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小档案——玉蝙蝠饰件

2024-04-06 16:47李想张劲硕
百科知识 2024年6期
关键词:蝙蝠古人

李想 张劲硕

名称:玉蝙蝠饰件

尺寸:长5.6厘米、宽2.5厘米

年代:商

材质:青玉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福”说起

“五福临门”“福星高照”“五福捧寿”“纳福迎祥”“翘盼福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福”相关的成语、俚语可谓数不胜数。每逢年节或遇到喜事,中国人总喜欢听几句带“喜气”的吉祥话,这时“福”字必须榜上有名。如今在中国,“福”字的含义妇孺皆知,但“福”字的起源却鲜有人知。

“福”字的源头为“畐”,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酒坛象形,象征着财富与权势。西周早期,增加“示”字旁成为“福”字。“示”字在先秦时期有祭祀祖先神灵的含义。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福”字,就像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尊,对着祖先的神主祭祀,以求得庇佑。“福”字最早为动词,意为“求福”,如《左传》中记载“神福仁而祸淫”。《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时也说“福,祐也”,“祐”就是赐福、保佑的意思。“福”字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名词,其实并不难理解,求福就是为了生活富足美满,所以引申为“幸福”之意。

中国人在表达一些情感之时,素来比较含蓄,喜欢用“谐音”的形式指代。因为“蝠”字谐音“福”字,所以古人常用蝙蝠寓意“福”,蝙蝠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福气和好运的吉祥物。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很多相关的纹饰和图案,如五只蝙蝠环绕着一只蝴蝶,寓意“五福捧寿”;满天飞舞的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蝙蝠飞翔在海水江崖之上,寓意“寿山福海”。

实际上,中国人以蝙蝠为装饰纹饰的时间要早于“福”字出现的时间。蝙蝠作为一种装饰形式,萌芽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在中华文明诞生之初的新石器时期,玉石被视为沟通天地神灵的重要媒介,承载了一定的神性意义。或许我们无法断定玉蝙蝠一定具有“福”的含义,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蝙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否则他们不会将稀缺的玉石原料雕凿成蝙蝠的形象。

进入先秦之后,带有蝙蝠纹饰的器物越来越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代玉蝙蝠。这件玉蝙蝠的纹饰造型呈现兽面纹饰的特征,具有极强的震慑力。正面为带冠兽面,以阴刻线刻画,突吻、细眉、圆眼、立耳、悬垂状大鼻,两侧为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至末端折收。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加以夸张,又以兽面来神化动物原有的面部特征。这件极具商代兽面纹特征的玉蝙蝠,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祭祀礼器—青铜器。的确,根据专家推测,这件玉蝙蝠极有可能昭示礼制,并与当时的巫术活动有关。

蝙蝠是“福”

在中国古代,蝙蝠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如飞鼠、天鼠、仙鼠、鸟翼、伏翼、服翼、夜燕、盐鳖户、琵琶翼、燕服翼、檐鼠、蟙?等。古代文献中关于蝙蝠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成熟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作“寓”的动物,称其“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清代学者郝懿行认为,这种状如老鼠、长有鸟翼的动物便是蝙蝠。其后,在辞书《尔雅》、汉代刘向的《新序》、西汉扬雄的《方言》等古籍中也都提到了蝙蝠。

《尔雅》中说:“蝙蝠,服翼。”《尔雅》的记载从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蝙蝠的认知,他们认为蝙蝠是一种“鸟”,会飞的“兽”的确有点超出当时中国人的认知水平。西方人对蝙蝠的认知则一直走在中国人前面。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对蝙蝠有着正确的分类,认为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这一观点领先了中国2000多年,毕竟生活在16世纪的明代药学家李时珍还将蝙蝠划分在了“禽部”。

中國人对蝙蝠最“夸张”的认知始于两晋时期。或许是受到当时黄老思想的影响,蝙蝠一度被认为是长生不老药。尤其是白色蝙蝠,更是长寿的象征,古人认为食之便可成仙。西晋崔豹在《古今注》中记载:“蝙蝠,一名仙鼠,又曰飞鼠。五百岁则色白脑重,集物则头垂,故谓倒挂鼠。食之得仙。”无独有偶,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千岁蝙蝠,色白如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二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四万岁。”

唐宋以降,白色蝙蝠的神话仍在流行,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也是这一传说的拥趸。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云:“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白居易亦有诗《山中五绝句·洞中蝙蝠》:“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宋代四大部书之一《太平御览》中也记载:“交州丹水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常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乌,多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可以说,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白色蝙蝠俨然就是“唐僧肉”。

古人之所以热衷于白色蝙蝠,其实受到了中国传统祥瑞思想的影响。在古人心中,白虎、白鹿、白孔雀等罕见的白化动物,甚至明代嘉靖之后常见的白兔都是祥瑞之物。同为祥瑞,命运却不相同,古籍中甚少记载食用白虎、白鹿等祥瑞,属实不知道白色蝙蝠到底得罪了谁。翻阅中国古代医书,看到古人记载的蝙蝠的药效后,笔者似乎有点明白了白色蝙蝠为什么能成为长生不老药了。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伏翼,味咸平,主目瞑,明目,夜视有精光。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三国《吴普本草》中记载:“伏翼,或生人家屋间。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明代蒋仪撰写的《药镜》中介绍了蝙蝠的药理性,称蝙蝠排出的粪便为夜明砂,可治疗眼疾。如此看来,在古人心目中,蝙蝠的“蝠”字不仅谐音“福”字,其药用功能更是病人的“福音”,蝙蝠寓“福”,实至名归。

