学生自身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责任感教育,提高婚恋道德修养,为未来的婚恋生活创造良好基础。一方面,大学生要把责任意识贯穿于婚恋的全过程。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未结婚组建家庭,对婚姻家庭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提前树立婚姻家庭责任感是格外重要的。此外,培养婚姻家庭责任感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应当树立认真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态度,积极培养婚姻家庭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应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以积极、乐观、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婚恋中的问题,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层面:家庭引导婚恋观念,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具有深远影响[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7]。家庭环境尤其是家人的“三观”及婚姻状况,都会通过家庭成员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头脑之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婚恋本质的认识。关于婚恋中的性教育话题,父母要转变传统观念,以谨慎且负责任的态度引导孩子看待性行为;对于孩子的婚恋观,父母应该主动关心,教育子女应当在以学业为主的前提下理智谈恋爱结婚;此外,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树立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树立婚恋责任感。

(三)学校层面:发挥好学校作用,加强婚恋责任教育

高校是提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校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婚恋责任感的建立。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作用,将婚恋责任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大学生接触的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培养学生婚恋责任意识拓开了新的渠道。课程教材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内容和形式应当与时俱进,将婚恋责任教育融入课程教材,使之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把婚恋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举办讲座、辩论赛等关于婚恋观、责任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婚恋责任感的重要性[8]。另外,定期收集大学生对于婚恋责任意识教育的相关意见,参与培养正确婚恋责任感的相关活动,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最后,要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思政课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要以广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创新婚恋课形式,将婚恋教育与责任意识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构建学生喜闻乐见并有收获感悟的高校婚恋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社会层面:营造积极婚恋氛围,发挥网络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加强个人责任感至关重要。一方面,打造规范化的网络平台。相关网络平台应注重加大审核力度,以最大限度屏蔽负面消息,从发布源头到内容双重角度进行控制,打造优秀的网络婚恋文化载体,发挥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婚恋思想融入新媒体中,引导大学生确立责任意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婚恋思想是新时代婚恋观的重要标杆,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媒体为媒介再现于大学生的生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渠道传播,最终达到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目的。

五、结语

从本次问卷调研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总体是积极的,体现着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精神。青年一代思维活跃,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中国正处在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转折点,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挑战,需从青年大学生个人修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出发,构建青年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和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责任意识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0:46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