古人吃蝙蝠,多是为了追求其养生和药用价值。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时,曾写下“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的诗句,记录了岭南人“烧蝙蝠”的饮食习惯。明人陈琏在广东地方志《罗浮志》中记载:“千岁蝙蝠,色白如雪,山中间有之。亦有色红如茜。雌雄不相舍,多巢芭蕉中。皆可服之成仙。”

蝙蝠骑墙

如果你认为蝙蝠在古人心目中仅是“福气”的代言人,那就太小瞧它了。在古人的认知中,蝙蝠可谓一个完美的矛盾体,既是令人羡慕的“长生药”,也是被君子所不耻的“小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曾在《蝙蝠赋》中这样写道:“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曹植措辞犀利,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蝙蝠的憎恶,借蝙蝠的形态鄙夷与它类似的人,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满。

这点和西方文化中的蝙蝠有些相似。《伊索寓言》中有不少关于蝙蝠的寓言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鸟、兽和蝙蝠》。这则寓言说鸟类与兽类相争,蝙蝠置身事外。当鸟类邀请蝙蝠加入它们的阵营时,蝙蝠说自己是兽类;当兽类邀请蝙蝠时,蝙蝠则推辞说自己是鸟类。蝙蝠自以为耍了个小聪明,没成想,后来鸟类和兽类偃旗息鼓、化干戈为玉帛了。蝙蝠想去参加鸟类的庆祝仪式,被鸟类拒绝了。蝙蝠又想加入兽类,同样吃了闭门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墙头草”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

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蝙蝠故事。明代冯梦龙在《笑府·蝙蝠骑墙》中写道:“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驾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冯梦龙所生活的年代,中国与西方已经有了诸多交流,流行于西方的《伊索寓言》也被译成中文流传,所以很多人认为冯梦龙是受到《伊索寓言》的启发,才写下“蝙蝠骑墙”的故事。

蝙蝠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正负两面性、亦正亦邪,这与其狰狞的面目、夜间活动的习性以及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有关。在西方吸血鬼的传说中,吸血鬼的原型大多是蝙蝠。大家现在所熟悉的长着尖牙、身着黑袍的吸血鬼形象,是18世纪以来文艺作品结合美洲吸血蝙蝠的形象产生的。其实,大多数蝙蝠以植物的果实、昆虫等为食,只有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三种蝙蝠(分别是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由此可知,吸血鬼与蝙蝠发生联系,实际上是在发现新大陆之后。但是西方同样有正义的、阳光的蝙蝠,那就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DC漫画旗下行侠仗义的超级英雄—蝙蝠侠!

在东方文化中,古人也把蝙蝠视作邪恶与恐惧之物,以为蝙蝠是老鼠吃盐变化而来的。在动画片《葫芦兄弟》中,蝙蝠是蛇精、蝎子精的手下,代表的是“坏人”。在各种盗墓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多用蝙蝠来渲染恐怖诡异的场景。

科学之美

古代文化中的蝙蝠,极具吸引力;生物世界里的蝙蝠,也非常成功。蝙蝠的成功不僅在于种类繁多,更在于其特殊的生态位。蝙蝠占据了山洞,占据了夜晚,这些特殊的空间和时间是其他生物很少利用的。在生态系统中,蝙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蝙蝠也是进化史上最为成功的类群之一,适应性极强。

蝙蝠是最容易让人类产生各种联想、仿生、发明的生物。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蝙蝠与雷达的发明没有直接关系。很多人误认为蝙蝠与雷达的发明之间存在关系,好像雷达是受蝙蝠的启示而被发明出来的。事实上,人们知道蝙蝠能发出超声波是在1938年,到1944年才清楚蝙蝠具有回声定位能力,而雷达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并且已经成功地应用在了军事领域。

但蝙蝠在感觉世界中的特殊性,确实很早就被东西方的古人分别发现或注意到了。人类设法效仿蝙蝠的特殊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今天,利用蝙蝠回声定位的技术,人类发明了为盲人服务的声波手杖;利用蝙蝠的体形结构,人类发明了蝙蝠形太阳能自动侦察机;利用蝙蝠的飞行本领,人类发明了扑翼飞行器……

当下,国内外的很多实验室都热衷于寻找长寿基因。科学家很早就发现,在同体形动物中,很多具有冬眠习性的动物寿命都是比较长的。比如,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马铁菊头蝠,它们的头体长只有六七厘米,寿命却长达37年;而同等体长的老鼠,其寿命可能只有两三年。那么,马铁菊头蝠或其他长寿的蝙蝠,会不会拥有特殊的长寿基因呢?科学家们仍然在努力寻找答案之中。

蝙蝠从远古而来,见证了恐龙的灭绝,也见证了人类的出现。即便到了现在,蝙蝠身上也还有很多我们未曾细致研究的秘密:蝙蝠为什么在夜晚活动?为什么会倒挂?为什么会冬眠?为什么具有回声定位能力?为什么携带如此众多的病毒?……即便把这些问题一一解答清楚,我们也只能说了解了蝙蝠的一点皮毛。希望在越来越多地了解蝙蝠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可以热爱蝙蝠,感悟蝙蝠之美!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蝙蝠古人
蝙蝠(四)
好玩的古人
蝙蝠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好玩的古人
蝙蝠
蝙蝠女